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作者的实地调研为基础,从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土地制度和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透视了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内容简介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三农工作的纲要。当前中国农村和农民已经发生巨大分化,不再存在一个抽象而统一的乡村,不同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因此,有必要对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作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尤其不能是为资本下乡、城市富人下乡提供市场通道;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农村是缺少进城能力和进城失败农民的退路,农村是农民的基本保障,基本保障是不能市场化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
  • 一、当前农村与农民的分化
  • 二、“20字”方针的分析
  • 三、乡村振兴要雪中送炭
  •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注意的方面
  • 五、小结
  • 社会结构篇
  •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四十年
  • 一、引论
  • 二、中西部农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变迁
  • 三、中西部农村社会结构的治理内涵
  • 四、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的社会结构变迁
  • 五、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四十年的基本特征
  • 中国是倒丁字型社会结构吗?
  • 一、引论
  • 二、中国不存在倒丁字型社会结构
  • 三、中国社会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例外
  • 四、中国体制的优势
  • 五、中国社会阶层及其流变
  • 六、小结
  • 全国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发展政策
  • 一、引论
  • 二、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 三、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 四、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 五、全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机会结构
  • 六、一个运用:如何精准扶贫
  • 七、为什么农民返乡是基础性权利
  • 浙江农村与珠三角农村的比较——以浙江宁海与广东东莞作为对象
  • 一、工业化路径
  • 二、经济分化与社会分层
  • 三、社会分层与人情往来
  • 四、谁当村干部
  • 五、村庄选举与派性
  • 六、国家任务与土围子
  • 七、小结
  • 乡村建设篇
  • 谁的乡村建设
  • 一、乡村建设的不同类型
  • 二、“三产融合”的乡村建设
  • 三、政府打造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 四、城市中产阶级的乡村乌托邦
  • 五、为大多数农民进行保底的乡村建设
  • 六、乡村的前途
  • 七、保底的乡村建设步骤
  • 乡村建设的重点是文化建设
  • 一、农村经济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
  • 二、农村的“拉力”与城市的“推力”
  • 三、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
  • 四、造成文化诸弊的原因
  • 五、如何进行农村文化建设
  • 六、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 如何应对农村老龄化——关于建立农村互助养老的设想
  • 一、当前中国农民家庭的一般模式
  • 二、老人农业与熟人社会生活
  • 三、失能老年人的养老
  • 四、两种类型的农村老年人
  • 五、互助养老的构想
  • 六、正视养老机构的困境
  • 七、老年人协会
  • 八、小结
  • 反贫困战略中的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
  • 一、三管齐下的中国反贫困战略
  • 二、中国反贫困战略中的扶贫攻坚
  • 三、扶贫政策的演变及其与低保政策的交叉
  • 四、当前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中的三层错位
  • 五、未来中国反贫困的制度设计
  • 精准扶贫与农村低保的制度绩效问题
  • 一、两个村的样本
  • 二、低保制度的逻辑
  • 三、精准扶贫的逻辑
  • 四、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的比较
  • 五、结语
  • 土地制度篇
  • 论农村宅基地中的资源冗余
  • 一、为什么农村宅基地应当保留一定的资源冗余
  • 二、当前关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中的激进主张
  • 三、农民退出宅基地应当是一个过程
  • 四、作为资源冗余的农村宅基地
  •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逻辑与谬误
  • 一、增减挂钩制度的缘起
  • 二、地方政府利用增减挂钩政策的动力
  • 三、增减挂钩理论与实践中的谬误
  • 四、应当废止增减挂钩政策
  • 如何理解征地冲突——兼论《土地管理法》的修改
  • 一、解释征地冲突的三种范式
  • 二、现行征地制度下的征地冲突
  • 三、《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存在的问题
  • 四、《土地管理法》缺少修改必要性
  • 五、土地制度的宪法秩序
  • 珠三角地区农民的地权意识
  • 一、中国农村土地的性质
  • 二、珠三角农村地权意识的形成过程
  • 三、珠三角农民地权意识的强化
  • 四、低水平均衡或僵局问题
  • 五、珠三角的国家与农民关系
  • 乡村治理篇
  • 乡村治理现代化:村庄与体制
  • 一、引论
  • 二、村庄与体制
  • 三、四种理想类型
  • 四、基层治理现代化
  • 村干部稳定性与职业化的区域差异
  • 一、村干部的稳定性问题
  • 二、影响村干部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三、沿海发达地区村干部职业化的差异
  • 四、总结与讨论
  • 论村级治理中的复杂制度
  • 一、当前村级治理中的复杂制度
  • 二、复杂制度的本质
  • 三、复杂制度的化简
  • 四、复杂制度的悖论
  • 农村基层治理的辩证法
  • 一、两个村的样本
  • 二、由管理型到服务型的村级组织
  • 三、规则下乡与基层治理的内卷化
  • 四、村级治理的内生资源
  • 五、结论
  • 组织再造篇
  • 乡村振兴与农村集体经济
  • 一、乡村振兴必须以将农民组织起来为前提
  • 二、农民是谁
  • 三、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关键
  • 四、国有农场的借鉴
  • 五、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一种设计
  • 六、小结
  • 再造村社集体
  • 一、分田到户以来的土地制度
  • 二、农地“三权分置”
  • 三、重新设计农村土地制度的可能性
  • 四、将农民组织起来
  • 五、扩展性讨论
  • 六、结语
  • 如何再造村社集体
  • 一、引论
  • 二、人民公社以来的村社集体
  • 三、激活村社集体的关键是“算平衡账”
  • 四、再造村社集体
  • 国有农场对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启示
  • 一、引论
  • 二、国有农场农业经营体制的形成
  • 三、国有农场农业经营体制的特点
  • 四、国有农场农业经营体制与农村农业经营体制的比较
  • 五、农村经营体制可以从国有农场经营体制中学习什么
  • 六、小结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3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框架

