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用集体视角取代个人视角
一般认为,由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集团,均有进一步追求扩大这种集团利益的倾向,奥尔森告诉我们,这种论断根本是错误的。随着集团越来越发展壮大,集团组织内部的复杂度会持续增加,集团内部的小组织会越来越过度分化。当部分人发现,自己不付出努力的同,还可以享受集团整体的利益时,就会出现 “搭便车” 的现象。大家会越来越多的去分享集团的利益,越来越少的付出。简而言之,集团越大,就越不可能去增进它的共同利益。因此,奥尔森设计出了一种动力机制,“有选择性的激励”。就是除了大家共同分享的利益和分担的责任之外,对于少数突出贡献的个体,单独给予其额外的奖励。对于部分破坏组织利益,“搭便车” 的个体,额外给予其惩罚。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要时刻注意这种 “集体行动的逻辑”,不能以单纯的线性思维去理解这种现象。在企业当中,分为 4 类人群:领导者,权臣,骨干和普通员工。即使是一个再小的组织,也存在公司政治。了解公司政治的存在,知道公司中不同派系的交错复杂,可以让自己免受许多不必要的损失。用集体的视角去看待组织,会收获比个体视角多得多的信息。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新功利主义的代表之作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建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在实验中,他试着用刺激来制约与影响动物的行为。刺激(意指奖赏或惩罚)可以强化或弱化动物的行为模式。由此,他得出一个解释性的命题,指出一只动物的某个动作若越常被奖赏,它就会越常做出这种动作比如一只鸽子,若它越常因为啄了某个特定的地方而获得谷物当作奖赏,它就会越常表现出啄的动作,而且就是啄那个地方。虽然说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不是一回事,但对于某些刺激会产生什么反应,以及从什么样的学习经验会得出什么结果,人和动物是一样的。 于是,我们从关于动物行为的知识所提出的一套命题,对于我们来说,也可以是用来描述和解释人类行为或人类交换的基本命题与早期狭隘的功利主义的功利概念有所区别,或是扩展了功利概念。由此,新功利主义也涵盖了利他主义的行为,且相信可以避开学界对功利主义的批评: [理性经济人的]问题不在于他是经济的,亦即不在于他为了某些好处而使用他的资源,而是在于他是反社会的、唯物论的,只对钱与物质财物感兴趣,甚至为此灭亲都在所不辞经济人的错误之处在于他的价值:他只允许有限范围内的价值。但新的经济人没有这样的限制。他可以拥有任何一种价值,从利他主义到享乐主义都行。只是他不会完全浪费他的资源在这些价值上;他的行为仍是经济的。 对于理性的和能正常运作的共同生活来说,最好的道路,就是毫无保留地坦承现存的各种利益以及利益差异人类在社会当中的共存,若要以最好的方式运作,就必须承认彼此之间无可避免的自利行为,而且不该用道德来阻止自利行,因各种伪善和道德批评总是只会不断造成非理性的冲突。 对于许多学者来说,之所以新功利主义取向有不小的部分颇有吸引力,正是因为他们想要 “揭穿面具” 人们常常会以身为一个坚定的新功利主义者为菜,因为他们揭穿了看起来高尚无比的道德态度的假面具,那些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的知识来企图影响跟他对话的人,很理所当然地表现得自己好像高人一等似的。但新功利主义者早就看穿了这类伪君子的卑劣把戏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集体行动的逻辑总体的思想,在理性经济人的前提假设下,推翻了人多力量大的惯性思维。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聚集成集团,也许并不会出现齐心协力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而是,出于个人成本收益的理性分析,偏向于 “搭便车”,实现不付出成本,享受到集团带来的利益。用完全竞争市场进行类比,进一步说明,大规模集团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更加无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付出微不足道、无法改变什么。反而是小规模集团,更容易受到经济激励和社会激励,共同努力实现目标。在前两章宏观论述了主要思想以后,进一步利用工会和国家作为例子证实理论。印象比较深的是国家部分,对马克思相关思想的逻辑评述。其基于理性和自私的前提假设,阐述了阶级之间的绝对对立,这没有问题。但是,在无产阶级斗争的论述中,又提出需要依靠小部分无产阶级者内心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引导革命。这里的潜在假设是,革命的发起仍旧需要的是情感、精神等非理性因素。在一种思想论述中,同时出现了两个前提假设,并且相互矛盾。(突然明白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堂上,老师说过的:你的文章可以基于任何前提假设,这是你的自由,但是一篇文章里只能出现一种 assumption 。否则,立场不稳,你是没法进行论述的。讲真,这句话我当时完全没明白什么意思)。对于一些思想,的确是需要批判接受的。这本书后面两章没太看懂。也不知道是自己的原因,还是翻译太差。认识有限,只能码住二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