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金球奖剧集《切尔诺贝利》背后的故事,诺奖作者代表作,影像无法展现的真实就在这里。

内容简介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二手时间》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代表作。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治下的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这是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技术悲剧之一。上万平民因放射性物质长期受到感染或致命;数万亩土地被污染,切尔诺贝利一夜之间化为废城。

事故后十年,著名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事故发生现场,历时数年,访问了超过500位幸存者,用普通个体的声音平贴出时代的全景,书写了一部人类的启示录。在这里,平凡人物的真实经历比小说更惊人。每个人的声音都透视着历史的崩塌、国家机器的隐瞒、俄罗斯人的价值观,以及人们的愤怒、恐惧、勇敢、同情和爱。

「切尔诺贝利核爆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灾害事件,时至今日我还是不解,我所见证的究竟是过去还是未来?……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恐惧的窠臼。」——阿列克谢耶维奇

目录

  • 版权信息
  • 历史背景
  • 孤独的人类之声
  • 切尔诺贝利:被忽略的历史与对我们世界图景的质疑
  • 第一部分 死者的大地士兵的合唱
  • 我们为什么要记住
  • 与活人和死人聊什么
  • 写在门上的一生
  • 一个村庄的独白:怎样把天上的人叫回来,哭一场,吃顿饭
  • 找到蚯蚓,鸡开心;铁锅煮的,也会变
  • 无字歌
  • 三桩古老的恐惧,为何一个男人在女人讲话时不作声
  • 人在恶中敏锐异常,而在一本正经的爱情表述中,又是那样简单淳朴
  • 士兵的合唱
  • 第二部分 被造者的花环人民的合唱
  • 古老的预言
  • 月下风景
  • 看到耶稣倒下就牙疼的证人
  • “行走的骨灰”和“说话的泥土”
  • 没有契诃夫和托尔斯泰,我们无法生活
  • 圣方济各曾给鸟儿布道
  • 无题——呐
  • 两种声音——男人的和女人
  • 神秘的东西在爬,往你身体里爬
  • 笛卡儿的哲学:和别人一起吃污染的面包片,不用觉得尴尬
  • 我们早已从树上下来,但没想到它很快长出年轮
  • 在封死的水井边
  • 角色与情节之苦
  • 人民的合唱
  • 第三部分 悲情的赞赏孩子的合唱
  • 我们不知道,死亡竟如此美丽
  • 化为泥土多简单
  • 大国的象征与秘密
  • 生活里可怕的事总是安静而自然地发生
  • 俄罗斯人总是愿意信点儿什么
  • 大时代里无助的小生命
  • 我们那时爱过的物理学
  • 更甚于科雷马、奥斯威辛和大屠杀
  • 自由和寿终正寝之梦
  • 就算是怪胎,我也爱他
  • 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添加些东西,就更容易理解它了
  • 无言的士兵
  • 永恒和诅咒:怎么办和谁之过?
  • 苏维埃政权捍卫者
  • 两个天使遇到小奥莲卡
  •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绝对权力
  • 祭牲与祭司
  • 孩子的合唱
  • 孤独的人类之声
  • 代结局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4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局之过?

    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阿列克谢耶维奇探访事故发生地,历时数年,采访了超过 500 位灾难受害者,真实地记录人们的愤怒、恐惧、勇敢、同情和爱。她拼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声音和一幅幅不同的人性图像。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都是采访纪实体。书里所有经历这个事件的人,悔恨,愤怒,被欺骗,自杀。切尔诺贝利,这个词我想会是白俄罗斯人永远的伤痛吧。相对于当时因核辐射死去的人,被辐射后,慢慢在时间的长河里,被折磨的人更加的痛苦吧。就像书里提的问题:切尔诺贝利是谁的错?是人的错!我在网路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以及各家的书评。 很多都是将矛头直指当时的苏联政府当局的欺骗,跟核辐射相比,这才是最让人心寒的吧。谁有罪哪?狗吗?猫吗?狐狸吗?西红柿吗?牛奶吗?不,有罪的还是人!苏联解体后,整个白俄罗斯的那一代人都在经历和核辐射一样扩散似的迷茫。一代人,下一代人,又一代人,都将为这个谎言和欺骗付出代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死亡竟如此美丽

