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讨利益集团集体行动微观基础的经典名著。

内容简介

奥尔森在本书中研究了集团性逐利行为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提出了集体行动理论。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可以归结为三个主题:集团规模、集团之间的偏好及禀赋上的不对称性以及制度安排。奥尔森在关于国家兴衰的原因的研究中运用了他的集体行动理论,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对于国家总体实力的衰落,利益集团难辞其咎。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新版译序
  • 译者的话
  • 前言
  • 导论
  • 第一章 集团和组织理论
  • 组织的目的
  • 公共物品和大集团
  • 传统的集团理论
  • 小集团
  • “排外”集团和“相容”集团
  • 集团的分类
  • 第二章 集团规模和集团行为
  • 小集团的凝聚力和有效性
  • 传统理论的问题
  • 社会激励和理性行为
  • 第三章 工会和经济自由
  • 工会中的强制
  • 工会增长:理论和实践
  • 潜在集团中的封闭式工会和经济自由
  • 潜在集团中的政府干预和经济自由
  • 第四章 国家和阶级的正统理论
  • 经济学家的国家理论
  • 马克思的国家和阶级理论
  • 马克思理论的逻辑
  • 第五章 压力集团的正统理论
  • 压力集团的哲学观
  • 制度经济学和压力集团——约翰·R.康芒斯
  • 现代压力集团理论——本特利,杜鲁门,拉瑟姆
  • 集团理论的逻辑
  • 第六章 “副产品”和“特殊利益”理论
  • 大型压力集团的“副产品”理论
  • 劳工游说疏通团体
  • 脑力职业者游说疏通团体
  • “特殊利益”理论和商界游说疏通团体
  • 政府对政治压力的促进
  • 农场合作社和农场游说疏通团体
  • “非经济”游说疏通团体
  • “被遗忘的集团”——忍气吞声的集团
  • 附录(1971年新增)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组织或社团的存在是为了增进其成员的利益这一思想在经济学中既不新鲜,也不特别;至少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早就提出了这种观点。他写道 “人们为了获得特别的好处,通过为生活的目的提供某些特别的东西而聚到一处;同样,政治社团看来是为它所带来的总的好处而自发地聚到一处并继续存在下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社会科学认识社会,好书一本

      出版一个世纪的经典好书,这本书可以用来理解中国治理以及近两年在疫情防控上的组织方式,疫情消失是一个公共物品,但具体的个人所做的努力,对整体的公共物品的提供贡献较少,但是他不努力也能享受公共物品的成果,所以要有选择性激励,比如医患人员的补贴,还要有强制性,也因为小集团在讨价还价中占优,所以还要有惩罚措施。也可用于去理解,现在很多行业协会没有什么作为的原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集体视角取代个人视角

        一般认为,由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集团,均有进一步追求扩大这种集团利益的倾向,奥尔森告诉我们,这种论断根本是错误的。随着集团越来越发展壮大,集团组织内部的复杂度会持续增加,集团内部的小组织会越来越过度分化。当部分人发现,自己不付出努力的同,还可以享受集团整体的利益时,就会出现 “搭便车” 的现象。大家会越来越多的去分享集团的利益,越来越少的付出。简而言之,集团越大,就越不可能去增进它的共同利益。因此,奥尔森设计出了一种动力机制,“有选择性的激励”。就是除了大家共同分享的利益和分担的责任之外,对于少数突出贡献的个体,单独给予其额外的奖励。对于部分破坏组织利益,“搭便车” 的个体,额外给予其惩罚。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要时刻注意这种 “集体行动的逻辑”,不能以单纯的线性思维去理解这种现象。在企业当中,分为 4 类人群:领导者,权臣,骨干和普通员工。即使是一个再小的组织,也存在公司政治。了解公司政治的存在,知道公司中不同派系的交错复杂,可以让自己免受许多不必要的损失。用集体的视角去看待组织,会收获比个体视角多得多的信息。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格致出版社

        2007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原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高等教育图书分公司正式更名为格致出版社。格致出版社秉承世纪高教的出书风格,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全力开拓适用于普通高校、高职高专、企业培训、公众教育各个层面,以经管、社科人文学科领域为特色的教材教辅,并兼顾知识大众对学术、文化图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