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研究五四运动、了解近代中国,难以逾越的一部经典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是研究五四运动、了解近代中国,难以逾越的一部经典著作,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而是着眼回归事件现场,考证每一个细节,苦心孤诣还原历史真实。全书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献给
  • 出版前言
  • 中文版自序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
  • 繁体再版自序 认知·评估·再充
  • 英文初版自序
  • 第一章 导言
  • 五四运动的定义
  • 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
  •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 上编 运动的发展
  • 第二章 促成五四运动的力量(1915—1918)
  • 国内爱国分子的国耻感(“二十一条”的刺激)
  • 海外留学生改革的热忱
  • 第三章 运动的萌芽阶段:早期的文学和思想活动(1917—1919)
  •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 北京大学的改革
  • 新式知识分子的联合与《新潮》杂志的创办
  • 新式知识分子的改革观点
  • 反对派的批驳和答辩
  • 青年对新思潮的响应
  • 1918年5月的抗日请愿
  • 第四章 “五四”事件
  • 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失败
  • 民众对合约的反对情绪
  • 惊破迷梦的巴黎消息
  • 学生的特性和组织
  • “五四”游行示威
  • 从东交民巷到曹汝霖住宅
  • 第五章 事件的发展:学生示威与罢课
  • 北京政府当时的反应
  • 北京学生联合会的成立与知识分子的动员
  • 其他城市学生的支持
  • 总统的惩罚令与蔡元培的出走
  • 学生大罢课
  • 第六章 更进一步的发展:工商界及劳工界的支持
  • 政府向学生寻求和解的失败
  • 6月2、3、4日的大逮捕
  • 6月5日上海的罢市和罢工
  • “五四”事件的解决:内阁垮台与拒签合约
  • 事件解决后政府试图分离学生
  • 关于事件解决的一些问题
  • 第七章 新文化运动的扩展(1919—1920)
  • 新式知识分子之间团结的增加
  • 《新青年》《新潮》改革观念的风行
  • 新出版物的急速增加与旧刊物的改革
  • 偶像破坏浪潮的高涨
  • 新知识的、新社会的和新政治的团体
  • 新式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大众教育
  • 对新文化运动支持的不断加强
  • 第八章 世界主要国家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 日本的反应
  • 西方的两种态度的对照:赞同和疑虑
  • 苏俄的吸引力
  • 第九章 观念与政治上的分歧(1920—1922)
  • 分裂的主要思想集团
  • 问题与主义
  • 社会政治激进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的对峙
  • 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西化
  • 参与政治
  • 第十章 社会政治的后果
  • 政治和经济组织的重新定向
  • 女性解放
  • 教育改革
  • 学生运动后来的趋势
  • 下编 主要思潮分析
  • 第十一章 文学革命
  • 旧文学
  • 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白话文的提倡
  • 对文学改革的反对
  • 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 第十二章 新思想与对传统的价值重估
  • 旧思想的核心
  • 新思想:现实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及达尔文主义
  • 新方法:实验主义、怀疑论与不可知论的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影响
  • “打倒孔家店”
  • 第十三章 新思想与后来的论战
  • 疑 古
  • 重估遗产与整理国故
  • 非宗教运动
  • 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 科学与玄学论战
  • 第十四章 结论:繁多的阐释和评价
  • 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或者一场启蒙运动——自由主义者的观点
  • 中国的一场大灾难——来自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的批判
  • 由列宁影响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阐释
  • 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谁?
  • 五四运动的真正本质——一种仅供参考的阐释
  • 再评价五四运动的成就与不足
  • 对五四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 附录
  • 一、“五四”时期社会力量简析
  • 二、参与“五四”事件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
  • 三、参加“五四”事件的大专院校
  • 四、有关1918—1926年中国工人罢工的数据
  • 大事年表(1914—1923)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4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五四运动详史

