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脱胎于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北大课程。时间过去十多年,但今天读来依然有收获。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专题”是林毅夫教授在北大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课程。课程开设于1998年,到《中国经济专题》成书时正好十年,累计听课人数已上万,课程以其前沿理论与本土化关注的完美结合深受广大学生的好评。

《中国经济专题》虽名为专题,实为站在2008年那个历史发展的路口,对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的一个系统阐述和解析。今天读来,依然具有收获。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丛书序
  • 前言
  • 第一讲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一、中国经济的成就
  • (一)“中国热”:国际社会的视角
  • (二)长城不是一日建成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
  •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四)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 (一)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 (二)技术创新: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
  • (三)技术引进与后发优势
  • (四)中国的高速增长能否维持
  • 三、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
  • (一)城乡差距问题
  • (二)资源与环境问题
  • (三)投资过热问题
  • (四)腐败问题
  • (五)教育问题
  • 四、中国“英才”的机遇
  • 参考文献
  • 第二讲 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 一、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
  • (一)首屈一指的经济规模
  • (二)领先的技术水平
  • (三)活跃的市场经济
  • (四)繁华的城市
  • 二、逆转:近代中国的突然衰落
  • 三、李约瑟之谜的提出
  • 四、解释李约瑟之谜的现有理论
  • (一)文化决定论与李约瑟之谜
  • (二)国家竞争假说和专利保护说
  • (三)高水平均衡陷阱假说
  • 五、解释李约瑟之谜的新理论
  • (一)工业革命的本质
  • (二)一些概念
  • (三)三个假说
  • (四)对李约瑟之谜的解释
  • (五)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讲 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
  • 一、中国近代史上知识分子的探索之路
  • (一)屈辱的开始
  • (二)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救国救亡的探索
  • (三)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 二、解放后照搬苏联经验的原因
  • (一)为什么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
  •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与要素禀赋的矛盾
  • 参考文献
  •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 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
  • (一)“三位一体”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
  • (二)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的原因
  • (三)迅速推进农村公社化的原因
  • (四)地区粮食自给自足的原因
  • (五)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的原因
  • 二、合作化运动与传统体制的结果
  • (一)合作化运动的起因与演变历程
  • (二)1959—1961年农业危机的传统解释
  • (三)退出权假说
  • 三、1978年前经济发展的绩效与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五讲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 一、“东亚奇迹”的现有解释
  • (一)文化决定论
  • (二)冷战的影响
  • (三)市场经济说
  • (四)政府干预说
  • (五)出口导向政策说
  • 二、理论的提出:自生能力与比较优势
  • (一)概念与模型
  • (二)最优产业结构与政策性负担
  • (三)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 (四)比较优势战略与市场机制
  • (五)政府在比较优势战略中的作用
  • (六)比较优势战略与出口导向
  • (七)对现实的反思
  • 三、针对一些问题的回答
  • (一)推行比较优势是否会永远落后?
  • (二)国际资本流动是否会根本改变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
  • (三)如何看待保罗·克鲁格曼对东亚经济增长的批评?
  • (四)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 (五)比较优势战略与发展经济学的重要问题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六讲 农村改革及相关问题
  • 一、改革的进程
  • (一)改革的必要性
  • (二)改革前的农业制度、政策和绩效
  • (三)改革的措施与结果
  • (四)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争论
  • 二、改革后的相关问题
  • (一)粮食安全问题与政策选择
  • (二)“三农问题”及解决办法
  • 参考文献
  • 第七讲 城市改革及遗留问题
  • 一、城市工业部门改革
  • (一)城市工业部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改革前的解决方式
  • (三)改革后的解决方式
  • (四)改革的进程
  • 二、微观经营机制改革
  • (一)利润留成制度
  • (二)承包制
  • (三)明晰产权
  • (四)总体评估
  • 三、资源配置机制和价格体系改革
  • (一)市场轨的出现与双轨并存
  • (二)从计划向市场并轨
  • 四、改革的进程
  • (一)物资方面
  • (二)外汇管理方面
  • (三)金融方面
  • (四)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兴起
  • 五、改革的成就和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八讲 国有企业改革
  • 一、国有企业所引发的一些问题
  • (一)国有企业与银行系统问题
  • (二)国有企业与股票市场问题
  • (三)国有企业与腐败现象
  • 二、国有企业的问题和出路
  • (一)国有企业的问题
  • (二)政策性负担与消除方法
  • (三)国有企业改革与私有化
  • 三、国际比较:苏东的“休克疗法”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 参考文献
  • 第九讲 金融改革
  • 一、金融部门的现状
  • (一)金融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
  • (二)金融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金融结构的现状
  • (四)直接和间接融资的特征
  • 二、发展阶段与最优金融结构
  • (一)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
  • (二)资源禀赋结构、最优产业结构和最优金融结构
  • (三)政府针对中小银行的政策
  • (四)推动中小银行发展的基本原则
  • 参考文献
  • 第十讲 中国的增长是否真实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一、中国的增长是否真实?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通货紧缩的形成与作用机制
  • (三)中国的通货紧缩与高速增长
  • (四)通货紧缩的后果
  • (五)生产能力过剩与解决方案
  •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 (二)通货紧缩与“三农问题”
  •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启动存量需求
  •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问题
  •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注意事项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讲 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公平与效率统一,实现和谐发展
  • 一、改革的成就与现存的问题
  • 二、比较优势:在一次分配中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 三、出路: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讲 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与总结
  • 一、改革的成果与国际经济学界的看法
  • 二、自生能力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
  • (一)现代经济学的暗含前提和推论
  • (二)自生能力的理论总结
  • 三、现实观察与理论发展
  • (一)新古典经济理论下的政策失败
  •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 (三)自生能力引入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重要性
  • (四)发掘理论创新金矿,推动学科全面发展,致力民族大业复兴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
  • 一、前现代经济增长与现代经济增长
  • (一)前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
  • (二)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
  • 二、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
  • (一)原始人为什么躲在树后
  • (二)制度的定义
  • (三)制度的分类
  • (四)制度产生的原因
  • (五)制度安排与意识形态
  • (六)最优的制度安排
  • 三、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
  • 四、制度变迁的方式
  • (一)制度变迁的两种方式
  • (二)自发性制度变迁的案例
  • (三)政府与制度变迁
  • (四)政府干预失败的原因
  • (五)小结:自发性与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合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前现代社会中国人均收入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和人口众多之谜
  • 一、谜题一:中国的人均收入为什么在历史上
  • 二、谜题二: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解读中国经济》

