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畅销十余年,经典小说,带你一起阅读爱书人的圣经。

内容简介

1949年的纽约,曼哈顿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里,三十三岁的穷作家海莲,偶然看到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凭着一股莽撞劲,她开始给这个伦敦地址写信。这一写,就写了二十年。

很多年后,她和这家书店的通信集,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不断演绎。而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三十多年来,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目录

  • 封面
  • 版权信息
  • 正文
  • 附录
  • 有这一道街,它比整个世界还要大(唐诺)
  • 关于书写,更关乎距离(陈建铭)
  • 书缘·情缘(恺蒂)
  • 爱情的另一种译法(张立宪)
  • 注释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26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查令十字街84号》…接住远方来的陌生善意…

    知性率真的海莲是个不富有的美国女作家,嗜书如命,不堪忍受纽约昂贵庸俗的新版书,依报纸广告,写信给大西洋彼岸伦敦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列出了希望购买旧书清单。她很快获得回信,查令十字街的书店找到了她想要的大部分书,还很细心地随信附上了英版和美版发票,并把找零附上…… 这是二战结束的第四年,他们书信与友谊就此开始。弗兰克是个古板的专业书商,海莲要的各类离奇古怪的旧书他都能找到,还细心地为她留意不同版本。信任和欣赏彼此之间很快建立。在得知英国还是战后配给时,海莲开始给书店邮寄鸡蛋和火腿以及丝袜,弗兰克他们很感激,寄送漂亮的手工桌布聊表谢意。友情之舟就这样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几十年,直到弗兰克去世也没有结束…… 一个调皮,一个与稳重,平平淡淡间,时而嬉笑打趣,时而幽默调侃,彼此真心关切,彼此也会心的接住了这份来自远方的善意关切,从陌生到相知相惜。海莲最终没能在弗兰克活着时成行英国,等她终于来到书店,书店已因为经营不善而面临拍卖。望着这个遥远的"就近"老地方,只有淡淡的愁绪在查令十字街良久延绵……(石木翻书)

