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汇集北大授课精彩讲稿,消解艰深晦涩理论。《文心雕龙》或许难懂,但《文心雕龙讲记》轻松好读。

内容简介

《文心雕龙》被推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之圣典,其研究也被称之为“龙学”,但近世对其也存在较多误解。

本书是著名学者龚鹏程先生多年精研《文心雕龙》的会心之作,以“讲记”的形式、深入浅出的语言,对刘勰的身世,《文心》宗旨,刘勰文学观、史学观、文体论、文势论等内容进行了精辟透彻的剖析梳理;辨析纠正了前人对《文心雕龙》的误读之处,厘清了《文心雕龙》及刘勰的历史真相。并将其与《文选》《诗品》进行比较,对当前文学理论研究进行深入反思。

全书多具新见,如辨定刘勰身世为没落士族,认为魏晋南北朝是最重礼法的时代,等等;格局宏大、博通古今,关涉经史;重治学之法的传授,其充满思辨性和勇于质疑的治学之法,具有很强的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讲】 《文心雕龙》导读
  • 一、治学的态度、方法及进路
  • 二、了解《文心雕龙》的原则
  • 三、《文心雕龙》的流传及影响
  • 【第二讲】 刘勰其人
  • 一、刘勰身世之辨
  • 二、刘勰与佛教的关系
  • 三、《文心雕龙》与佛教关系之辨
  • 【第三讲】 刘勰生存之时代
  • 一、刘勰生存的时代
  • 二、刘勰年表呈现的意义
  • 三、刘勰所处的文学环境
  • 【第四讲】 经学礼法社会中的文论
  • 一、刘勰为何扬名于后来?
  • 二、刘勰文论在当时是主流
  • 三、经学礼法的社会
  • 四、刘勰文论的经学传统
  • 【第五讲】 文论中的经学
  • 一、《序志》篇中的经学
  • 二、《文心雕龙》与“五经”
  • 三、宗经与征圣
  • 四、刘勰的文论传统
  • 【第六讲】 文学解经的传统
  • 一、《文心雕龙》与汉代经学传统
  • 二、经典的文学性
  • 三、宗经传统在后代的发展
  • 四、以文学性解读经典
  • 《文心雕龙》的文
  • 一、杂文学乎、纯文学乎?
  • 二、文的意义本甚丰富
  • 三、《周易》论文
  • 四、从《周易》到《文心雕龙》
  • 【第八讲】 刘勰的文学史观
  • 一、《文心雕龙·时序》篇
  • 二、文质观与文末源流观
  • 三、文体之论
  • 【第九讲】 文学史与文学史观
  • 一、对各朝文学的评议
  • 二、刘勰文学史观的启示
  • 三、文学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 四、现代文学史的史观
  • 【第十讲】 文字︱文学︱文化
  • 一、哲学角度看刘勰文学观
  • 二、道教思潮与刘勰之说的“家族相似性”
  • 【第十一讲】 《文心雕龙》文体论
  • 一、《文心雕龙》的文体论
  • 二、研究《文心雕龙》的故事与启示
  • 三、《文心雕龙》为何走上建构体系之路
  • 四、文体须与情志相结合?
  • 五、对学术史研究之启发
  • 【第十二讲】 《文心雕龙》文势论
  • 一、书法与“势”
  • 二、各家“定势论”之争议
  • 三、刘勰文势论之主张
  • 四、刘勰定势说的发展与启示
  • 【第十三讲】 《文心雕龙》与《文选》
  • 一、《文选》及其价值
  • 二、《文选》选文
  • 三、《文选》分类及特点
  • 四、《文选》与《文心雕龙》的对比
  • 五、前人观点之辨
  • 【第十四讲】 《文心雕龙》与《诗品》
  • 一、两书之区别
  • 二、两书之共同理论及来源之辨
  • 三、汉代的情性论
  • 四、两书论诗之区别
  • 五、两书之文学史观
  • 【第十五讲】 文心余论
  • 一、版本问题
  • 二、结构问题
  • 三、评价问题
  • 四、与大陆研究者评价之区别
  • 附录一 对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的反省
  • 一、整体的困境及回归作品的呼声
  • 二、文化诗学的路向
  • 三、汉语诗学的研究
  • 四、跨文化的模拟
  • 五、展望与建议
  • 附录二 《文心雕龙·通变》旁征
  • 一、书法如何通变?
  • 二、写在“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展”前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习《文心雕龙》的引领之作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论史的第一部巅峰之作,这是一本阐发了何种文学理论,其历史意义何在,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对当今的文学及艺术创作有何指导意义的著作。      作者龚鹏程纵论古今,兼跨中西,拨冗去繁,从作者刘勰讲起。魏晋南北朝,在文学发展进程中,是一个星光璀璨的时代,一个文学创作跃入自觉的时代,而刘勰活着时却默默无闻。他不仅当时无名无息,就是到文学极其繁荣的宋代,文坛领袖如欧阳修,苏轼这些博览群书的大学者也没有谁听闻此人。他便是这般籍籍无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代中期。     作为导引进阶的著作,本书涉及《文心雕龙》版本,流传及影响,与经学,佛教的关系。在谈到经典的文学性,文学史观时,作者指出,刘勰推崇汉代文学,把汉代文学视为具体的写作典范,这点与当代对汉代文学的评价很不一样,至于他生活的时期,刘勰说的很少。汉代文学的大观 自然是汉大赋的兴盛。当代说到汉代文学一般只谈乐府民歌,和史传文学(《史记》),作者有句话很有意思,他说当代人对于汉赋这种后世不熟悉的文体,假装没看见。在汉代,不仅陈阿娇为挽回汉武帝之心请司马相如写作《长门赋》,而且中学历史课本中的科学家张衡当时亦是以《两京赋》名动一时,科学家不是张衡的头衔,是历史课本的加持。至于《史记》是从明代重视史传文学才被当作重要的文学作品看待的。       本书包罗万象,关涉很多即使大学中文专业学生也很模糊的细节知识。比如大学开设的文学史的写作体例是从日本舶来的,“国学” 这个响当当的名号也是 1902 年梁启超从日本翻译过来的,古代讲到国学指太学、国子学(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即做过国子博士,就是在太学教书,属于有官阶无实权)。梁启超从日本引介了这个术语,又经章太炎等留日学生发扬光大,流行一时(章太炎的学生更有名,弃医从文的鲁迅就是跟着他学习国学,还有一个学生钱均夫,是钱学森的父亲)。       本书语言生动活泼,幽默犀利,断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晦涩难懂。大约与作者本人性格有关。仅举一例,文论大家黄侃的放诞是很多文人轶事的焦点(本书属于学术研究著作,不言这类轶闻),作者在某处阐述关口,引黄侃论点,紧跟着一句评语:根本就是胡说八道。当时我都笑出声了,不知黄侃地下有知,会否跑出来与作者大吵大嚷,以我看热闹不怕事多的眼光观察推测,黄侃好像吵不过作者😄       最后补充一句,本书是作者龚鹏程 2010 年 9 月至次年 5 月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授课讲稿整理而成。对于我等常人,阅读此书确实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