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再一次来谈我的大偶像康德的三大批判中的最后一本《判断力批判》。固然,你可以把它当作是一本美学方面的著作,尽管远非如此。自己博士阶段研究的恰好也涉及到与此相关的议题,今天我想用 “自由感” 这一个利刃劈开康德的这本书,以期抛砖引玉。
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康德在人类丰富多彩而又愉悦轻松的审美体验中发掘出了关于自由的另外一种形式,这是一种不基于任何绝对性原则也不包含任何神秘独断色彩的特殊自由形式,即 “自由感”。很大程度上,“自由感” 的发现为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自然人向自由人的过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为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在心理、经验层面上的实在性与具象性提供了一个感性的经验基础。
严格说来,“自由感” 作为人类情感体悟与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康德之前已有较长时间的发展和探究,但是正是康德第一次系统地提升了它的理论内涵。自由感主要表现于人的情感活动中的经验性的自由,但这与欲望的刺激、感官的快感以及道德感之满足明显不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它是一种与客观对象实际存在、实际后果关联不大的一种无利害感。一言以蔽之,“就自由感的内涵而言,它是指人的心意状态的知性和想象力的自由和谐游戏,不指向确定的概念;就主体的审美感受而言,它又是指一种无利害的自由愉悦感,排除了一切基于欲望能力的日常生活快感;而这种审美判断力之所以可能的根源则在于人的内心所具有的先天共同感,从而确保了审美的普遍必然性”。
据此,“自由感” 有其独特的特性和领域,既不同于自然概念意义上的认识领域,一切皆须遵守自然因果律的必然性法则,亦区别于自由概念的实践领域,而是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 “自由” 领域:一方面涉及到审美主体的自由感受,这是经验性的,是审美主体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感受到的;另一方面则是审美主体内心存在的关涉审美判断的先验基础 —— 共同感,它是保证审美判断何以可能以及顺利传递的根据,它是先验性的。审美中的自由感一定程度上也是直观形象中的自由,直接地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审美对象时最真挚的情感,是对无限的道德理念实践自由的进一步感性化和具象化,人们在审美的自由愉悦中感受到实践理性的自由,进而确保了理性的自由在经验感性世界中得到实现,这是审美判断中自由感的深层内涵。自由感虽然并没有达到自由意志的纯粹性(完全摆脱感性经验束缚而由理性自身主导),但已经不是像运用技术规则的自由(工具理性式的自由)那样指向一个外在任意目的的实现,而是更加着眼于自由主体本身的感性活动、情感活动与审美体验。这种自由感的先天原则首先是从人类的审美判断力中被发掘出来,然后逐渐扩展到自然目的论上,最后集中于社会历史和政治方面,它主要包含 “自由美” 和 “自由权利” 两大层面。
康德在审美领域中对这一种感性自由的发现,造成了他哲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大变动,即从认识(理论理性)和实践(实践理性)的二分对立演变为知、情、意的三分结构,由此正式建立起他的三大批判体系。具体说来,知、情、意分别对应着人内心的三种能力:认识能力、感觉快乐和不快乐的能力和欲求能力。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发现了第一种能力的先天原则,进而引发了 “认识论方面的哥白尼革命”,在对实践理性的批判中发现了第三种能力(欲求能力)的先天原则,在判断力批判中发现了第二种能力(快乐与不快乐)的先天原则。康德认为,对 “自由美” 或相对纯粹的鉴赏判断的发掘有赖于 “反思性判断力” 的提出,因为反思性判断力的目的不是去规定或建构某种客观对象以使其符合人的认识需求,而是要由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进而反思到主体的各种认识能力的协调统一,其目的不是为了某种认知,也不是趋向于某种确定无疑的目的本身,而只是彼此互相配合来做游戏,从而达致一种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由此引发人们从心底形成一种普遍可传达的愉悦的情感,也就是 “共同感”。比如说一群人在外出旅游的过程中,浏览到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景纷纷会不由自主地赞叹,并希望能够把这样一种美好的审美体验传递给身边的朋友,其目的并不是想要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形成一个真理性的认知,仅仅是大家在审美的过程中完成一种诸多认识能力的高度协调统一,并希望把这种美好分享给他人,而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
因此,审美判断力看起来似乎是客观判断,其实它是主观形式的,且和主体自身的综合素质高度相关;虽然说是主观形式的,却又先天地要求具有超出个人之上的普遍性与共通性,即要求每个其他的人都能认同和承认,这也正是它采取 “客观判断” 形式的主要原因。就比如大家对于不美的事物也许都有各自的理由和原因,但是对于美的事物,多数人都具有相类似的感受和理由,并能够形成相当程度上的认同与传递。据此,康德把审美鉴赏定义为 “对于那样一种东西的评判能力,它使我们对于一个给予的表象的情感不借助于概念而能够普遍传达。” 事实上,在实际的生活与经验中,多数人即便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审美训练也能够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相对而言,审美体验的获得不需要过多的概念储备和思维训练。当然,这不是说彻底不需要专业的思维和认知训练,毕竟经过专业的认知训练的人会获得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审美体验,也更有可能去创造关于美的事物或艺术品。
这本书较之于康德其他的两大批判而言相对轻松阅读一些,但是依旧属于那种 “舒适区以外的脑力训练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