      9
      1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珍贵的是表达,珍贵的也是回应

      我想追问的是二十年的书信往来,内容其实相当平时,怎么就这么动人呢。我的答案一是,的确一切都很平实,感到动容可能是因为我们也曾向往,我们也有机会,但我们更擅长错过,或者忽略付出。我们在患得患失中,仍然渴求最真诚的遇见,最深的懂得,最穿越的温情。这本薄薄的书信来往小册子,起因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不过是穷困的剧作者汉芙小姐,因为喜欢英国文学,并且想要买到好的二手书,按照一本叫做《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的广告地址,写出了能否帮忙找到想要的书,并且如果干净不超过五美元一本的话,希望对方能把此信视作订单。不能想象,如果这封信没有得到回应。或者回应的方式,是例行公事。此后二十年的温暖故事,就不存在了。海莲寄出的第一封信,不但得到了回应,而且得到了相当细致、尊重、耐心且幽默的回应。这实际上为后来持续二十年的通信和情谊,埋下了深深的可能性。但反过来说,以弗兰克为主的马克思与科恩书店之所以能如此细致、耐心而温暖的回复信件,是因为包括弗兰克在内的老板马克思与科恩、店员,他们本就是那样耐心、细致、温暖和诚恳的人。原本大家也就是书店工作人员而已,战后英国百废待兴,人人生活拮据,在这样的情况下,却没有一个人因为旧书店繁重的工作、微薄的薪水和艰苦的生活而满腹牢骚。他们没有怠慢这份在当时的情境下,好像怠慢一下也情有可原的工作。在那样的处境中,每一个人也依然乐观生活,后来都成为争相与海莲对话、表达感激的人。在读这些往来信件的时候,我想起我收到过和写出过的信件。我最初收到的信件,是大堂姐 J 和小堂姐 C。大堂姐写得最多,因为她小时候家庭困难没有能按自己的心意多读书读够书。因此她出去打工之后,做过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写信给我。她写信给我要好好学习。我已经忘了我那时候的回信里,都写了什么呢?虽然现在已经淡忘了回忆,但我用功学习的很大动力,就来自两个姐姐的书信叮嘱。我没有负她们,确实一直都有好好学习。但是我们之间的通信交流,好像在我上中学之后,再没有过了。如果那样珍贵的交流后来保持了,想来也不会少于二十年,该记下多少珍贵的时光啊。初中时候和琴同学有过书信交流,但是上高中后也中断了。读高中以后,给家人写过信,但好像没有收到过回信。在之后的很多年里,我写过信的人,大约有同学芬(她回过信,把我看得又笑又哭)、辉(给我写过,把我给看哭了)、琴(几乎不回,有写过)、Joy(未回过),侄儿雨(未回过)、炎(未回过)、娟(回过)、芝(未回过)、侄孙女莉(回过一次)、侄儿辰(没回)、行者(她一直会回信,是我遇到过最珍惜信的人,回信也是极其认真,到几乎怕不能写好而不能动笔的程度,好在她每一次都努力克服这个问题,谢天谢地她最终都做到了把不够完美的信先写出来寄走。每次都很喜欢看她写的信,字迹非常漂亮)。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孙总的信,也是一封极其用心的信了。当时我俩讨论郑渊洁晒出了曾经他与小读者的手写信,现在小孩已经长大了,我说手写的东西到底是不一样。当时孙总就跟我辩论一翻说什么,为什么一定要手写信呢,电子版的也可以啊,还方便查找和保存。最后的结论是我说行,我再也不给他手写东西了,让他老了就抱着手机电脑,看电子版自己回忆,看感觉是不是一样的。孙总到底是聪明。再随后我的生日里,不但亲自动手设计了礼物,竟然还手写了信,给我惊的。而信的内容也能看出大大的诚意,前面因为是回忆过去写的非常诚恳细致,到了后面要展望未来了,孙总到底是年轻和谦逊,不好意思对老人提出任何展望,信几乎是急刹车就收尾了。看样子孙总也很少手写东西,所以字迹也显得信写的很艰难,可谓是用了大心了。当然,后来信件往来也没有什么持续。我讲这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当然是尽力以亲身经历,试图解答为什么海莲汉芙看起来普普通通的际遇,会令那么多人如此感动和着迷。在中译本的小册子结尾,读库老六说其实以他的英文修养,肯定啃不动原版书,但对于这本书,还是希望能保留一本,我想这应该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本爱书人的《圣经》,这里有爱情的另一种译法。当二十年在不知不觉间悄然过去,读着最后几封信的我,还以为还能像寻常一样继续读信,但海莲收到的信上说,弗兰克已经于几个月前因病过世了,老板马克思也在不久前辞世。海莲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 84 号,请代我献上一吻",这意味着,不会再有书信往来了。那段时间真的远去了。我不愿意仅仅把《查令十字街 84 号》理解成爱书人的圣经、爱书人的圣地,是因为,这样理解有一点点局限。在更大的层面上,它关乎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懂得,关乎哪怕是寻常事项上加注的用心,在足够长的时间维度上会发酵成的样子。我想说的第二点体会,便是完成工作的另一种可能。在海莲写出第一封信的 1949 年 10 月,正是战后英国物资匮乏的时候,每个拮据生活的书店工作人员,虽然处在卖书给海莲的书商位置,在远在大洋彼岸的穷困小客户海莲身上,却没有一点点高傲之姿,也没有因为经济拮据而鄙视文化精神领域,仍然以极高的敬业度对待海莲的每一次问询及要求。在海莲最初买书付款的时候,海莲表示多余的钱就不要了,书店却表示剩余的钱将存入海莲在 "敝店" 的专属账户中。这意味着,以后每次海莲在买书的时候,书店都要单独拿出这个所谓的 "专属账户" 给不懂美元和英镑之间换算的海莲核算清楚并报告余额。书店不但没有嫌麻烦,而且每次都汇报周到。但书店也不是古板毫不近人情,在海莲得知英国情况,额外寄送香肠、火腿、鸡蛋等包裹,尽个人之力改善店员们在配给制下艰苦的生活,书店也并没有拒绝。而是都非常体面的表达了感谢。并且在困难时期结束以后,马上通知海莲,以后不许再寄了,因为英国的配给制结束了。正如在中译本书的末尾恺蒂提到的那样,"一切开始于一封很简单的从纽约到伦敦的商业性的信函","二十年间,汉芙总共在查令十字街 84 号购书近五十种,这个数目并不大,算不得是位好顾客"。但让这封商业信函不再只是商业信函的弗兰克,以及书店里把海莲视作亲人,纷纷与她通信,聊天的工作人员,包括弗兰克的妻子,弗兰克的邻居,我想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个世间人们对待他们的工作,除了按部就班,还有可以更加尽心的方式,这种尽心的方式可以不关乎任何其他私心,就仅仅是哪怕把素未谋面的对方,也当做是身边的一个具体的人去思考,去对待而已。我想,无论在怎样行业岗位的人,以这样的心对待每一份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或许能找到更多的意义。这当然不是要每一个人都烂施用心。我只是说,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我们也都有这样的主动权。另外:中译本小册子结尾,读库创始人张立宪的评注 "爱情的另一种译法",真的是入木三分,写的真的太好了。

