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4千字
字数
2018-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口述者谢辰生先生已96岁高龄,但思路极为清晰,行动依然敏捷,回忆极有条理,所述人与事及相关条文相当准确。他于20世纪40年代即为郑振铎先生的文物秘书,从事文物工作七十多年,是新中国文物史上难得的还健在的见证者和当事人,能有这样经历的,今天已无第二人。他的丰富经验和深刻识见,是我国文物工作的一笔重要财富。
内容简介
《谢辰生口述: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为我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的见证者和当事人——谢辰生的口述历史。其中,既有对重要历史事件、重大决策过程的回顾,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思考。本书全面记载了谢辰生数十载在我国文物工作关键岗位的亲身经历:在20世纪50年代,起草文化部建议国务院保护北京城墙和西安城墙的报告;在1967年,不顾安危上书中央,执笔起草中共中央保护文物图书的文件;在改革年代,坚持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抵制“以文物养文物”思潮;21世纪以来,面对房地产开发浪潮,在古城存废的历史关头,他更是与“推土机”进行抗争,全力加速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立法进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第一章 平生只做一件事
- 一 到延安去
- 二 在郑振铎身边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物事业
- 一 文物局草创
- 二 “后勤论”
- 三 “两重两利”方针
- 四 第一次文物普查
- 五 发掘定陵与城墙存废之争
- 第三章 文物法制的初步建立
- 一 “大跃进”的波折
- 二 《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 三 文化部“假整风”
- 四 文物商业的改革
-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物事业
- 一 上书“中央文革小组”
- 二 力挽狂澜的中共中央“158号文件”
- 三 周恩来重建“图博口”
- 四 文化组接管风波
- 第五章 从《文物保护法》到“101号文件”
- 一 力保王冶秋
- 二 制定《文物保护法》
- 三 胡耀邦:“我来当起草小组组长”
- 四 国务院“101号文件”的出台
- 第六章 “十六字方针”的形成
- 一 两次西安会议
- 二 反对四种错误倾向
- 三 抢救三峡文物
- 四 《文物保护法》修订的斗争
- 五 坚持文物立法的正确方向
- 第七章 热血丹心护古城
- 一 “我愿以身殉城”
- 二 北京旧城的整体保护
- 三 “文化遗产日”的诞生
- 四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出台记
- 五 南京古城的历史转折
- 六 文物不是“绊脚石”“摇钱树”
- 附录一 文物——《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
- 一 文物的定义
- 二 文物的价值和作用
- 三 文物保护与研究的历史发展概况
- 四 文物的科学研究
- 五 文物保护和管理
- 附录二 谢辰生先生参与制定的重要文物法规文件
- 附录三 谢辰生先生文物著述要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