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4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局之过?

    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阿列克谢耶维奇探访事故发生地,历时数年,采访了超过 500 位灾难受害者,真实地记录人们的愤怒、恐惧、勇敢、同情和爱。她拼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声音和一幅幅不同的人性图像。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都是采访纪实体。书里所有经历这个事件的人,悔恨,愤怒,被欺骗,自杀。切尔诺贝利,这个词我想会是白俄罗斯人永远的伤痛吧。相对于当时因核辐射死去的人,被辐射后,慢慢在时间的长河里,被折磨的人更加的痛苦吧。就像书里提的问题:切尔诺贝利是谁的错?是人的错!我在网路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以及各家的书评。 很多都是将矛头直指当时的苏联政府当局的欺骗,跟核辐射相比,这才是最让人心寒的吧。谁有罪哪?狗吗?猫吗?狐狸吗?西红柿吗?牛奶吗?不,有罪的还是人!苏联解体后,整个白俄罗斯的那一代人都在经历和核辐射一样扩散似的迷茫。一代人,下一代人,又一代人,都将为这个谎言和欺骗付出代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死亡竟如此美丽

      前几天看了 19 年非常热的一部迷你剧《切尔诺贝利》,与此同时也读了记载这个事件的一本书《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听书有解读,叫做《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1986 年 4 月 26 日的深夜,乌克兰边陲小镇普里皮亚季的一声巨响,直接改变了几十万人的命运,乃至于可能改变了整个前苏联的命运。
      34 年过去了,我们又迎来了另一个灾害。或许起初是天灾,但最终还是落脚在人祸。回望过去,我们总是想学到点什么。就像考完试,我们迫不及待想翻书,想要看看拿到填空题自己是不是蒙对了;想要看看最后那道大题老师讲作业的时候到底怎么说的……
      一本关于灾难的书,就是一本错题本。
      ---
      这本书的作者,白俄罗斯作家 S.A.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 2015 年因此书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本书吸引我的有三个地方。
      1. 叙述,只有叙述,只有故事。这是一本文集性质的书,里面记载的都是和这个事故相关的一个一个人回忆的口述,里面夹杂着许多情感,许多个人的叙述风格。作者对此加以了保留。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篇章,一个故事和另一个故事构成了像赋格曲一样的复调,最终融汇到了主题上来。
      2. 情感,冲破纸面的情感流露。这是一场直接影响了几十万人的灾难,间接影响了更多的人。经受苦难的每一个人都有话说,他们有的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有的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有的失去了自己的器官。你能读到痛苦、失望、愤怒,读到无奈、虚无、平常。每一个人的感情在每一个人的叙述里流淌,让人不能不动容。
      3. 哲思,无尽的想象空间。如果以后的每一天都活在痛苦中,承担着别人的冷落和排挤,你是否还会远离这片被核污染的土地?如果所有的机器都无法在高辐射的屋顶上作业,为了人类,我们必须要牺牲人的生命,谁来牺牲?古老的哲学问题,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道德、关于伦理,被一个一个故事摆在眼前,我们如何决定?又如何和自己的决定相处。
      ---
      一片死气沉沉的绝望是无法让我们动容的,而这本书呈现给我们恰恰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来自于一个农业学者的自述:
      “油菜籽可以榨油,菜籽油可以用于引擎润滑,还可以用作发动机的燃料。种子和幼苗可以培育。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种子进行特别的辐射处理,保持纯净的品种,这是安全的。…… 我们没有办法净化作为饲料的粮食,我们找到了方法 —— 喂养牲畜,先经过动物过滤再供应给它们。就是所谓的个体活化……”
