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关于波伏瓦的经历、思想、写作和理想,却不仅止于波伏瓦的著述。

内容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她的小说《名士风流》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她的代表作《第二性》到今天仍然影响着全世界数百万妇女。

本书从波伏瓦的家庭、交友、求学经历、写作历程、爱情等多方面入手,在介绍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人生经历时,将其个人自传作为展现西蒙娜·德·波伏瓦人生经历的主要素材,辅以萨特等人的作品、言论,更为准确、感性地展现了这位至今仍对全世界女性产生着巨大影响的伟大女性作家、哲学家的人生和思想,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女性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丛书总序
  • 推荐序
  • 第一章 初入文学之境
  • 一、“只要人家把我当孩子对待,我就觉得是对自己的伤害”
  • 二、“我的孩提时代结束了”
  • 三、“我不再信奉上帝”
  • 第二章 友情与爱情
  • 一、“我只愿意是我,而不是别的什么人”
  • 二、“一颗女人的心和一个男人的头脑”
  • 三、“等到有一天一个男人以其才智、修养和威望征服了我,我就会坠入爱河”
  • 第三章 偶然与必然
  • 一、“一种新的热情充实了自己的心灵,成功地经受住了所接受的考验”
  • 二、“不是二人组,我们从此以后就是‘三重奏’了”
  • 三、“我彻底地投身到文学创作之中”
  • 第四章 写作,战争里的希望
  • 一、“无论我们做什么,当然首先是活着”
  • 二、“恐惧、愤怒、盲目、软弱,这就是我生活的底色,但有时候也会有希望的闪光”
  • 三、“未来会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
  • 四、“我好像复活了,生活再次让我目眩神迷”
  • 第五章 文学的魅力:鲜花与诱惑
  • 一、“我的生活冲破了旧有的界限。我被推到公众的视线中来”
  • 二、“从一开始,这种关系已经一锤定音了”
  • 第六章 行动与文字的永恒
  • 一、“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来为人所爱”
  • 二、“今晚,我无法独自待在一旁不闻不问:这事关共和国的命运”
  • 三、“我为了帮助他们而做的每一桩事都不会让我感到懊悔”
  • 四、“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写作”
  • 尾声
  • 西蒙娜·德·波伏瓦生平大事记
  • 西蒙娜·德·波伏瓦著作年表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为女性的自豪