        2
        1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情谊延续,用最缓慢的方式|读《查令十字街84号》

        人若能在有限的岁月里,收获一份刻骨的情谊,哪怕相隔千山万水,也必定会此生无憾吧。美国作家海莲・汉芙与远在伦敦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因为寻觅一本本好书而有了长达二十年的通信。这些信件被海莲集结成书,便是这部千里神交的温暖故事。我特别喜欢热情如火的海莲,感觉她的性子和我有些许相似,读起来代入感很强。比如她在信中那些妙趣横生的俏皮话:“他手上有只卖六美元的首版《大学论》,竟还问我要不要买!真不晓得该说他老实呢,还是憨?”“大懒虫!依我看若要等到你寄书来,我都不晓得要超度几回了。” 她是鲜活又率真的海莲,是让人不得不喜欢的海莲。她也是善良又温暖的海莲。在知道英国物资短缺,民众的生活都仰赖配给和黑市后,并不富裕的海莲毫不犹豫地寄了一条六磅重的火腿给书店,让他们拥有了一块完整的肉。从弗兰克,书店员工,再到弗兰克的家人,邻居家的刺绣老太太,海莲与他们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仅仅以书信的方式。她却说:“我打心里头认为这实在是一桩挺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 海莲对书的痴迷是远超我的。因为书,海莲结交了远在异国的这群挚友。而英国伦敦查令十字街 84 号,也成为了海莲一生魂牵梦萦的地方。“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也许,只有真正爱书的人,才能理解海莲所说的 “亏欠” 吧。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与海莲在这二十年中交往最深的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若要说他俩之间是爱情,那未免落了俗套。弗兰克德尔早已娶妻,并育有三女。他和海莲都是喜欢好书的好人,就这样成为知己。那是一种发乎情,止乎礼的亲情和友情。你若细细品读他们的书信,就能体会到两人的惺惺相惜,体会到他们对彼此无言的欣赏。他们从未见面,灵魂却一直并肩而行。如果说海莲对书籍的痴迷,是书缘,那么海莲与弗兰克二十年的书信往来,便是情缘。通过书籍,他们将人性之美绚丽绽放;因为书信,我感受到文字跨越空间和时间的力量。相比日益发达的通信,我觉得这种原始的书信更为可贵。前段时间,我找到了初中时代和好友们写的小纸条,如获至宝。读来又哭又笑。具体的场景可能早就不记得了,可触摸那每一行字,分明还有青春时的温度。高山流水,知己难求。一生中若真觅得知音,已是难得的缘分。且提笔与他通信吧,让情谊延续,用最缓慢的方式。

          转发
          10
        • 查看全部104条书评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