      科学是公平的,不同的条件,有不同的方法。或许现在的条件让我们无法解决 * 这个 * 棘手的问题,但是我们依然有办法解决 * 那个 * 棘手的问题。科学家或许不是乐观派,恰恰相反,他们可能是极为冷酷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冷酷的群体,不断为我们的发展铺平道路。东墙倒了,至少还可以用来补西墙。
      ---
      就我自己而言,隐秘中,我希望得到一个结论:这一切都是谁的错;我希望得到一个行动清单:这样做,就可以避免灾难。
      这本书没有告诉我这些。或者,它说了,而读完之后的我,不在乎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列克谢耶维奇这部《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讲的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地那些小人物的故事,作为 “小人物” 的苏联消防员、抢险队员以至于普通百姓,一个个默默地死去,而苏联隐瞒灾难的实情,没人告诉他们发生的是核事故,所以人们根本没有足够的防辐射装备,“小人物” 只穿着雨衣就冲上了抗灾现场,受到了致命的辐射伤害…… 阿列克谢耶维奇就这样面对着她的 “小人物”,倾听着他们的讲述,那些黑暗中或娓娓道来的,或撕心裂肺的讲述,最终逐渐汇聚成了真实的、交响乐一般的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难以想象的惨剧,难以忘却的悲痛

          一个关于谎言、真相和系统问题的惨痛教训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全人类的灾难,是人类历史上无法掩盖的伤痕,在这片地区生活的人以及参与救援的军人、医生、平民都遭受了折磨,这些痛苦和记忆伴随了他们一生。人类的渺小、无知,体制的混乱、腐朽在大灾难面前暴露无遗,更让人感到绝望的是,如果未来再次发生这样巨大的灾难,我们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一,系统、体制和时代事后各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有三个错误共同引发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第一个错误是工程师使用水的方式。他们需要使用水产生水蒸气,因为水蒸气是反应堆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汽轮机产生的电能的媒介。问题在于液态水比水蒸气更易吸收中子。当操作人员降低反应堆温度的时候,堆芯内大部分是水。此时,如果操作人员错误地加热反应堆,会使液态水发生闪蒸(高温饱和液体因沸点低于周围温度而引起的快速蒸发过程),将导致反应堆功率骤增。从水到蒸气的快速转变会导致中子的快速增加 — 正反馈循环。第二个错误在于控制棒的设计。控制棒是用于吸收中子的,但不幸的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控制棒的末端是由石墨制成的。因此当控制棒插入反应堆中时,石墨末端代替水引起了另一种类型的反应堆功率骤增。第三个错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没有保护壳,因此当事故发生的时候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是一系列变量导致的灾难,是一个系统问题。我们从书中和电视剧中可以了解到,当事故发生时期苏联正处于冷战期间,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冲突加剧,意识形态、政治立场、政治力量、政治利益压倒一切,人类历史上还缺少这种惨痛的教训吗?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到切尔诺贝利纪念日,有一句话总会被提到:比核爆炸更恐怖的是谎言和欺骗。这是对强权和高压政治体系的控诉。从书中回忆我们也能推测出来,当时的核电站管理和运行中,没有科学准确的规章制度,没有强硬的制衡力量,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没有切实的纠偏措施,这是体制的问题。当时的一线管理人员选择欺上瞒下,在莫斯科的苏联领导人与核物理专家得到的信息只是 “反应堆发生火灾,但并没有爆炸”,因此苏联官方反应迟缓。而对于如此重要的国家设施,苏联高层没有直接的、可靠的、可控的信息来源和控制手段,这同样也是体制的问题。如果制度出现问题,监督和纠偏机制出现问题,即使一个迪亚特洛夫倒下了,被审判了,被枪毙了,还会有千千万万个迪亚特洛夫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岗位,不同的时间节点上站起来,然后依旧狂妄自大,固执己见,违反规定,将旁人拖入毁灭的深渊。