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根据元代诗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提炼问题,设置章节,形成元代诗学的特有的框架。

内容简介

研究中国诗文乃至诗学者历来重视先秦以迄唐宋,而近来明代、清代的研究也渐次升温。至于元代,长期以来人们的主要兴奋点全在元杂剧。少数行有余力者,或分润散曲。元代诗文以及诗学则处于边缘甚至视野之外。

本书分十三章,首章概述元代诗学的发展历程,以下分论元代诗坛风气、元代诗坛性情论、自得论、风格流派论、诗风追求清和论、元人诗法、师古师心论、宗唐宗宋论、鉴赏论等。其研究方法将诗学观念史、诗歌发展史、诗学学术史结合起来,对诗歌现象综合考察,很好地充实了研究薄弱的元代诗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 序一
  • 序二
  • 绪论:元代学术环境与元代诗学
  • 第一章 元代诗学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早期与前期诗学
  • 第二节 中期诗学
  • 第三节 后期诗学
  • 第二章 元代诗坛风气论:隐逸与游历
  • 第一节 隐逸之风
  • 第二节 游历之风
  • 第三章 元代诗坛风气论:雅集与题画
  • 第一节 雅集之风
  • 第二节 题画之风
  • 第四章 元代诗学“性情”论
  • 第一节 刘将孙代表的自然性情论
  • 第二节 赵文、杨维桢张扬个性的性情论
  • 第三节 吴澄、虞集“约情归性”的性情论
  • 第四节 “天理民彝”:道学家之诗学性情论
  • 第五章 “性情”论相关诸问题
  • 第一节 性情与唐宋
  • 第二节 性情与法度
  • 第三节 性情与学问
  • 第四节 性情与风格
  • 第五节 自乐吾之性情
  • 第六章 元代诗学“自得”论
  • 第一节 理学产生以前之“自得”论
  • 第二节 理学“自得”论
  • 第三节 诗学“自得”论
  • 第七章 元代诗学“自然”论
  • 第一节 对宋人刻意为诗的反思
  • 第二节 纯乎一真心声:自然人生与自然诗作
  • 第三节 得自自然:目前之画本,胸次之诗材
  • 第四节 发自自然:心声所发,自然而然
  • 第五节 复归自然:句成无迹,篇成无痕
  • 第八章 元代诗学风格流派论
  • 第一节 元人之风格意识
  • 第二节 元人对多种风格之包容
  • 第三节 风格成因之探讨(上):时与地
  • 第四节 风格成因之探讨(下):人与诗
  • 第五节 元人的流派意识
  • 第九章 元人诗风追求“清和”论
  • 第一节 “雅正”“清和”辨
  • 第二节 尚“清”诗论
  • 第三节 尚“和”诗论
  • 第四节 “至清至和”之诗美理想
  • 第五节 清与恬淡
  • 第六节 和与平易
  • 第十章 由法入于无法:元人诗法论
  • 第一节 元人论诗重法
  • 第二节 元人对“诗法”的理解
  • 第三节 从“活法”到“无法”
  • 第四节 诗法与诗病
  • 第五节 几种非客观认识之辨正
  • 第十一章 不二古今:元代诗学“师古”“师心”论
  • 第一节 元人尚古而非复古
  • 第二节 “师古”诗论
  • 第三节 “师心”诗论
  • 第十二章 宗法与超越:元代诗学“主唐”“宗宋”论
  • 第一节 对宋诗发展史的梳理及唐宋诗关系论
  • 第二节 金末宋季之去宋归唐及对江湖、江西的批判
  • 第三节 主唐诗论
  • 第四节 宗宋诗论
  • 第五节 学唐宋而超越唐宋
  • 第六节 崇杜诗论
  • 第十三章 元代诗学鉴赏论
  • 第一节 鉴赏、鉴赏论与批评论
  • 第二节 元人之赏玩心态
  • 第三节 人间诗眼少
  • 第四节 惟知诗者为不能言
  • 附录一 20世纪元代诗学研究概述
  • 附录二 耶律楚材的诗学倾向
  • 附录三 元好问关于诗歌发展之路的思考
  • 附录四 关于方回诗论的“一祖三宗”说
  • 附录五 方回论“格高”与“圆熟”
  • 附录六 从《瀛奎律髓》看方回的唐诗观
  • 附录七 刘秉忠的人格追求与诗风追求
  • 参考文献
  • 人名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3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