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浓缩杨宽毕生战国史研究心得,五十年成就中国断代史扛鼎之作。

内容简介

《战国史》是中国断代史的一部名著。作者充分吸收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融会贯通,成就这部集大成的《战国史》。本书着重论述战国时期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和发展,真实地再现了战国时代风云变幻、剧烈变革、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历史与社会状况,是战国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一 战国史的重要性
  • 二 战国史料的整理和考订
  • 第二章 春秋战国间农业生产的发展
  • 一 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
  • 二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 三 粮食作物、桑、麻以及漆园、果园的分布
  • 四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 五 农本理论的产生、管理农业政策的实施和农业科学的兴起
  • 第三章 春秋战国间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 一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 二 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 三 商业的发展和富商大贾的出现
  • 四 城市的兴起及其发展
  • 五 铸造货币的广泛流通和高利贷的横行
  • 六 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商业政策的讲究
  • 第四章 春秋战国间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 一 农田制度的变革
  • 二 各国政权的改组和改革
  • 三 社会结构的变化
  • 第五章 战国前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
  • 一 魏国李悝的变法
  • 二 赵国公仲连的改革
  • 三 楚国吴起的变法
  • 四 韩国申不害的改革
  • 五 齐国邹忌的改革
  • 六 秦国卫鞅的变法
  • 第六章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及其重要制度
  • 一 官僚制度的建立
  • 二 中央集权官僚机构的建立
  • 三 郡县制度的建立
  • 四 加强统治的有关制度的创设
  • 五 郡县征兵制度的推行和常备兵制度的建立
  • 六 爵秩等级的规定
  • 七 封君制的设置
  • 八 维护统治的礼乐制度
  • 第七章 七强并立的形势和战争规模的扩大
  • 一 战国初期各国的疆域和少数部族的分布
  • 二 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
  • 三 武器的进步和战争规模的扩大以及战争方式的变化
  • 四 战争中防御手段的进步
  • 五 兵法的讲求和军事学的发展
  • 六 马的外形学(相马法)的进步
  • 第八章 合纵、连横和兼并战争的变化
  • 一 魏和齐、秦大战以及魏、齐、秦等国陆续称王
  • 二 张仪、公孙衍的连横、合纵和秦灭巴蜀、取汉中以及楚灭越
  • 三 孟尝君合纵齐、韩、魏而胜楚攻秦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而攻取中山及胡地
  • 四 秦、齐、赵三强鼎立而斗争和苏秦为燕间谍而计谋破齐
  • 五 齐灭宋、燕破齐和秦破楚及楚将庄入滇
  • 六 秦、赵间剧战,楚灭鲁和秦灭西周以及魏攻取陶、卫
  • 第九章 秦的统一
  • 一 秦兼并六国和完成统一
  • 二 秦统一的原因
  • 三 秦始皇的完成统一
  • 第十章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
  • 一 士的活跃和“百家争鸣”
  • 二 墨子的天志、兼爱和尚贤学说
  • 三 老子主张柔弱和无为的道家学说
  • 四 道家的几个流派
  • 五 慎到的法治、势治理论
  • 六 曾子一派主张修身治国的儒家学说
  • 七 孟子主张“王道”和“仁政”的儒家学说
  • 八 黄帝书的黄老学派思想
  • 九 《易系辞传》所阐明的“易”的哲理
  • 十 《商君书》代表的战国晚期卫鞅一派法家思想
  • 十一 荀子主张礼治的儒家学说
  • 十二 韩非兼用法、术、势的法家学说
  • 十三 重视生产、计划、法令、术数的齐法家学说
  • 十四 鹖冠子实现“大同”的道家学说
  • 十五 方士的医药、养生、修炼和求神仙的方技
  • 十六 术士依托鬼神的数术
  • 第十一章 战国时代科学和科学思想的发展
  • 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理论的探讨
  • 二 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
  • 三 后期墨家的朴素唯物的自然观
  • 四 惠施含有辩证因素的自然观
  • 五 后期墨家和后期名家关于物质构成和运动的讨论
  • 六 阴阳五行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解说
  • 七 医学的发展
  • 第十二章 战国时代文化的发展
  • 一 文字的变革和书法的起源
  • 二 文体的变革和文学的发展
  • 三 艺术的发展
  • 四 娱乐活动和武艺、体育锻炼的开展
  • 五 改进生活的技艺的进步
  • 六 史书的编著和史学的发展
  • 七 古文献的整理
  • 附录一 战国郡表
  • 附录二 战国封君表
  • 附录三 战国大事年表
  • 战国大事年表中有关年代的考订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质量非常过硬的历史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战国,不仅仅是战争,还是文化的百发齐放

      春秋以后,战国纷争!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社会的发展,核心的生产力在不断发展,从而人们的个人自主性也在不断提高,所以之前的井田制也不在适合,因为不符合人们的自主需求(这个过程不可逆,是人类不满足的欲望在推动人类的发展)。制度的变革迫在眉睫,这是趋势,不是哪一个诸侯能够阻止的!制度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力,提升国力在春秋是为了称霸(也就是说,其他国家承认我的霸主地位即可),但是战国就形成了兼并的过程。为什么?还是因为进一步改革,人们自主性提升,人就是劳动力,就是生产力,而人是聚集在一个个城市的(比较大的 陶邑),因此打战是为了城市(战国时期经常打输了就送土地),打赢了就有更多的人。井田制改了,变成了税收,人越多,自然税收就多,国家就有钱,就有能力抢地盘,也就是进一步获取更多资源!可是,当时国家众多,每个国家地理位置不一样,国家改革彻底程度不一样,因此每个国家国力也不一样。(秦国在商鞅的改革下,比较彻底,走向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中,阻力也有,但是完成了最终变革,同时,楚国的贵族因为利益受损,所以强力阻止吴起的改革,因此楚国的国力基本都是春秋积累的,战国中后期,就空虚了)战国跟春秋一样,也是国家众多,并不是说只有 “战国七雄”,七个国家只是比较有实力的几个!那时候鲁国,宋国,卫国等,都还是存在。因为不同的改革,国力不同,一些国家因为利益不同,就会合纵连横。苏秦,张仪就大显身手!外交在战国时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三十六计里面的很多计策,也跟战国有关系。因为合纵连横,因此战争的规模也不断增加,从几万到几十万,人数不断增加,战法从以前的战争礼仪,进入到各种计策,《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灵活运用就是最好的体现!因为战争的残酷,打到一定的时候,统一国家的思路就会形成,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必然规律!秦的统一,必然不仅仅是战争能力的问题,还包括内部经济制度,军队管理制度等!战国时代,是纷争的时代,也是有才的人大显身手的时代,百家争鸣就是文化的大爆发。这个爆发其实是跟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相适应的!最后统一的政治制度,秦始皇也是根据百家争鸣过程中,儒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整合而成!文化先于制度!周朝的文化,本质上就是儒家文化的根源,或者说是血缘文化,但是全方位的发展,简单的血缘文化不适应这个时代,因此周文疲弊,形成文化百发齐放!各家学说都兴起!战国,真的是非常震撼的时代,让人感觉到了生机勃勃的感觉!先秦的思想,影响后世中国,直到现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详细是很详细,就是挺杂,看着很乱,排版如果再好点就好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