所以说这次灾难,设计上的缺陷是发生事故的根本原因;当班管理者的急功近利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制度缺陷、制衡力量缺失、体制问题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隐藏原因。这是系统的问题,该纠正的是系统,这是体制的问题,该改革的是体制。不是某个替罪羊。不要找替罪羊,要看到系统的缺陷和风险,那样才能真正吸取教训,不再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二,系统的问题要用系统的办法去解决。世界不是简单线性的,而是多个复杂系统的复杂组合,每一个因素、变量在系统的汇聚、放大作用下,最终会形成我们难以想象的运转方式,在这种状况下,想要通过控制单一变量轻松迅速地改变系统的运转,这非常困难,或者说不可能。面对复杂的系统一定要避免用简单的思维简单的手段去考量、去操作,人天生有一种追求简化的欲望和本能,这是进化带来的结果。深度思考需要耗费大量能量,而在以前获得食物、获得能量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进化就趋向于节约能量,节约能量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简化流程和操作,轻度思考。人类的科技发展史可以从能量和信息这两个角度来理解,我们的许多发明都是为了帮助人类节省能量,比如汽车、机器、电脑,为了帮人高效传递信息,比如电话、卫星、互联网。有人就戏称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 “研究如何有效偷懒” 的历史。有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可以用来说明系统问题,多米诺骨牌。把一堆骨牌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间隔依次排列,然后推倒第一张小骨牌,那么后面的骨牌就会依次倒塌。这不就是小骨牌导致了大骨牌的倒下吗?不是。是这些骨牌的排列方式,导致了所有的骨牌会因为撞击而倒下。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系统。就算最小的骨牌不倒,中间任何一个骨牌倒下,都会导致后面所有的骨牌倒下。如果把骨牌堆放整齐,或者全部平铺在地上,它们还会轻易倒塌吗?如果要追责的话,你要问的不是谁推倒了最小的骨牌 —— 最小的骨牌有权做它想做的事情 — 而是谁把骨牌排列成这个样子!这就好比说如果你把一堆炸药堆放在一起,只要一个火星就能引起爆炸,那如果真的爆炸了,你不应该埋怨那个火星,你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炸药这么危险的东西不好好管理。顶层设计的缺陷造成的问题要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去寻找原因,找到解决突破口,系统性的问题要用系统的方法解决。现代管理学中倡导的一种问题解决方式就是,一问系统,二问制度,三问执行,四问监督,五问领导,六问人员。火星总会来的。小骨牌总要倒下。蝴蝶总要震动翅膀。问题总会出现。人总会做错事情。我们应该怪罪的是系统,而不是导火索。三,统治阶级和人民主权《国家的视角》这本书中介绍到,自启蒙运动爆发后,集权统治崩塌了,国王和贵族死亡的死亡,流放的流放,下场好一点的也都名存实亡被软禁了,全世界人民纷纷建立起了人民主权国家,国家的统治变成了公务系统,由人民选举出来代为执政代为管理。这个时候治理国家就变成了一种工作,而不是本愿。作为国王,国家是他的,他反而更有可能尽力维持稳定解决问题,注重长远利益。但是作为公务员,总统或者总理是有任期的,这只是一份工作,辛辛苦苦竞选登顶,但是任期一到就要走人,所以更有可能看重短期利益和政绩成效。有些官员就是为了政绩和利益,而问题和责任与他无关。政绩是我的,问题留给下一任。像当时现场直接领导迪亚特洛夫,就是为了成功按时地完成实验,作为自己升官的政绩,所以才无视规程无视劝阻,一意孤行地开展实验。而在场的工程师因为被威胁 “让你再也找不到工作” 而无奈妥协,一步步将所有人拖进深渊。当前途与现实冲突的时候,你会选择哪个?当利益与风险并存时,你会偏向哪方?当时在场的、有关联的所有人是如何考虑如何抉择的,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事实上,我们永远只能观测到人做了什么,他的行为是什么,而无法知道具体的动机,考量,心理波动,利益纠葛,决策目的。就像书中一位受访的官员说的:“在当时那种强权统治下,在那种体制中,在那种被 KGB 无孔不入监控的生活中,如果上面发出命令,有多少人敢于不服从呢?” 如果事故的后果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那么其威慑力就分散在兑现时间里,而当前的威胁、恐惧、利益冲突就明显比未来未知的惩罚更重要,而如何选择,其可能性也就可以预测了。