      前几天看了 19 年非常热的一部迷你剧《切尔诺贝利》,与此同时也读了记载这个事件的一本书《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听书有解读,叫做《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1986 年 4 月 26 日的深夜,乌克兰边陲小镇普里皮亚季的一声巨响,直接改变了几十万人的命运,乃至于可能改变了整个前苏联的命运。
      34 年过去了,我们又迎来了另一个灾害。或许起初是天灾,但最终还是落脚在人祸。回望过去,我们总是想学到点什么。就像考完试,我们迫不及待想翻书,想要看看拿到填空题自己是不是蒙对了;想要看看最后那道大题老师讲作业的时候到底怎么说的……
      一本关于灾难的书,就是一本错题本。
      ---
      这本书的作者,白俄罗斯作家 S.A.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 2015 年因此书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本书吸引我的有三个地方。
      1. 叙述,只有叙述,只有故事。这是一本文集性质的书,里面记载的都是和这个事故相关的一个一个人回忆的口述,里面夹杂着许多情感,许多个人的叙述风格。作者对此加以了保留。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篇章,一个故事和另一个故事构成了像赋格曲一样的复调,最终融汇到了主题上来。
      2. 情感,冲破纸面的情感流露。这是一场直接影响了几十万人的灾难,间接影响了更多的人。经受苦难的每一个人都有话说,他们有的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有的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有的失去了自己的器官。你能读到痛苦、失望、愤怒,读到无奈、虚无、平常。每一个人的感情在每一个人的叙述里流淌,让人不能不动容。
      3. 哲思,无尽的想象空间。如果以后的每一天都活在痛苦中,承担着别人的冷落和排挤,你是否还会远离这片被核污染的土地?如果所有的机器都无法在高辐射的屋顶上作业,为了人类,我们必须要牺牲人的生命,谁来牺牲?古老的哲学问题,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道德、关于伦理,被一个一个故事摆在眼前,我们如何决定?又如何和自己的决定相处。
      ---
      一片死气沉沉的绝望是无法让我们动容的,而这本书呈现给我们恰恰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来自于一个农业学者的自述:
      “油菜籽可以榨油,菜籽油可以用于引擎润滑,还可以用作发动机的燃料。种子和幼苗可以培育。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种子进行特别的辐射处理,保持纯净的品种,这是安全的。…… 我们没有办法净化作为饲料的粮食,我们找到了方法 —— 喂养牲畜,先经过动物过滤再供应给它们。就是所谓的个体活化……”
      科学是公平的,不同的条件,有不同的方法。或许现在的条件让我们无法解决 * 这个 * 棘手的问题,但是我们依然有办法解决 * 那个 * 棘手的问题。科学家或许不是乐观派,恰恰相反,他们可能是极为冷酷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冷酷的群体,不断为我们的发展铺平道路。东墙倒了,至少还可以用来补西墙。
      ---
      就我自己而言,隐秘中,我希望得到一个结论:这一切都是谁的错;我希望得到一个行动清单:这样做,就可以避免灾难。
      这本书没有告诉我这些。或者,它说了,而读完之后的我,不在乎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列克谢耶维奇这部《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讲的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地那些小人物的故事,作为 “小人物” 的苏联消防员、抢险队员以至于普通百姓,一个个默默地死去,而苏联隐瞒灾难的实情,没人告诉他们发生的是核事故,所以人们根本没有足够的防辐射装备,“小人物” 只穿着雨衣就冲上了抗灾现场,受到了致命的辐射伤害…… 阿列克谢耶维奇就这样面对着她的 “小人物”,倾听着他们的讲述,那些黑暗中或娓娓道来的,或撕心裂肺的讲述,最终逐渐汇聚成了真实的、交响乐一般的历史。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8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