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长篇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

内容简介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其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不过,作品的后面部分,渐渐突出了不以暴力抗恶和自我修身的说教。托尔斯泰的力量和弱点,在这里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表现。

目录

  • 版权信息
  • 人性的复活
  • 第一部
  • 第二部
  • 第三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生,不过是一场灵魂蜕变的自我救赎。

    尼采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生活中的我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稍有不慎便会卷入其中,迷失自我。唯有保持一颗初心,时刻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做,才能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书写自己的命运。我们的每一次沉沦,都是对人生的一种辜负,同时,也是一种考验。而考验的背后,是不断修炼的成长之路,也是一场灵魂蜕变的自我救赎。我们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中找回自我,重新开启新的人生。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托尔斯泰想当一个思想家

      最近网上有个梗说,美国文学是我愿为自由而死,英国文学是我愿为荣誉而死,法国文学是我愿为爱情而死,俄国文学是我会死。可能是我看得俄国文学太少,但仅有的一点点经验里面,俄国的作家都是怀有大情怀、大思想的,文学里面的人物为了爱情、为了荣誉、为了自由,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的祖国。比如,托尔斯泰的《复活》,就是一本为了祖国的文学作品。男主小聂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族,从小受到斯宾塞等西方思想家的影响,想做一个高尚的人,道德的人。在去姑妈家度假的时候,和女仆喀秋莎萌发了青少年的爱情。长大后,小聂没经受住污浊社会的腐蚀,特别是从军过后,在酒精、赌博、女人的世界放浪形骸。再一次路过姑妈家时,为了满足自己的兽欲,小聂诱奸了喀秋莎,之后却毫不客气地抛弃了她。十年过后,喀秋莎早已沦落为风尘女子,而小聂还是一个花花公子。作为贵族,小聂需要作为陪审团,参与法庭审理案件。这时,喀秋莎被控告谋财害命,而小聂恰好是这次庭审的陪审团。在法庭上,小聂被眼前的事情震惊了,他自责、愧疚、反省,认为是自己的不负责人害了喀秋莎,才导致其沦落成这样。于是,他决定拯救她。在为喀秋莎上诉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俄国司法制度的腐败,目睹了所谓贵族阶级的草菅人命,目睹了底层百姓的麻木不仁,也接触到了真正的革命人士。小聂不停的反省,不停的思辨,终于在一列火车上他悟道了。他突然间找回了自己的初心,彻底否定了自己十多年来的糜烂生活。他想清楚了一切,想起楚了这个污浊社会之所以污浊的原因,想起楚了这个国家该怎么拯救。至此,小聂完成了从拯救喀秋莎,再到拯救自己,再到拯救国家的思想升华。他决定:一是与喀秋莎结婚,肩负起家庭的责任;二是营救监狱中受迫害的人民,肩负起善良的责任;三是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肩负起社会的责任;四是帮助政治犯、革命者,肩负起改造国家的责任。但是,喀秋莎却爱上了别人,不愿意和他结婚。全书完。这是一本大开大合的书,只有在社会处于激烈变动之际,才会出现这样震撼的文学作品。托尔斯泰写着写着会放下情节,开始借人物之口发表议论。发表对土地制度、司法制度、贵族制度、农业制度,对政治、对法律、对宗教等等的看法,有的时候甚至会安排书中的人物开展辩论。经过一系列的辩论,托尔斯泰把自己的思想全部的融入了进去。现在的书,没有这么写的。现在写小说,最要紧的是把故事讲好,讲精彩,就算想表达某种思想,也要隐藏在故事里面,让读者自己去品。像托尔斯泰,这样动辄几页纸的议论,基本消失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但我相信,以文载道,是每个想成为思想家的作家都会做的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让个体觉醒,让精神站立?