县官不如现管,迟到的正义,其威慑力也大大减弱了。称呼上是平等的同志,行动上是专制的统治。四,归咎他人的本能《事实》这本书中说道,当坏事情发生的时候,人们总是试图找到一个清晰而简单的理由去责怪其他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归咎于人的本能。当有坏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似乎总是很自然想到,一定是有其他人故意做坏事。我们总是倾向于相信有人利用权力或者手段,才能够使得事情发生,否则的话,这个世界就会让人感到不可预测、令人困惑和非常可怕。对他人的指责往往能够揭示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当我们在寻找替罪羊的时候,其实反映的是我们内心早已存在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看看我们经常习惯于责备的几个人群:无良的商人、说谎的记者以及外国人。归咎他人的本能使我们夸大了个人或某个团体的重要性。这种本能总是驱使我们去找到一个被责怪的对象,而使我们忽略了对这个世界的真相的理解。当我们过分执着于指责他人的时候,我们就会迷失自己的重点,同时丧失了学习能力。像前面的例子,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思考究竟该揍谁的时候,我们就会停止思考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这就大大地降低了我们真正解决问题或者预防问题的能力。要做到实事求是,就是当人们开始找替罪羊的时候,你应该认识到这是错误的,并且能够记起,简单地归咎他人只会使你把握不住问题的真正要点,并且无法集中注意力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要想控制归咎他人的本能,你应该停止寻找替罪羊。要寻找原因,而不是寻找坏人。当坏事情发生的时候不要试图去责怪任何个人或群体。首先接受没有人刻意为之这个事实。然后努力去理解这一事情发生背后的系统性原因。要寻找系统,而不是寻找英雄。当有人号称自己做了什么伟大的业绩的时候,问问自己,如果没有这个人,是否这件事情仍然可以发生?通常是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使得好的事情发生了。五,人的复杂性和情境的影响力人是一种简单而又复杂的生命,即使当时他想的是一种情况,但事后的回忆、感受又可能把记忆加工成另一种情况。我们常说最高明的骗子是让自己都深信不疑。同时,彼时彼刻的情境和此时此刻的情境也许截然不同,那么影响情感、心理活动、决策行为的各种条件也就变了。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理论,叫做路西法效应,是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津巴多设计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原本正常的好人,要么变成施虐折磨的暴徒,要么变成了逆来顺受的囚犯,最大的差别就是他们在实验初抽中的角色不同。斯坦福监狱实验清楚而又深刻地展示了,人的行为并非全由性格、经历所支配。左右着人的善恶的,还有社会情境,以及塑造情境的系统性力量。所以切尔诺贝利的灾难,不能简单的归咎于哪一个人,这是一个复杂系统带来的风险,是在一个个具体情境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做出的反应、决策,被系统整合、放大后,造成的惨剧不要忽视情境的巨大力量,某种思想、行为在一个情境中起作用,但换作另一个情境,它却有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的状况,当规章制度和应急措施不明确时,以人的主观判断来决定如何处理,是非常难以预测的,我们也难以感同身受。六,结语切尔诺贝利灾难的原因众说纷纭,除了我认为的系统问题、体制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原则问题。事实上以我事后诸葛亮的视角来看,当时的管理者、领导者、决策者是有诸多选择的,但是现在看来,他们没有选择正确的路,也很难说他们选择了错误的路,在我看来,他们选择了容易的路。一步走错,满盘皆输。一个决策,万人陪葬。切尔诺贝利的灾难给了我们很多很多教训,多个变量构成的复杂系统能造成的危害后果也让人胆战心惊,而未来,如果我们遭遇到相似的灾难时,能做得更好吗?科技的发展究竟能造福人类,还是最终成为毁灭一切的元凶?没有约束与监管的技术,将何去何从?种种历史教训,都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什么比核辐射更可怕吗?

