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们去书写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

内容简介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
  
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再如,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作者指出,要解决女子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重要的。正如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们去书写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养儿育女让我们发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我们竟然愿意为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跨越常人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要自私,甚至产生过一些令自己恐惧万分的念头。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 第1章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 第2章 父母心中的爱与怕
  • 第3章 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 第4章 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
  • 第5章 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
  • 第6章 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 第7章 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
  • 第8章 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
  • 第9章 爱的逻辑与谎言
  • 第10章 心智成熟的旅程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是孩子不够好,是父母太着急了!

    在孩子们出生前,我只为他们准备了足够的衣服和尿不湿等日常用品,觉得这是母亲最诚挚的爱。孩子慢慢长大,我觉得工作之余能为他们做饭,陪他们玩耍,读书就是对他们最大的爱。随着女儿越来越不听话,顶嘴,耍狠,我也时常暴跳如雷,开始批评、指责、甚至羞辱她。《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已》对我来说是一场 “及时雨”,让我看到了自已的脆弱,焦虑,无能,同时也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办法,并付诸行动,欣赏她,鼓励她,认真地听她说话,真诚地与她交流,和她一起慢慢长大。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

      有的人一生都在用童年治愈,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养育孩子的过程,不仅是要陪伴。发现独一无二的孩子,更是净化我们自己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作为父母,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接纳孩子接纳自己,用爱陪伴孩子的成长,让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爱。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亲爱的孩子,你可以与父母有不一样的梦想

        朋友宝儿 28 岁,长相出众,名校毕业,在大企业上班,工作收入也不低,但婚恋之路颇多坎坷,个中原因中的重点原因是她的妈妈。宝儿妈一直是她自由恋爱之路上的拦路虎,她一直希望女儿找的对象是一个上海本地人,有房有车有存款,最好是有大宅有豪车存款多的有钱人。她总是教育宝儿要打扮得时尚一点,要多去参加有钱人的活动,要学会拴住男人的心,别跟没钱的穷小子瞎混,耽误了自己的青春。