    1. 一本讲中国农村制度建设的书,和我之前读的周其仁老师的《城乡中国》持有完全相反的观点。二者都是优秀的著作,可以相互对照来看    2. 本书所论述的所有观点的逻辑起点是:尽管人口的城市化是大势所趋,但以中国城市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城市短期内无法容纳大规模的农民进城,因此,农村则需要为进城失败的农民提供退路,承担中国社会的稳定器和蓄水池的功能    3. 为了让农村成为退路、稳定器和蓄水池。农村需要做到:第一,停止把土地变成农民的财产,让农村土地保持生产资料的性质;第二,让村社集体有足够的权力,以调动村社集体参与的积极性;第三,通过制度安排,让村社集体的行为,与农村的公共利益,而非每个农民的私人利益挂钩,从而减少农民相互之间的斗争,调动村民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并由此制约村社集体的权力    4. 作者先是分析了当下农村的社会结构,说明实现上述理想课依靠的力量和服务对象,之后又对各种具体的政策措施提出批评的建议,如 “扶贫” 与 “低保”、土地指标流转、三权分置、基层自治组织的制度安排等。其中,作者对国有农场的制度提出赞扬,认为可供农村改革借鉴学习。    5. 本书的观点比较左,但好在论证清晰。另外,本书的编辑有点一般,条理不够清晰,以至于本书有大量的重复内容,车轱辘话来回说地方很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进一步乡村与退一步乡村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部分)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农村是缺少进城能力和进城失败农民的退路,农村是农民的基本保障,基本保障是不能市场化的” 观点,并从社会结构、乡村建设、土地制度、乡村治理和组织再造五个维度,深入浅出的阐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要锦上添花式的建设,也不是为具备进城能力的农民提供更多利益,更不是为资本下乡、城市富人下乡提供市场通道的政策;而是着力为占中国农村和农民大多数的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农村地区雪中送炭,为缺少进城机会与农民提供在农村生产生活的保底条件,将乡村打造成一个人与自然与社会可以和谐相处、一个真正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的地方,让乡村成为每个人的心灵中需要拥有和珍藏的地方。  进而,我的思考是那是不是还有一类乡村会是 “进一步” 乡村,成为逆城市化的载体。当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善的时候,人们会选择居住在乡村,工作在园区,消费在城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乡村振兴的探索和践行

        看了作者写的这本书,感触颇多。这是是一本基于真实调研基础上形成的调查报告式的书籍,作者也是一位敢于说真话,讲真事的学者。我所在的地区就是作者笔下的中西部的农村,书中的描述很真实,很客观。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入城务工,农村基本上剩余只有三部分人,一是 “中农” 基层,一户 “中农”,40 岁出头,在我们这可以承包耕种近千亩的农田,耕种机械化,每年种地收入不菲或是自己搞牲畜买卖,在农村,利于养殖和转手买卖;二是 “无负担” 的老人,有劳动力,平时种粮食,种菜,养殖猪,鸡,羊等,儿女会给赡养费,种植所得主要也是补助子女;三就是生活比较困难的群众,主要是家庭成员中有病或是残疾,或是子女生活也很艰难无力无心赡养老人,老人又无劳动能力,一般有五保,低保等政策。作者书中所说的脱贫攻坚的全过程,我是其中的参与者,亦如作者所说,其实很多政府官员,特别是上层制度的设计者并没有搞清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也违背了政策的初衷和精神。反而是国家花了很多钱,地方浪费了很多人力和财力,但最后的结果就是在好事没办好,政府和群众都不满意。我同意作者的观点,不同的地区情况不同,不能照抄照搬,时刻都实行拿来主义。我们西部的农村情况不同于珠三角,长江三角的农村,无论是珠三角的地租经济还是长江三角的村集体经济,我们这里都实行不了,没有发展的土壤和温度。乡镇的教育,卫生条件不如县城,除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几乎没有,更别说上规模的第三产业了。年轻人一旦从农村走出来,就不愿意再回去,一个村子 55 岁以上人都可以算是 “年轻人” 了。在接到上级有关乡村振兴的要求后,我也是很迷茫,我所在的地区的乡村的萎缩,人口的锐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才能在经历了脱贫攻坚的弯路以后,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能够结合本地实际,不盲目跟风,不好喜大功,真正的踏下心,沉下身子,顶住压力,做一些有意义,有长远发展的项目,真正的凭借着乡村振兴的青云为当地的经济和百姓做一些实事,好事,这估计是摆在每一位高层政府官员面前的课题。但又会有几个政府官员能够看到这本书,然后反思以往的错误,摒弃自己的私欲和政绩观念,真正的 “振兴乡村” 呢?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3条书评

        出版方

        东方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作为人民出版社的副牌,创建于1986年,专注于高品质的经济管理、励志和健康类图书的出版,并利用人民出版社的优势资源和发行渠道,成功占据了中国大陆地区同类书籍出版市场的三强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