        驱动我读《复活》的是另外一本书 ——《岂不怀归》,这本书讲了在深圳龙华三和人力资源市场,生活着一群 “三和大神”。他们干一天玩三天,白天四处闲逛,晚上睡大街;吃 5 块钱一碗的面,喝 2 块钱一大瓶的水,抽 5 毛钱一根的散装红双喜,在臭气熏天的网吧里呆到天明。混吃等死,得过且过,挣扎在城市边缘,在生存的极限自我麻痹。一个待了两年的三和青年,说过一句绝望的话:三和就是一个死人坑,来了,就别想离开。很难想象,在深圳这样发达城市会有这样一群绝望的年轻人,关于三和青年的离去,书中抛出了三种可能:个人觉醒、底层社会生态链断裂、失去日结的工作机会。个人觉醒是最难的。如何让个体觉醒,让精神站立?带着这样的困惑,我翻开了托尔斯泰的《复活》。故事是关于俄国一位贵族聂赫留朵夫, 他在纯真的少年时期爱上了姑妈家的侍女玛斯洛娃,引诱并抛弃了她。天真美丽的少女在被伤害之后走投无路,受尽屈辱和折磨,美好的灵魂被扭曲,从而沦为妓女。八年后在一次法庭审讯中,命运使这两个已遗忘了过去的人偶然重逢。玛斯洛娃被冤枉犯谋杀罪,被判往西伯利亚服苦役。涅赫柳多夫在自责、悔恨而矛盾的心情中积极救助她,为还她清白而努力地在法庭、监狱、教会、政府机关甚至宫廷等上层社会之间奔走、斡旋。聂赫留朵夫慢慢察觉到在自己迷人、繁华的贵族生活外,世界是充满压逼、痛苦和野蛮的行径,以前他是视若无睹的。渐渐地他知道的,看见的也越来越多,他看见人无缘无故被铐进枷锁、被打、被囚禁在地牢。这一切片段犹如一格一格的底片在他眼前曝光,例如其中有一个小孩在一个倾泻的厕所旁的粪池里睡觉,因为地板上已经没有其他空余的地方。在这过程中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涅赫柳多夫身上精神的人性不断战胜兽性的人性,最终精神的人性复活,在爱的哲学中获得了新生。在监狱中,在和流放犯、政治犯等人的交往中,在涅赫柳多夫的帮助下,玛斯洛娃身上的美好人性也得到复归,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这部作品,可能因为对俄国那个时代背景不熟悉,我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多月,很吃力。读完,我发现了一件事,最近几年虽然看书增多,但像《复活》这样的大部头,我看完的极少,原来自己的阅读也停留在一种舒适区。必须承认,耐着性子读完,带给我的冲击和思考是其他书远远不可及的。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尝试把自己代入,不断追问,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目前的感受是很难像聂赫留朵夫一样决然的反省和行动,进而让人性复活,精神站立。往深处走,我发现,托尔斯泰其实在探讨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现实与信仰冲突时,你是选择妥协,还是不顾一切的坚守自己的信仰,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一过的?有没有月亮与六便士的感觉。我很喜欢书中的两句话:精神的人一旦复活,他就用全新的观点观察起社会、社会制度、法律和宗教。一切人生活和行动,都是部分依照自己的思想,部分依照别人的思想。人在多大程度上依照自己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依照别人的思想生活,这是人与人的主要区别之一。书的结尾让我很意外,我一直好奇会如何收尾,用什么方式让精神复活?托尔斯泰在书末写道:他的头脑里出现了成百上千的人,一个个被那些麻木不仁的将军、检察官、典狱长关在到处是病菌的空气里,受尽凌辱;想起那个独立不羁、痛骂当官的、被看作疯子的古怪老头子;想起停尸间里在愤恨中死去的克雷里佐夫那十分清秀的、蜡黄的、僵了的脸。究竟是他聂赫留朵夫疯了,还是那些自以为头脑清醒而天天在干这些事的人疯了?这个老问题现在更顽强地出现在他面前,要求解答。等他来回走累了,也想累了,就在灯前的沙发上坐下来,随手翻开英国人送给他作纪念的《福音书》。书中有一个故事:园户本来是被打发到葡萄园里去为园主干活儿的,他们却把葡萄园看作他们的私产;他们认为园里的一切都是为他们造就的,认为他们只管在葡萄园里过过舒服日子就是了,忘记了园主,谁要向他们提到园主,提到他们对园主应尽的责任,他们就把谁杀死。“我们的所作所为,也正是这样,” 聂赫留朵夫想道,“就是因为我们抱着一种荒谬的信念在生活,认为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享乐。可是,这显然是很荒谬的。要知道,既然我们被派到世上来,那就是奉有某某的旨意,有所为而来的。可是我们却认定,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自己图快活。所以很清楚,我们不会有好下场的,就像那不依照园主意图行事的园户一样。主人的意图就表现在这些戒律里。只要这些人奉行戒律,人间就会建立起天堂,人类就能得到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可是我们却先要求这些东西,显然,是求不到的。你找到答案了吗?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3条书评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