    本书是以林毅夫教授在北大的的课程为基础 2008 年出版《中国经济专题》,2012 年修订再版为《解读中国经济》。全书总结回顾百多年来中国现代化探索路上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用经济学进行解释,讲的专业,不啰嗦,全书几大重点:李约瑟之谜的解析,中国在 18 世纪之前无论是钢产量还是活跃的市场经济和繁华城市商业氛围都不输于西方,但为何没有出现工业革命,作者批判了文化决定论和专利保护说和 “高水平均衡假说”,作者分析,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本身也是一场方法论的革命,中国科举占用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时间和精力,科学必须的数学被科举考试废除,明代的读书人认为读《天工开物》是浪费时间,工业化需要的以数学和可控制实验这种后天能力的学习缺失,让中国人依然停留在农业时代,等到废除科举和教育改革,白话文教育(日本也同样的文字改革),东亚才进入工业化阶段。2. 作者从经济学角度详细分析了中国解放后的重工业赶超战略的原因和不足,集体合作化等必然性,分析了赶超战略在落后国家印度,印尼,菲律宾,中国兴起的必然性,但没有指出为何只有中国成功。(温铁军认为需要土地革命)3. 作者用大量篇幅讲述了后发国家政府正确利用比较优势,后进国家有 “后发优势”,这也是作者和另一位著名经济学者杨小凯的著名争论。4. 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和苏东改革和中国改革 40 年的经验的反思总结,社会科学理论是否适用于某个国家取决于其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否和该国重要的社会经济条件一致,中国知识分子必须摆脱一味去 “西天取经” 的思维定式,在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积极研究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过去百年来现代化探索成功和失败经验教训,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经济的现在和未来。全书细读,现代分工已经非常细化精深,经济改革和经济调控是很专业的事,世界现在进入国家竞争阶段,有些国家决策短期不符合经济学最优解,但是不得不为之,作者写这本书是解释中国经济做对了什么,当前更是要理解中国经济的不得不做什么。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发展自己特色的经济学

      林老师的经济观点一直都很契合中国发展的实际,紧贴历史事实和内在的发展逻辑。这大概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吧,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去制定发展策略。温铁军说我们的话语体系要 “去殖民化”,在人文社科领域确实非常需要自己的话语体系,独立自主的发展策略,取长补短,借鉴发达国家好的经验做法,摒弃不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反思自身不足,也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以史为鉴,才能行稳致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林毅夫教授的经济学理论确实非常好,逻辑严谨,通熟易懂,对经济发展的本质看得非常透测,让我受益匪浅。经济学是一门很贴近生活的学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经济学,了解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就不会上经济学的当,让经济学的智慧指导我们的人生决策,聪明的过好这一生。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