            这本书中很多关于切尔诺贝利辐射后病人的描写,看着很揪心。但是当看到有些人为了躲避种族屠杀搬到这里时,我才知道,原来有比核辐射更恐怖的事情。可能这就是中国那句古话 “好死不如赖活着” 的极端版本吧!理工楠每日荐书 00152021 年 5 月 19 日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小人物的生活

              有关切尔诺贝利的书看过不少,从各个方面解读的都有。很少有这么一本书记录的都是一个个小人物,与切尔诺贝利有关的人小人物,有老人,小孩,女人,青年,科学家,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读着感同身受,悲惨。这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灾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么多年了,顶层建筑对底层民众的伤害从未改变。

                这本书其实是上个月读的,只是读完后,心情过于悲愤,实在是不想影响大家过年的心情。今天正式上班了,拿出来聊聊。切尔诺贝利这个名字,很多年轻人可能是看了那个豆瓣评分超神的纪录片才知道的吧。我是在建筑可视化领域工作的,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在 ABBS 论坛看到过一组气氛诡异的照片,建筑因为长年受核反应堆的侵蚀,散发出来的是一片死寂的肃杀感。那篇文章还是以赞誉的口吻写的,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苏联建筑充满了未来科技感,然而在我眼中,脑中浮现的除了寂静岭,就是克苏鲁这些惊悚的词汇。后来看了那套封神的纪录片和听了卓克老师对于那场事故的科普分享,算是全面了解了上世纪发生在前苏联的这场惨案。因为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卓克老师的课程,都是以上帝视角进行描述,所以全程内心虽然被震撼了,可并没有什么悲天悯人的情绪涌上来。然而读了这本《切尔诺贝利的祈祷》后,内心久久无法平静。这是白俄罗斯作家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历经二十年,在苏联还未解体前就开始田野调查,采访了大量亲历者,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写就得一本对切尔诺贝利事件的真实记录。抛开上帝视角,将自己的生命带入到每一个亲历者的叙述,去感同身受,那种无论怎样的身份都无法逃离那场伤害,是最蹂躏人性的伤害。开篇就是一个新婚的消防员夫妇,被国家一纸调令就丢入到那充满辐射的环境,归来后浑身溃烂而死,而服侍照顾他的妻子,也被辐射影响,不单生育了身患重病的孩童,还终生承受病魔的摩擦。一个生活在周边小镇的县委书记,因为要起党员的带头作用,不单自己亲临一些,安抚群众,还赔上了全家的生命。一位科学家吹哨人,不但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在高声呐喊,还凭借自己的人脉关系,努力的将事故的危害性直抵高层,可换来的是身败名裂和牢狱之灾,在那个克克勃遍地的时代,真话是不能说的。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周边所有的居民被第一时间强制迁徙,仅有的积蓄被混乱扫荡一空,然而当所有地方的民众都以看二等公民的视角观察他们时,他们只能屈辱的接受这些歧视,自称为切尔诺贝利人。(是不是想起来疫情初期,武汉民众收到的待遇。)他们不单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还要忍受同类的歧视。因为辐射过的身体,即使没有发生病变,未来怀孕生出的孩子也 90% 会是畸形。而这一切却不单单是核反应堆泄漏事故造成的,更大的伤害是来自于上层建筑的颜面意识。党要脸,老百姓就要命。而且这和二战时希特勒、斯大林之流把民众送上战场当炮灰还不一样。这次伤害是慢性的,是连同家人一起的,是会持续几十上百年的。是源于民众对党的信任,而义无反顾的冲进那地狱般的场景。而换来的是伤痛的折磨,是毫无价值的奖励,是断子绝孙的家庭,是毫无悔意的隐瞒封闭。你印象中,有人为受切尔诺贝利事件道过谦吗?有人为这个群体补偿过吗?长达数百年的半衰期还远没有结束,可有人已经拿这个地狱般的环境开发旅游项目了,对当地的民众无异于是更为残酷的二次伤害。最可悲的是,你并未在这么严重的事故中,看到人类有一丝丝进步。福岛核电站泄露日本政府仍然在说没事,新冠疫情来袭,美国民众死伤近百万,而欧盟各国间居然已经开始不设防了,准备全欧洲进入集体免疫的方式来硬挺。你看到了一丝一毫的进步了吗?这么多年了,顶层建筑对底层民众的伤害从未改变。(只字未提我国的事情,原因大家都懂,自己脑补吧。)