    波伏瓦是个伟大的女性,是个一直被我放在神坛上仰慕的女性。很多时候,不同场景下我们会听到她的名字、对她的人设和标签 “女权主义者”、还有一直被人们不停八卦的 “她与萨特的关系”、“柏拉图式的爱情” 或者 “开放的婚姻关系” 等等。当然善意和支持的比较少,嘲讽和讥笑的更是多数。正是因为以前知道了不少对她的评述,因此我才不愿近距离接触她的书籍或是有关介绍,只想远远的、静静地的观望和膜拜。今天读完这本对她生平介绍的书籍,其实我也知道应该选择距离波伏瓦更近的、或是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外籍作者写的传记可能对了解她的思想会更加真实,客观。但我还是选择咱们国家作者的作品,为了理解的更加顺畅,因为我不怎么懂什么是存在主义。我不在意她是不是萨特的跟随者,也不在意她是不是女权主义者,我只想单纯的从自己的角度讲一讲读完她生平的感受。第一,她是一个忠于自己的人。其实读她的生平,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笑,女人读任何书籍,都会想到自己,我真是印证了这句金句)。有幼年讨好父母的样子、有情窦初开的羞涩、有面对困境生活的窘迫等等,年轻的她真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但是我在想是不是因为她太纯真了你呢?其实读书、学习只是那个时候法国贵族增加女儿婚嫁筹码的做法,是不是很多和她同时代的女性,把这两者分的很清楚,读书是读书,真实生活是真实生活?虽然会向往书中忠贞不渝的爱情,但真实生活中依旧会按照父母意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男人,然后浑浑噩噩一生。只有她和扎扎不屈服,忠于自己而奋斗,为了理想而坚持。我很喜欢扎扎,很心痛她的离世,但同时更庆幸扎扎没有最终和那个男人结婚。因为婚姻、爱情都解救不了自己,扎扎若真的和那个男人结婚了,会不会也会暗淡下去?眼看着自己心目中的 “少年” 一点一点磨光爱情,而后自己也变得和其他已婚妇女一样歇斯底里,亦如波伏瓦妈妈一样经历所有希望灭败呢?(原谅我对婚姻的悲观看法) 因为害怕进入婚姻,被关系束缚,失去自我,因此波伏瓦才会答应萨特的约定吧?即使是在过去了 100 多年的今天,女性可以拥有经济独立,但又有多少女性敢于面对世俗的眼光,选择不婚,敢于人格上的独立呢?因此波伏瓦真的是敢于做自己的女人,佩服佩服。第二,她勇将自己放在首位。我不喜欢很多对她的评价,把她的一生和萨特联系在一起,用 “开放的婚姻” 来解释她和萨特的关系。婚姻其实对于女性意味着什么呢?在男权社会,女性没有经济来源,无法生存,亦如鲁迅先生说过的有关萨拉出走的命题?在那个时代,女性不得不依附婚姻,依附男人。但如果女性可以自己富足,不缺乏安全感,不从男人那寻求存在感,没有繁衍的欲望,那婚姻对于她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再者什么叫婚姻呢?是必须有法制的结婚证书?(事实婚姻是怎么回事?) 必须共同生活?(婚后异地算什么个鬼?) 还是必须有后代?(丁克家庭或者私生子的存在是怎么回事?) 或者婚内彼此忠诚?(忠诚?什么叫出轨?精神上的算不算?) 因此我认为波伏瓦和萨特应该不存在婚姻关系吧?萨特只是波伏瓦寻求自己价值的 “工具”, 和波伏瓦生命中的其他人一样,是波伏瓦生命圆满的道具而已。如果没有萨特,波伏瓦依旧也可以生活的很好,可能会有 “瑞特”“福特” 这样的男人存在,因为她一直在坚持的做自己,从不认为爱情会是自己生活的全部。我感觉这才是我们应该敬佩的地方吧。爱情,婚姻对于女性的生活不是必不可少,而是锦上添花。如果婚姻关系对于女性的成长无益,反而内耗,那为什么还要苦苦挣扎呢?婚姻给不了女性安全感,我们也无法保证有哪个男人会爱自己一生,不离不弃,把希望寄托在外人身上,得到了只能是不确定,而不是确定性。因此我们只能向内求安全感,唯有自己能时刻对你不离不弃,给予你百分百的安全。第三,女性的艰难。很难想象在 100 多年前整个世界对女性的束缚和歧视。“女人是后天赋予的,而我们首先是一个人” 这句话我真是太爱了。虽然我现在认为这样的观点是理所当然,它早已深深的扎根在我的思想深处,但往前推个 5 年,我依旧是个寻求主流文化认可的,世俗眼光下的 “好女人”。回视以前的女性,甚至当代的女性又有多少能够真正理解,做到这句话呢?世俗,文化给予女性太多的标准,怎么做才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好儿媳,但打住,我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女人,因此我做任何事情的前提是我自己愿意去做,而不是为了符合所谓 “好” 的标准,好不好?最后,还是庆幸生在这样的和平年代,拥有一份独立的收入,这才给予我们当代女性独立的基础,但又有多少女性能够明白自己作为独立人的第一性,敢于勇敢的做自己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波伏瓦

      女性思想的启蒙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0年12月,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出版社,教育部教材出版中心之一;1995年被原新闻出版署批准为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003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电子音像出版社,同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网络出版权的出版单位之一,从此拥有了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四大媒介的正式出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