        每次宝儿决定交男友之前,都需要妈妈过目,大家在一起吃顿饭。遇到有钱的男生,她妈妈就是一副谄媚样,对人殷勤又热情,遇到没钱的男生,她妈妈就是一副势力样,对人冷淡又挑剔。
        说说宝儿妈的人生经历。她出生在南方小镇,是泥瓦匠的小女儿,18 岁进纺织厂做女工,工作艰辛不说,薪水又低。不过,她年轻时,因为长得如花似玉,是镇上有名的大美人,来提亲的人都踏破了门槛,有钱人家也并不少。她挑来挑去,22 岁时,选择了一个看起来温文尔雅,有点害羞的小学老师。后来,这个小学老师就成了宝儿的爸爸。
        宝儿爸有文化,性格温和,对妻子也关爱有加,但毕竟小学老师收入低,也没有什么赚钱的上进心。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两口子总为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吵架,再加上婆婆重男轻女,面对生了女儿的媳妇经常没有好脸色。宝儿妈开始后悔当初的选择,总想着要是之前选一个有钱的男人做老公,自己的生活就不会这么艰难。每次和丈夫吵架,她都大声囔着自己当初瞎眼了,怎么没找一个有钱的男人。丈夫越听越气,两个人的感情也在争吵中消磨得所剩无几。孩子上大学后,两个人就处于分居的状态。宝儿爸继续在老家生活,宝儿妈在上海打工。
        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多少可以理解这位母亲为什么总是插手女儿的婚事,希望女儿嫁给有钱人了。但理解归理解,并不意味着这位母亲的做法是对的。母亲与女儿虽是一家人,但彼此还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和自由。
        宝儿对我说:“每次和我妈争吵,她都口口声声说自己这么做还不是为了我,希望我能过得好,不希望我和她一样嫁给一个没钱的男人,一辈子吃苦受累,其实我总觉得她这么做不是真心为了我,而是为了她自己。”
        宝儿说得对,这位妈妈以为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女儿,其实是为了自己,为了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为了弥补自己当年选择的遗憾。她因为个人的人生经历得出 “女人应该找个有钱男人才会幸福” 这一结论,但显然这个结论并不合适宝儿。
        时代已经变了,女儿接受了高等教育,不仅不用做纺织厂的女工,独自赚的钱除了能养活自己,还能养父母。女儿对伴侣的要求与母亲的也不一样,宝儿希望找一个彼此相爱,价值观一致,能精神交流的伴侣,而不是有钱人。嫁个有钱人并非宝儿的梦想,而是宝儿妈的梦想。可惜的是,宝儿妈却不明白,陷在自己的情结中,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女儿身上。
        可是我们很多的父母正是如此,希冀用自己过时的地图,帮子女找一条当前要走的路,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像宝儿和她妈妈这样的亲子关系,我在咨询中见到了太多。
        老爸喜欢金融,逼着儿子学金融,大学毕业后,又介绍儿子到金融公司做销售,希望儿子能在金融公司做到高管的位置。可是这个儿子不喜欢金融,他真正喜欢的是外语,他英语口语流利,还自学了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一直想做与外语有关的工作,但是却不敢违抗父命,因为父亲情绪暴躁,血压也高,他只好每天逼着自己去上班,每天上班的心情比上坟还沉重。时间一久,不仅患上了抑郁,身体也出现了问题。
        老妈年轻的时候是个单位里的文艺骨干,会唱歌,会拉手风琴,一心想要调入文工团,但是后来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梦想破碎,一直在原来的单位里做会计。等到有了女儿,这位老妈从小就逼着女儿学电子琴、学跳舞,希望女儿能考艺校或者上戏剧学校,成为闪耀的女明星。小的时候,女儿还能任由母亲摆布,等到女儿上了初中,开始了叛逆期,她不仅不喜欢文艺,还喜欢上了体育,加入了校田径队,每天下课训练跑步、跳高。这位母亲气得要命,三天两头干涉,甚至到学校来和老师吵。母女之间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斗争,至今关系疏远,彼此怨恨,每次见面必大吵。
        因为怀孕了要做各种产检,医院里排队的人很多,辛苦之余,我心里偶尔会冒出一些 “还不是为了你” 的想法。可是用心理咨询师的头脑一分析,发现这话完全是假话。孩子是我自己要生的,产检是我为了生个健康的孩子自愿要做了。那为什么要生孩子呢?我不指望孩子养老,生孩子是为了我自己能够体验做母亲的感受,丰富充实自己的人生。说到底还不是为了自己嘛!所谓育儿即育己,我还没怎么育呢,都已经看到自己人性中的丑陋面了,不知道以后还会看到自己的哪些不堪啊!所以,广大读者们,当你们的父母说 “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 时,你可千万别信,因为这都是鬼话!
        我和大卫偶尔也会讨论自己未来对孩子的期待。他说希望孩子懂乐器,会弹个吉他、钢琴、尤克里里什么的。我则希望他 / 她从小就博览群书,长大后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写作者。当我们谈完这些,我即刻意识到我们谈论的对孩子的期待其实是对自己的期待,是自己未曾满足的心愿。
        大卫小的时候渴望学个乐器,他很羡慕其他的同学可以上这个兴趣班,那个才艺课,但受困于当时的家庭条件,他一直没有机会学习。毕业后又因为工作忙,自己躲懒想学乐器一直没去学。我呢?从小喜欢看书,但是父母是农民,家中只有老爸年轻时候看过的两本金庸武侠书。我总是缺书看,每次都是在图书馆里借书,但乡村小学,图书馆里的藏书很少,对书籍和知识的匮乏感伴随了我的大半个求学时代。另外,我虽然写作多年,但总认为自己写得不好,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写作者,但是似乎有心无力。
        意识到这些,我觉得自己和那些将自己的心愿和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的控制型父母没有什么两样,一样的自私和可恶。当下,我对孩子,也对自己说:这些都是爸爸妈妈的梦想,但是,孩子,你可以有自己的梦想,你的梦想可以与我们的不同。我只期待长大后你能成为你自己,为你自己的期望和梦想而活,活出你自己。
        在《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中,谈到了几类家长,其中一类是 copy 型家长,这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他们 “要么将养育子女的过程看作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让他们纠正自己成长历程中曾经犯过的错误,要么就只是将孩子们看作‘子承父业’的人选而已。”
        书中有段话说得极好:“为人父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过去,不要对以往的没有实现的心愿耿耿于怀,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做回自己。父母们可以问问自己,是否曾经无意识地把孩子看作第二个自己,从而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在与父母保持亲密的同时更需要独立,唯有这样,孩子才会成其为孩子,父母才会成其为父母。”
        有个网络段子说,这个世界上有三种笨鸟,第一种先飞,第二种不飞,第三种就下个蛋,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 第三种鸟就是现在很多的父母,他们无法为自己真正活过,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让孩子为他们而活。第三种鸟其实就是 copy 型父母,绑架了孩子,让孩子为自己未曾活出来的部分而活,而不没有看到孩子真实的样子。
        你的父母是 copy 型父母吗?是否有将他们未实现的梦想强加到你的身上?你现在成为了父母了吗?是否也无意识地将自己曾经的遗憾、对自己不满和期待放在孩子身上?
        父母与孩子虽然血脉相连,但是父母与孩子是不同的人,也许母亲是一个活泼外向的人,女儿却是安静内向的孩子,也许父亲渴望事业成功,受人瞩目,儿子却喜欢随遇而安,安于平凡…… 父母与孩子是一家人,但是彼此会有不同的兴趣,不同的需求,对生活也有不同的期待和梦想。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是与父母平等的个体,父母只能给孩子爱,却不能让孩子 copy 自己的人生,就如纪伯伦所写《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 “生命” 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 “明日” 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 “昨日” 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 “弯曲” 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如果你是孩子,别活在父母的期待中,别忘记了你是独立平等的个体,你可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可以过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如果你是父母,别把自己无力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儿女身上,因为儿女的人生本不是为了 copy 你的人生而存在的。如果你真爱你的孩子,你也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并请你努力,为你自己的梦想而拼搏,同时,也允许你的孩子为他自己的梦想而拼搏。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与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长,一起为各自的梦想努力,然后见证彼此梦想成真的那一天。我想那也许是人生在世,为人父母,最大的美好吧。

          转发
          1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阳光博客 

        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国内及海外畅销图书的出版及发行工作,公司以女性读者为主要目标读者,目前已经与Harlequin、Career Press、Crimson Publishing、Llewellyn Publications等世界著名出版公司合作出版了《优雅》《气场的秘密》《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水知道·生命的奇迹》《我最想要的记忆魔法书》《pictura神笔图绘系列》《神秘日志ology系列》等深受中国读者欢迎的畅销图书,成为中国图书市场重要的出版机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