身为屁民,屁用没有,牢骚几句,发泄情绪罢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切尔诺贝利的祭祷》无疑是沉重的,这沉重来源于两个方面:切尔诺贝利是陈列柜,它是一段比战争更恐怖的历史;切尔诺贝利是镜子,读者会从中看到现实。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 “新新闻主义” 的叙事方式,让作品兼具新闻的真实性和小说的故事性。      切尔诺贝利的石棺、坟场掩埋的是核污染物质,也是一个时代,一个信仰的时代,它加速启动了一个体制的紧急状态。切尔诺贝利已成为历史,但未来不能空降,连接历史与未来的脐带不能断裂,当下的世界与人民息息相关。那被污染的美丽,是他们的土地;切尔诺贝利人是被异化的人类,是我们的同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记录真相,是为苦难不再来。

                    看过美剧《切尔诺贝利》再来看这本书,电视剧中的情节在书里一一再现,书里的文字承载了更多更多。这是一本采访纪实。作者采访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亲历者,高层政府官员、科学家、医生、护士、救援队、清理队,还有在城镇生活的居民、在学校念书的孩子、在地里劳作的农民…… 没有任何艺术化做作痕迹的表达,表述方式甚至有些凌乱,但正是这样的文字间,充斥着饱满的情绪,愤怒、悲痛、麻木、茫然、无力…… 一场影响面巨大的可怕的世纪灾难,从国家政体,到个体人性,都经受了一场严峻的考验。让我们铭记那些揭露真相的人、那些勇敢无畏的人、那些舍生取义的人、那些为爱执着的人、那些心怀感恩的人、那些深爱着脚下土地的人…… 人性的光辉,才是这个世界繁衍不息的生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全文就是采访文字的整理,作者也太会偷懒了。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书中毫无修辞、虚构、加工的内容却像泥潭一样把自己深深陷了进去,灰暗、悲凉、愤怒、恐怖… 在阅读体验中这是第一次一本书看完能让自己心情灰暗超过两周的。最终,这本书带给我关于人性、政府、自然、爱情、亲情、信仰的思考通通有升级的效果。总之,这本书绝对值得推荐。很读很多书的时候一样,我总会习惯性的把自己代入进去,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身处那场灾难我会怎样?也许义无反顾冲上去的勇气我有,但在之后面对身体的死亡我能接受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切尔诺贝利

                        读的过程中会意识到苏联这种体制是多么的恐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觉很沉重,特别是最后一个故事,她的爱如此的狂热和执着,,我觉得这种爱世间少有,,以前我可能会觉得不可能有这样的人,但是现在我会想为什么我会这样觉得呢?就是因为我没见过?世界的丰满和复杂程度远超我的想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通过对切尔诺贝利事件的亲历者来讲述他们口中真实的历史,他们之中有当地普通居民,有工程师,有科学家,有医生…… 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后,苏联政府却隐瞒事实,当地的居民就这样赤裸裸的暴露在核辐射面前,而核辐射没有放过这里的一切,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动物植物,甚至是土地水源,大量的人相继死去,他们生下来的孩子要么畸形,要么有先天性疾病,他们眼睁睁的看着身边的人一天天在痛苦中死去却无能为力,事故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是精神上的不安和恐惧,原来这个世界还有比疾病更可怕的东西。事故发生后,这里已经没有白俄罗斯人,没有乌克兰人,他们的身上从此被贴上标签 —— 切尔诺贝利人,身上带着核辐射污染的切尔诺贝利人。他们去到别的城市生活,迎接他们的将是排斥和冷漠。此次事故造成的影响不止是几年,几十年,而是几个世纪甚至更久,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事情会被忘记,会永远消失,但这件事不会。本书中有一段故事让我很震撼:在公交车上,一个男孩没有给老人让座,老人说他:“到你老的时候,别人也不会给你让座。”“我不会老。” 男孩子回答。“为什么?”“我们大家都快死了。” 男孩似乎对死亡已经麻木了,我想一定是他身边的人都在接连死去,他已经感受不到那种面对死亡时的痛苦了,那或许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对苏联政府无声的抗议。