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13年潜心写作,酝酿出一部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之作。

内容简介

一部《应物兄》,李洱整整写了十三年。李洱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知识者的言谈和举止。所有人,我们的父兄和姐妹,他们的命运都围绕着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应物兄身上也由此积聚了那么多的灰尘和光芒,那么多的失败和希望。本书各篇章撷取首句的二三字作为标题,尔后或叙或议、或赞或讽,或歌或哭,从容自若地展开。各篇章之间又互相勾连,不断被重新组合,产生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与意义。它植根于传统,实现的却是新的诗学建构。《应物兄》的出现,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李洱启动了对历史和知识的合理想象,并将之妥帖地落实到每个叙事环节。于是那么多的人物、知识、言谈、细节,都化为一个纷纭变幻的时代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小说最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日月之行出于其中,星汉灿烂出于其里。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本书中发现自己。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新的文学建构方式,新的文学道德,由此诞生。对于汉语长篇小说艺术而言,《应物兄》已经悄然挪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地图的坐标。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应物兄(上)
  • 1. 应物兄
  • 2. 许多年来
  • 3. 木瓜
  • 4. 动物医院
  • 5. 赔偿协议
  • 6. 等着瞧
  • 7. 滑稽
  • 8. 那两个月
  • 9. 姚鼐先生
  • 10. 扁桃体
  • 11. 卡尔文
  • 12. 早在1743年
  • 13. 套五宝
  • 14. 钢化玻璃
  • 15. 巴别
  • 16. 双林院士
  • 17. 奇怪得很
  • 18. 人才引进
  • 19. 赴美
  • 20. 程先生
  • 21. 雪桃
  • 22. 之所以
  • 23. 第二天
  • 24. 喷嘴
  • 25. 孔子传
  • 26. 春天
  • 27. 但是
  • 28. 瞧,谁来了
  • 29. 照片
  • 30. 象愚
  • 31. 济哥
  • 32. 哦
  • 33. 虽然
  • 34. 三人行
  • 35. 栾庭玉
  • 36. 勺园
  • 37. 谁是小颜
  • 38. 程先生
  • 39. 七十二
  • 40. 博雅
  • 41. 仁德路
  • 42. 双林
  • 43. 儒驴
  • 44. 子贡
  • 45. 麦老
  • 46. 黄兴
  • 47. 接下来
  • 48. 她
  • 49. 白马
  • 50. 艾伦
  • 51. Reading Room
  • 52. 谁能想到
  • 53. 不
  • 54. 千里始足下
  • 55. 学勤兄
  • 56. 第一次会见
  • 57. 温而厉
  • 58. 蝈蝈
  • 59. 敬头香
  • 60. 长庆洞
  • 61. 其鸣自詨
  • 62. 本来
  • 应物兄(下)
  • 63. 硅谷
  • 64. 他
  • 65. 小工
  • 66. 双沟村
  • 67. 招尘
  • 68. 铜舌
  • 69. 仁德路
  • 70. 墙
  • 71. 你
  • 72. 董松龄
  • 73. 但是
  • 74. 杂碎汤
  • 75. 寒鸦
  • 76. 回家
  • 77. 第二天
  • 78. 窑洞
  • 79. Illeism
  • 80. 子贡
  • 81. 螽斯
  • 82. 套五宝
  • 83. 太和春煖
  • 84. 声与意
  • 85. 九曲
  • 86. 芸娘
  • 87. 1983年
  • 88. 它
  • 89. The thirdxelf
  • 90. 返回
  • 91. 譬如
  • 92. 默哀
  • 93. 敦伦
  • 94. 共济山
  • 95. 晶体
  • 96. 鱼咬羊
  • 97. 它们
  • 98. 兰大师
  • 99. 灯儿
  • 100. 子房先生
  • 101. 仁德丸子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儒学映衬下的人间百态

    《应物兄》是我在得到电子书里面看的第一本茅盾文学奖作品,这部书在几年前获奖时就引起轰动,但一直无缘拜读,最近电子书在密集上茅盾文学奖作品,看了之后,几点感受如下:1、每章开头选用首段的第一个词,看似僵化,实则有一定的 “意义” 延伸,带动着故事的层层推进深入。2、70 万字的长篇看下来还是很费劲的,到后期许多都是听语音朗读的,虽长但还是能看不去,故事的吸引力还是很强。3、故事围绕着主人公牵头建立大学里的儒学院,推进在国外成名的儒学大师 “叶落归根”,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展示了深陷其中人们的欲望、知识分子之间的尔虞我诈。同时也不乏学术大师的独特艺术追求。4、故事的最后在主人公出车祸死亡而结束,我想如果应物兄不死的话,这本书可能还真不好结束,不知作者当时有没有准备主人公不死的结束版本。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使命

      读李洱的《应物兄》,有这样一条笔记,是双林院士总结的劳动的益处。他认为在劳动中发现了自己。其中,挑水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肩,发现肩负使命不是一句空话。从那以后,他都是在为使命而奋斗。他为新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奉献了毕生心血,并为之牺牲了家庭和亲情。在病重之时,专门到桃花峪、玉门核工业基地祭奠英灵;把变卖一套房子的所得,捐赠给老朋友曾经战斗过的一所小学;知道孙子入党,拿蛋筒冰激淋跟孙子碰了杯。他的骨灰,一半安葬在玉门烈士陵园,孤烟直上云霄的大漠深处;一半安放在早他而去的妻子身边,桃之夭夭的桃花峪。不知道说什么好,引用书中的一段话,“与他们当年的付出相比,用语言对他们表示赞美,你甚至会觉得语言本身有一种失重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间百态很多都是外方内圆的

        子房带着何为先生内圆外方的手表,直接的让我想起了这本书里面所有的文化人,也看到了整个社会上的习气,总在找一句话概而括之,想来外方内圆是最好的一句话了。无法多说,但是这是真相!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