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破解两极化观点,跳出阴谋论陷阱,了解贸易摩擦真相。

内容简介

本书借助经济学家思考经济政策制定过程的政治经济学框架,结合地理因素,勾勒出美国贸易政策的经济和政治地理学模型,阐释了经济利益纷争和政治冲突如何塑造了美国250多年来的贸易政策。

作者将美国的贸易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从独立战争到内战,从内战到大萧条,从大萧条至今。这三个阶段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美国的贸易政策分歧十分之大,但在每个阶段中,分歧各方的立场都表现得极其稳定,因而贸易政策有相当强的连续性。其根源就在于美国产业的地理分布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地理特征都相当稳定。只有当产业的地理分布或者贸易构成发生变化,地区经济利益随之发生变化时,国会对贸易政策的投票格局才会改变。

目录

  • 版权信息
  • “比较译丛”序
  • 引言
  • 第一篇 税收
  • 第一章 争取独立的斗争,1763—1789年
  • 第二章 新国家的贸易政策,1789—1815年
  • 第三章 地区间冲突与危机,1816—1833年
  • 第四章 关税和平与南北战争,1833—1865年
  • 第二篇 限制
  • 第五章 关税改革的滑铁卢,1865—1890年
  • 第六章 根深蒂固的贸易保护主义,1890—1912年
  • 第七章 政策逆转和偏移,1912—1928年
  • 第八章 《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和大萧条,1928—1932年
  • 第三篇 互惠
  • 第九章 新政与互惠贸易协定,1932—1943年
  • 第十章 建立多边贸易体系,1943—1950年
  • 第十一章 新秩序与新压力,1950—1979年
  • 第十二章 贸易冲击和应对,1979—1992年
  • 第十三章 从全球化到极化,1992—2017年
  • 结语
  • 致谢
  • 缩略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5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美国贸易政策史

    本书很详细的讲述了美国从建国以来 250 的的贸易政策的形成和变化和伴随着的两党及各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很详细但有些枯燥。是很好的资料查询工具书,主要分三部分:1.1763-1865 年联邦初创,美国主要是出国原材料,从英国进口产品,贸易战反映为税收战,主要美国和英国之间税收的争夺,导致美国国内对外贸易禁运,也引起了两次战争。2.1865-1932 年一直奉行高关税政策,名义上是保护国内工业,实质上是为了政府收入。3.1932-2017 年互惠阶段,美国对外扩张,从产品到从 1992 年开始资本输入的全球化。作者以大量的详尽事实资料,贸易战是国家之间各国政府间利益的争夺,贸易政策一直是引发美国国内政治冲突的源头,各利益集团相互博弈,为政客带来利益(腐败)。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不是美国制造崛起的原因,自由贸易也不是美国制造萎缩的根源。制造业的崛起,美国依靠的是因为资源带来的资金积累(国家分配廉价殖民地土地)国内储蓄的增长,移民带来大量技术工人劳动力的增长。这两项关键工业发展因素都和贸易保护政策无关。同样制造业的萎缩是由于技术进步(占 87%),而国内劳动力的教育没有跟上知识的升级,被外来高技术人员替代,而不是缘于产业外迁。通过 200 年的美国贸易发展史,国家工业和产业发展依靠的对基础设施和教育的投入,而不是贸易保护政策,贸易保护和限制移民(引进人才)都只能为政客带来利益,最终成本还是落在老百姓身上,看美国两党议员为各利益集团内耗争吵,现在回顾很多愚蠢错误决定,真怀疑其制度设定。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关于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的大书

      这是一本完全美国视角下的美国贸易政策 200 年演变史,其中有很多美国独特的想法,也有很多各国可能共通的内容,对于过去比较少关注国际大事的人来说,很有大开眼界的感觉。有几点印象比较深刻的: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对经济必然性。当经济繁荣,就会积累大量财政盈余,财政盈余过多就会还债,而巨大的财政盈余在当时,几乎是经济发展的噩梦,美国 19 世纪财政盈余大的时候,有 1/3 的现金静静的躺在国库,无法进入流通领域。所以,当盈余过多时,往往就是主张贸易自由,呼吁降低关税的时候,但是,经济繁荣之后总是萧条,而这样就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就是降低关税会导致经济萧条,而增加关税会引发经济繁荣,这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更容易获得支持。贸易保护主义为了维持高关税的奇特办法。巨大财政盈余,容易成为降低关税的推手,因此主张贸易保护的就想尽办法用光财政盈余,包括提高福利,大幅增加退伍军人福利等等,甚至形成了畸形的补贴。贸易保护主义力量相对更强大。一般来说,贸易保护能让极少数工业资本家获得巨大利益,而自由贸易能让广大消费者获得微小的利益,因此,为了维护巨大利益的少数资本家会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而广大消费者对微小的可能的损失完全无知无觉。这样的收益损失的不对称性,也导致了贸易保护者的力量相对更加强大。美国认为完全开放的自由贸易能阻止战争。二战之后,美国为错失一战后就实现全球贸易合作的机会而深感遗憾,因此二战后赫尔认为美国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去极力推动各国消除贸易壁垒,建立一个平等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另外,本书最后还有个有意思的说法,在国际贸易的历史中,美国向来对与别的国家的贸易逆差特别注意,为什么在与中国贸易出现巨大的逆差时候,并没有强烈的反应,显然曾经与日本逆差的时候反应完全不同。作者认为是两点,一是日本当时出口美国的东西都是日本自己的品牌,而中国出口的都是美国品牌,这减弱了美国人的抗拒心理。二是中国出口的都是美国已经不再生产的东西,即使阻止中国,也无非是换成从别的国家进口,因此动力也不足,这和日本主要出口汽车等完全不同。倒是没想到,中国一直被诟病的,无创意无科技含量,反而成为了默默崛起的巨大助力。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或许在当前这个互惠阶段,美国贸易政策面临的一个更严峻挑战是,保护主义不断以新的形式涌现。2009 年大衰退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全球很多国家采用了微妙的监管歧视措施保护并支持本国企业。这些 “灰色地带” 的政策远远不如关税或其他边境措施那么透明,因此通过谈判清除它们的难度更大。此外,当前的贸易协定不仅涉及关税、配额和补贴等传统的贸易壁垒,对监管协调、制定产品标准和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同样高度关注,所以对国内经济的干扰程度也相应地 “水涨船高”,遇到国内的政治阻力在所难免。由于监管保护主义的使用日益普遍,达成复杂的贸易协定的希望又不断破灭,所以贸易政策前景的不确定性比过去有增无减。最后,我无法克制心中的强烈愿望,还是打算用预测未来政策走向的方式为这部长篇史书画上句号。如果说我们从过去学到的教训是 “(美国的贸易政策保持着)冲突下的稳定”,那么可以轻而易举地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未来的事态发展会和过去高度相似,互惠时代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如果说过去导致美国贸易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是内战和大萧条,那么现在很难预见什么时候会发生下一轮将贸易政策推向其他轨道的政治或经济动荡,尽管出现了特朗普总统在选举中成功突围这样的意外。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6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