    60 年前的作品,但作者扎实的功力表现不同凡响,详实的资料,流畅的叙述,不偏不倚的中正立场难得,多年过去了还是立得住,一版再版。对这场运动有歌颂也有诋毁,对于亲身经历丙辰年和己已年运动的我来说,当时运动本身没那么宏大的作用,被后人不断提及后才不断放大,伟大的是时代,那是个大变革的时代,事件是个标志。1840 年开始中国被迫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纵观世界百年历史,小国被迫附庸,大国被分裂,中国这艘大船沉重而且缓慢的转身,在穿越历史的三峡进程中,到现在 150 年才看到光亮,1919 年时才开始 50 年,只有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出路还在探索期,回看当年,运动主要诉求是反对日本对山东青岛德国租界的接管,可见当时中国半殖民地的凄惨地位,中国这样一个国家能在列强环顾下,到现在独立自主真不容易,抚今追昔,诸多感慨:运动主要成因还是整个统治阶层本身已经四分五裂,热血青年永远是先锋,但运动能轰轰烈烈离不开背后各方(各国)势力的角力。美国的理想主义最后都变成闹剧,知识界理想化最后一地鸡毛。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就是个文化知识逐渐普及,组织结构逐渐深入下沉,文化信息的载体文字文体首先改革,文体的趋势是越来越大众化,书中也记录当时文言和白话的争斗,革命的战斗语言文风的普及不是偶然的,知识分子要顺应时代。民族主义是大杀器,各国各地运动无不如此,殊路同归。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有蔡元培就没有新北大,没有新北大就没有五四运动

      每日一书:《五四运动》。随着现在《觉醒年代》的热播,不少人对五四运动又重拾了兴趣。其中有一个人的作用不能忽视:没有蔡元培就没有新北大;没有新北大就没有五四运动,即使有也不知要推迟多少年。蔡元培在北大任校长期间对北大采取的一系列兼容并包的政策,为北大学子的思想进步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因为民初以来的反日情绪不断高涨,所以当巴黎和会中国失败时,随即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些就是五四运动得以产生的国内背景。而国际背景则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那么与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相比较,中国的不同之处就是没有一个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落后保守的清王朝在把持着大权。虽然没有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是中国也有一部分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因此也就存在着比较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下,力量薄弱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也在探寻着生存的道路,也要求有一个思想上的启蒙运动为他们开启发展的道路,满足他们在政治上、思想上的需求。1915 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陈独秀大力号召人们坚持科学的精神,自觉学习科学的知识,抛弃旧的道德。他还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期望培养出一代 “意志顽强,善于不屈,体魄强健,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 的新国民。北京大学刚刚成立时,学校的学生均为举人或进士出身的京官。从 1912 起,先后有严复、马良、胡人源、蔡元培等人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而这其中,以蔡元培在任期间对北京大学所做的贡献最大,使北京大学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并一跃成为全国的最高学府,蔡元培成为北京大学命运转变的第一人。蔡元培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伟大教育家,他在去北大任职之前还曾创办过 “爱国学社”。“爱国学社” 的创办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背景,那就是 “墨水瓶事件”。蔡元培迟至 1919 年 9 月,方才返校。(1919 年 9 月 12 日,5 月时不辞而别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回到北京。20 日,北京大学师生 3000 余人为蔡元培返任开了一个隆重的欢迎会。六月四日这天,学生们仍然继续上街讲演,这天的运动无论人数上还是在讲演的地点分布上,都比 3 日的规模要大。由于不能过早地暴露目标,学生们把讲演需要用的条幅、旗帜都藏在了怀里,内心激动而又步态轻盈地走出了校门。就这样,他们暂时没有引起反动军警的注意。当走到行人比较集中的地方时,他们就拿出旗帜,大声地向群众进行讲演。而这时候军警看到演讲的学生,就直接骑着马冲到围观的群众中,踏伤人员不计其数。随后,又逮捕了讲演的学生。在 6 月 4 日这一天,反动军警就拘禁了学生七百余人,北大的教室全被用来关押学生,还是不够用,可见被逮捕的学生之多。1919 年 6 月,浙江省海宁县城的人民为祖籍在这里的陆宗舆立了一块石碑,上书 “卖国贼陆宗舆”,一时间吸引了众多的观望者,把石碑所在的道路都给堵塞了。当北京传来曹、章、陆三个卖国贼被罢免的消息后,海宁县人民立即举行了万人大会,宣布从此不再承认陆宗舆为海宁人。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五四运动史》

        "五四" 运动是中国史的分水岭,是彻底埋葬封建王朝走向共和新路的历史事件。"五四" 运动犹如唤醒沉睡的东方雄狮激进的号角,其现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5条书评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