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深植根于明代中叶的政治、思想和史学背景中的唐顺之史学内涵比较丰富。

内容简介

唐顺之史学特点一生多变,大致经历了由早期对经典的研习到后期编纂理论和历史评论的成熟。其日常应酬和为官职责所在,撰写了一定数量的传记、巡查记录,参与了实录的誊抄,成为明皇朝史的有机构成。其史学在启蒙和经世致用方面,对其后明朝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直接而广泛的影响。

唐顺之还以其“晚岁之出”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国史”和“野史”互动关系的认识。放宽历史的视野,唐顺之作为明中叶普通一士子,他的史学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其自身史学的直接表现,还表现在因其“普通”和“一般”普遍意义,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明代中叶史学的一般发生和发展状态;同时,按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理解思路,他的史学完整成长历程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了明代史学甚而是整个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绪言
  • 一、“史学世界”释义
  • 二、“点”与“面”:关于研究意义和思路的一点思考
  • 三、学随时变:有关唐顺之研究状况的分析
  • 第一章 唐顺之及其时代
  • 第一节 明中叶政治异动与唐顺之早期气节
  • 一、武宗“失德”
  • 二、嘉靖“大礼议”
  • 三、唐顺之早期气节
  • 第二节 思想格局:从一味“述朱”到“合会朱、陆”
  • 一、程朱理学的困顿及继续传播
  • 二、王学的产生和衍化
  • 三、唐顺之“合会朱、陆”的思想特点
  • 第三节 “典型”与“推进”:明中叶三大史学思潮中的唐顺之
  • 一、黜虚征实:从“束书不观”到务真、务博
  • 二、启蒙与“狂诞”
  • 三、在“道”“事”之间
  • 四、唐顺之学术路径演进的动态意义
  • 五、明中后期史学思潮的内在逻辑联系
  • 第二章 研习·批评·考证:唐顺之早期史学路径
  • 第一节 汲汲举业时的史学研习和批评
  • 一、《唐荆川稿》的史学批评及其意义
  • 二、《唐会元精选批点唐宋名贤策论文粹》的史学评点
  • 第二节 所谓“唐宋派”巨擘的史学批评和考证
  • 一、唐顺之批选《史记》《汉书》的背景
  • 二、旧与新:唐顺之批选《史记》《汉书》的学术意义
  • 第三节 题录为“唐顺之删定”的《重刻翰林校正资治通鉴大全》
  • 一、唐顺之是否刊定过纲鉴类文献
  • 二、《重刻翰林校正资治通鉴大全》的编纂思想
  • 三、明代纲鉴类编撰风潮下的《重刻翰林校正资治通鉴大全》
  • 余论
  • 第三章 唐顺之的史学编纂及思想
  • 第一节 《左氏始末》对《左传》的改编
  • 一、《左氏始末》的类例简论
  • 二、《左氏始末》的史源考略
  • 三、《左氏始末》编纂意义发微
  • 第二节 “六编”编纂体系
  • 一、“六编”之谓
  • 二、“六编”产生的原因
  • 三、“六编”的编纂体系
  • 四、“六编”编纂体系的思想解构
  • 第三节 两部《解疑》的史学思想
  • 一、两部《解疑》“以己意解之”的史学思想
  • 二、两部《解疑》的撰述及其史学思想产生原因
  • 三、两部《解疑》史学思想的影响
  • 第四章 唐顺之的明皇朝史贡献
  • 第一节 “以俟国史传方技者有考”:《旸谷吴公传》与《明史·吴杰传》
  • 一、《旸谷吴公传》撰述考
  • 二、《旸谷吴公传》的内容
  • 三、《旸谷吴公传》与《明史·吴杰传》的对勘比较
  • 四、《旸谷吴公传》《明史·吴杰传》与其他文献的异和同
  • 第二节 “疏才何以答揄扬”:《周襄敏公传》
  • 一、《明史·周金传》的主要内容及其文献特点
  • 二、明人文献中有关周金传记的记载及其特点
  • 第三节 “储一代之史材以信今传后人”:唐顺之所撰其他人物传记
  • 一、《吏部郎中薛西原墓志铭》与《明史·薛蕙传》
  • 二、《吏部郎中林东城墓志铭》与《明史·林春传》
  • 三、《刑部郎中唐嘿庵侃墓志铭》与《明史·唐侃传》
  • 第四节 留意边务与道德鼓励:《广右战功录》
  • 一、《广右战功录》的记述内容及其特点
  • 二、《广右战功录》与《明史·沈希仪传》
  • 三、《广右战功录》的经世学术特点
  • 第五节 《南北奉使集》与“南倭北虏”问题
  • 一、唐顺之晚岁出山前的准备
  • 二、《南北奉使集》与“南倭北虏”问题
  • 三、《南北奉使集》的军事影响
  • 第六节 校录明代历朝《实录》《宝训》
  • 一、唐顺之校录《实录》《宝训》时的具体境况
  • 二、唐顺之校录《实录》《宝训》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
  • 第五章 唐顺之及其史学于晚明的影响
  • 第一节 唐顺之与晚明启蒙史学思潮:《左编》与《藏书》
  • 一、《藏书》对《左编》的参考和借鉴
  • 二、《藏书》与《左编》之“异”
  • 三、《藏书》和《左编》之“异”的思想原因分析
  • 四、余论
  • 第二节 唐顺之与晚明史学经世思潮
  • 一、唐顺之与唐鹤征:经世史学思想于唐氏家族内部的传播
  • 二、唐顺之与东林学派:经世学术思想的外部影响
  • 三、《奉使集》与明后期边防史地撰述风潮
  • 第三节 谁的唐顺之——后唐顺之时代有关唐顺之“晚岁之出”的历史书写
  • 一、群体认同与恩怨纠缠:“晚岁之出”初入后唐顺之时代的历史书写
  • 二、综合对比后的平衡妥协:明末清初史著中的“晚岁之出”
  • 三、因循与批判:清初至中期前后的“晚岁之出”
  • 四、艰难时局下的家族认同:民国唐鼎元等人的“晚岁之出”
  • 结语
  • 附录
  • 一、唐顺之编著目录表
  • 二、唐顺之年谱简编
  • 主要参考文献
  • 古籍
  • 今人论著
  • 今人论文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