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为当今社会流言的认识、预防、消解和控制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内容简介

在宋史研究中,有关体制性渠道信息供给的管控问题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相比之下,关于国家权力对非正式渠道信息传播的支配和管理的研究则较为忽略。宋代形形色色的流言纠缠着复杂的社会心态和破坏因素,成为侵蚀政府权威和社会秩序的一股灰色力量,由流言而牵涉的相关问题折射着宋代社会的诸多面向,当是宋代历史研究中值得重视和深入发掘的议题。该成果主要以流言为中心考察宋代信息传播与管控,在概述宋代信息传播与政府规制、解读流言生发语境的基础上,分别从政治流言、经济流言、军事流言和灾异流言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具体来说,将流言重置于“社会场”中加以审视,通过个案解析揭示流言的生成机理、流布规律以及应对机制,把握流言突生、运行和衰亡的动态过程;对流言传者和受者进行分析,比如“谁”散布流言,“怎样”和“为什么”散布流言?哪些人从流言的传播中获利?传受双方的互动关系怎样?通过对流言文本的分析把握流言的建构过程、传播层级和介质、各层级间的信息流动和影响因素、信息陈述内容及意向所发生的丰富变化;以心理分析为研究取向,透视被压抑在流言深处的社会不安心态和利益诉求,分析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理状况,探讨流言传播的心理效应。该研究提供了一个观照宋代社会的独特视角,勾画立体的社会生活镜像,同时也为当今社会流言的认识、预防、消解和控制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宋代信息传播与政府规制
  • 第一节 信息活动的多元开展
  • 一、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化
  • 二、信息传输渠道多元化
  • 第二节 官方传播、士人传播与民间传播
  • 一、官方传播
  • 二、士人传播
  • 三、民间传播
  • 第三节 宋代政府的信息管制
  • 一、宋代对传播媒介的管控
  • 二、宋代对信息资源的管控
  • 三、对信息传输的管控
  • 第二章 宋代流言的生发语境
  • 第一节 社会环境的变动
  • 一、内忧外患深重
  • 二、自然灾害频发
  • 三、社会变革急剧
  • 第二节 公共信息的缺失
  • 一、宋代公共信息传播
  • 二、公共信息供给不足
  • 第三节 社会阶层的流动
  • 第四节 大众心态的错位
  • 第三章 流言与宋代政治、经济
  • 第一节 政治流言的表现形式
  • 一、攻击性流言
  • 二、离间性流言
  • 三、预测性流言
  • 第二节 无意与预谋:流言背后的利益博弈
  • 一、流言——游走宫廷的黑色幽灵
  • 二、流言与党争
  • 第三节 造势与借势:起事者的煽动之道
  • 一、宋太祖以流言夺取天下
  • 二、造反者以流言掀起风暴
  • 第四节 经济活动中的流言风潮
  • 一、经济流言的传播
  • 二、经济流言的危害
  • 三、宋代政府对经济流言的管控
  • 第四章 流言与宋代军事
  • 第一节 军事流言的种类与传播管道
  • 一、军事流言的种类
  • 二、军事流言的传播管道
  • 第二节 交战双方对流言的利用
  • 一、北宋初期统一战争中的军事流言
  • 二、对内战争中的军事流言
  • 三、对外战争中的军事流言
  • 第三节 战时流言传播的控制
  • 一、对军队内部流言的防控
  • 二、对扰民流言的防控
  • 第五章 流言与宋代边疆治理
  • 第一节 现实与想象:边地拟态环境
  • 第二节 联动与管控:政府的危机应对
  • 余论
  • 第六章 流言与宋代灾异
  • 第一节 灾难流言的传播心理
  • 第二节 灾难流言的时空、态势与控制
  • 一、灾难流言的时空、态势
  • 二、灾难流言的控制
  • 第三节 神异流言:以真宗朝天书事件和帽妖流言为例
  • 一、神异流言概述
  • 三、天书事件和帽妖流言的始末
  • 结语 流言的特性、功能及社会效应
  • 一、流言的特性
  • 二、流言的功能
  • 三、流言的社会效应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
  • 二、专著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