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可怕的是这场战争的不可控和其产生的恶劣而又深远的影响,在普通战争中死去的人会被称为烈士,会被授予勋章,会被人铭记,会受人尊重,而在这场战争中无辜的受害者却都是死的不明不白,他们的尸体还会被处理掉,没有人会记得他们。谁该为此事负责,是工程师?是项目负责人?是政府?是国家?没有人说得清,但作为核事故的受害者,他们不应该被人遗忘,更不应该被抛弃。与此同时,人们是否应该仔细反思一下这场 20 世纪最大的技术灾难?因为有些事情造成的后果是无法挽回也无法弥补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之一。读完这本书,或者还没有开始读这本书,我都会建议你去看看在疫情期间上映的《切尔诺贝利》,结合起来看看,去重新感受下这段历史中的每个人物,无论是政治家,还是身处一线的普通人,哪怕是到了今天的我们,似乎谁都没有资格谴责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可以从多角度了解前苏联的好书

                                这本纪实文学集让我们了解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后前苏联政府采取的措施,为了粉饰太平政府部门的丑态和对老百姓的欺骗,科学界有良知的人做法,老百姓对核事故及科学知识的无知,每个人对亲人和故乡深切的爱和眷恋,我为他们的遭遇感到遗憾,祝福现在还在世的,经历过这些的人们,早日脱离苦难,生活越来越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背景:1986 年 4 月 26 日,俄罗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爆炸。仅爆炸后第四天,切尔诺贝利的放射性云朵就已经飘在了非洲和中国上空。高辐射物质从波兰、德国、意大利、英国、希腊到以色列、土耳其、印度、日本、加拿大、美国,不到一周,切尔诺贝利成为了全世界问题。书中主要以幸存者叙述、回忆的形式,记录下不同身份的切尔诺贝利人,在核电站爆炸后遭遇的、看到的一切。印象最深刻的几个镜头:1、人们为了抗辐射,除了喝伏特加外,还会喝各种奇怪的饮料,比如洗洁精、玻璃清洁剂。2、因为辐射,鸡冠变成了黑色,牛奶没有变酸,而是凝固了,变成了白色粉末。3、核电站的火灾,颜色和一般火灾不一样,是一种很美丽、美极了,无法描述的美丽光。4、在切尔诺贝利带回来的厚棉被上发现了 “污渍”,洗不掉,吸尘器吸不掉,怎么处理都照样 “发亮”,最后只能将 “污渍” 减掉,背子确继续用。5、一位志愿军,去了核电站,回来后,小儿子想要戴他的军帽,一戴就不愿意摘下来。两年后,小儿子得了脑瘤。6、核电站附近的菜园子里也有辐射,整个园子都是白色的,白花花的,像被撒了什么东西,一块块。7、铯躺在菜园里,颜色像墨水,是闪闪发光的亮片。附近还有蓝色的,红色的一块块的东西,像头巾那么大。8、核爆炸当天,一妇女在附近干农活,走在满是露水的草地里,现在她的双腿就像筛子一样,膝盖以下都是洞眼。9、孩子们说:死不可怕,人会睡好长好长时间,只是再也不会醒来。​10、德国,日本的机器人,因为高辐射全都失灵了,最可靠的 “机器人” 还是士兵,他们被戏称为 “绿色机器人”(军装制服是绿色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听了顾衡老师的建议来看此书,感受颇深。书中浓缩了过于绝望的情感和过于深沉的批判。一切的言辞与一切的探讨,在赤裸裸的死亡面前都显得过于轻浮了。是对科学的批判,对政权的批判,还是对人性的批判?我没能做出判断,在毁灭一切的灾难面前,这一切的质疑和反思都显得苍白。书中人们反复强调,自己不是在说哲学,因为那无法给他们理解和希望。但在最黑暗的时刻迸发出最鲜艳最强烈的生命之花。切尔诺贝利人,他们求生的信念是坚定的,他们的爱情是炽烈的,他们对乡土的眷恋是真诚的。生命因死亡而苍白,可一切又因生命而热烈。最后,最打动我的还是顾老师说的那个片段:一位老奶奶采了牛奶,问这牛奶不能喝吗?士兵问了老奶奶的年龄,80 岁了,便说可以喝,奶奶,您喝吧。西安人,在没有暖气的宾馆隔离期间看完了此书,更添了一分别样的感触。花开花落,且行且珍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接触到的切尔诺贝利

                                      很惭愧第一次听到切尔诺贝利这个名字是因为剧本杀游戏中的一个剧本,但也是因为这个剧本打开了我想要对切尔诺贝利了解的渴望,也在电视上看了纪录片,无法想象当时身处于未知中的那群人每天身体在经历着怎样的剧变,这让我联想到了日本宣布要将核废水排入大海,他们真的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么,还是以完善的说辞自欺欺人罢了,我不知道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