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95千字
字数
2018-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生动讲述了1930年美国那场经济危机以及之后的一次巨大政策革命。
内容简介
本书出色考察了美国那场经济危机以及历史上一次巨大的政策革命。劳赫威在书中呈现了罗斯福新政主要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解释了为何新政的某些计划会成功、另一些计划未能成功,这些计划包括建立全国复兴总署这样的机构,以及设立全国劳资关系委员会、通过《社会保障法》这样的重大举措。在全书最后,作者描述了罗斯福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将新政的各项战略推向全球舞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致谢
-
引言
-
第一章 负债的世界
-
第二章 胡佛那几年
-
第三章 萧条的美国
-
第四章 复胀和复苏
-
第五章 管理工农业
-
第六章 制衡性力量
-
第七章 开始的结束
-
结语 本土与海外的新美国模式
-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时期的主要联邦法案
-
注释
展开全部
社会主义救美国
2022 年本 - 伯南克得到诺奖,让很多鼓吹古典市场经济的学者大跌眼镜,再回看百年前的美国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这本书很简洁,笔头上还在挣扎,不如《光荣与梦想》写的更详实。对西方传统市场经济的学者们,反对政府干预和货币宽松,属于太天真,分析起来罗斯福新政的核心也是货币政策,放弃金本位,用银行资产抵押发钞票,政府举债救济,扩大公共开支发债,鼓励工人加入公会,最低工资,保障就业,“救济穷人,向富人征税”。通过海外战争,开动国内生产,换回海外资产,用美元换时间,二战是成功的,韩战和越战就失败了,继续布雷特森林体系,继续美元贬值,收割东南亚和冷战胜利再次挽救危机,可到新世纪和伊斯兰世界的战争彻底成赔本买卖,未来还会利用金融工具收割并续命。联想到中国的 4 万亿宽松政策,中美两国经济学家殊途同归,只是美国是金融帝国所以资金在股市,中国长城之国,金融管制,全面财富自然是土地房产,接下来是绿水青山的 “金山银山”。想象一下,传统中国明清皇帝为何不能搞 “金融创新”,根子还是农耕社会产出是有限的,土地吹不出资产泡沫,泡沫不爆炸需要大棒(军事)在手,才可以抢劫和赖账。那些鼓吹商业文明的学者都太天真了,商业的参与者是和平的,但收税的规则制定者需要大棒。
1. 正确对待人民的艺术,给予工作的尊严胜过施舍。给份工作比发钱更暖心。就像一位老师面对全班成绩下滑,不是直接给答案(发钱),而是设计有趣的课题(创造工作机会),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比如罗斯福的以工代赈,与其直接发救济粮,不如让失业者修路、种树,既保护尊严,又重建社会信心。2. 当投机狂欢淹没了实业根基,当短期赌局凌驾于长远建设,再繁荣的经济大厦也终将成为空中楼阁。当炒股票比干实业还疯狂,当赌明天比拼实力更吃香,经济再繁荣也迟早会垮掉。3. 历史总在轮回中书写教训。今天救命的政策明天可能害人,但把普通人当人看,才是对抗危机的终极法宝。胡佛政府死守自由市场不能干预的老药方,结果让大萧条恶化;而罗斯福像医生换药方一样,用新政调节经济,但后来过度依赖政府又引发新问题。但无论药方怎么变,保护病人基本生存,比如社保、最低工资,就是维持生命,永远是底线。
还不错,想知道罗斯福做对了什么
一、金融体系重建:恢复信心与防范风险核心政策・《紧急银行法》(1933):通过 “银行假日” 暂停挤兑,筛选健康银行重新开业,迅速稳定金融系统。・《格拉斯 - 斯蒂格尔法案》(1933):分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禁止银行用存款进行股市投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为个人存款提供担保,终结 “银行倒闭 — 挤兑” 的恶性循环。为何正确?・立竿见影的效果:银行系统在法案通过后一周内恢复运转,民众存款信心重建,避免了金融体系全面崩溃。・长期制度遗产:FDIC 至今仍是美国金融稳定的基石,2008 年金融危机中防止了大规模挤兑;《格拉斯 - 斯蒂格尔法案》虽在 1999 年被废除,但其 “隔离风险” 理念在 2008 年后以 “沃尔克规则” 形式回归。二、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安全网核心政策・《社会保障法》(1935):建立联邦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和残疾人福利,首次将政府责任扩展到公民 “从摇篮到坟墓” 的保障。为何正确?・人道主义突破:终结了美国 “弱政府” 传统,承认贫困不仅是个人失败,更是系统性风险,需政府介入。・经济稳定器功能:失业保险和养老金成为自动稳定器,在经济下行时维持基本消费需求,避免总需求断崖式下跌(这一机制在 2020 年新冠疫情中再次发挥关键作用)。・全球影响:为欧洲福利国家提供模板,中国 2010 年《社会保险法》亦部分借鉴其框架。三、以工代赈:公共工程与就业创造核心政策・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政府主导的水电、防洪和区域发展计划,惠及 7 个州的贫困农村。・民间资源保护队(CCC):雇佣 300 万青年植树造林、建设国家公园,同时发放工资补贴家庭。・工程振兴署(WPA):雇佣 850 万人修建机场、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部分工程沿用至今。为何正确?・经济与社会的双重修复:以工资替代直接救济,既维护劳动者尊严,又通过基建投资提升长期生产力。TVA 使该地区电价降至全国 1/3,吸引铝业和核能产业,奠定 “阳光地带” 崛起基础。・生态遗产:CCC 种植 30 亿棵树,防治土壤侵蚀,修复大平原 “沙尘暴” 破坏,开创美国环保主义先河。四、劳工权益保护:重塑社会契约核心政策・《全国劳工关系法》(1935):保障工人组织工会、集体谈判的权利,限制企业打压工会。・《公平劳动标准法》(1938):确立最低工资、最高工时和禁止童工。为何正确?・平衡劳资权力:工会成员从 1933 年 300 万增至 1945 年 1500 万,工人工资占比上升,缓解了 1920 年代 “增长成果被资本独占” 的矛盾。・推动中产阶级壮大:40 小时工作制、带薪休假等制度成为现代职场标准,为战后消费社会奠定基础。争议与反思:为何这些政策 “最正确”?1. 历史验证:上述政策在二战前已显成效 ——1933-1937 年美国 GDP 增长超 40%,失业率从 25% 降至 14%。尽管 1937 年因财政紧缩出现反复,但制度框架的韧性得以验证。2. 超越时代的制度设计:FDIC、社会保障、最低工资等没有因政党轮替被废除,反而不断扩展,证明其契合社会根本需求。3. 对比实验:与胡佛的 “自愿合作” 政策相比,罗斯福的强干预更符合危机时期的现实需求;与欧洲部分国家转向法西斯主义的路径相比,新政通过改革而非镇压维持了民主制度。结语:正确性的本质是 “系统性修复” 罗斯福最成功的政策并非单一措施,而在于通过制度重建修复资本主义的核心缺陷:・金融改革遏制了资本无序扩张,・社会保障缓解了市场经济的残酷性,・劳工权利调和了阶级矛盾,・公共工程实现了增长与公平的平衡。这些政策共同将美国从 “弱政府 + 强资本” 的 19 世纪模式,转向 “监管型国家 + 社会契约” 的现代体系。即便今天争议仍在(如政府干预的边界),但无人能否认 —— 没有这些政策,资本主义可能早已在 20 世纪自我毁灭。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