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基于思维导图的设计初衷和发展乱象,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原汁原味的思维导图。

内容简介

作者分析了思维导图的98个应用场景和3个核心用法:1、如何用一个关键词头脑风暴;2、如何整理、记忆信息;3、如何关联、创造故事 书中还列举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以及他们如何用画图引导思考。作为大脑和学习方面的世界专家,东尼·博赞已出版100多部作品,其“思维导图”系列作品被翻译成35种语言,遍布200多个国家,销量突破1000万册。信息焦虑时代,人人都需要一个能分析信息和内化知识的思考工具。如果你正苦于思维混乱、表达缺乏逻辑、学习不得法,那么你应该来看看这本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一 思维导图——开启大脑的金钥匙
  • 推荐序二
  • 前言 改变人生的创新思维工具
  • 引言 为什么需要这本书?
  • 超实用新笔记法
  • 发散思维:天才的关系逻辑
  • 模仿大脑操作规律
  • “传统笔记法”对比“思维导图”
  • 风靡世界的思维导图
  • 如何使用这本书
  • 第一章 什么是思维导图?
  • 全脑思维升级训练
  • “三招七步”构图法
  • 5个法则轻松制图
  • 发散性思维
  • 非线性的自然流动
  • 颜色
  • 图像
  • 文字
  • 思维导图的思维简史
  • 洞穴壁画
  • 苏美尔楔形文字
  • 古埃及象形文字
  • 古希腊
  • 树状图
  • 列奥纳多·达·芬奇
  • 查尔斯·达尔文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理查德·费曼
  • 视觉思维:高效决策的科学
  • 有效解决十大人生难题
  • 取之大脑,用之大脑
  • 第二章 如何构建思维导图?
  • 不要陷入固化思维
  • 理解规律,遵循规律
  • 形成自己的风格
  • 11个步骤,从入门到精通
  • 收集资源
  • 选择中心图
  • 确立目标和基本排序观点
  • 延伸分支
  • 用图像表达自己的观点
  • 玩转单词
  • 形成联觉
  • 做一个代码创造者
  • 建立连接
  • 使用分界线和记忆群组
  • 保留空间让自己“呼吸”
  • 高手必经的3个阶段
  • 图解思维导图六大应用
  • 掌控生活:轻松搞定日常琐事
  • 实现个人目标
  • 做周计划
  • 一起计划
  • 筹办一个孩子们的聚会
  • 找到最棒的礼物
  • 计划浪漫的短假
  • 改善紧张关系
  • 职场精英:商务问题的终结者
  • 时间管理
  • 研究一个课题
  • 撰写年报
  • 出色的项目管理
  • 超级学霸: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 修改
  • 构思论文
  • 适合所有年龄段的思维导图
  • 创意高手:打造丰富的幸福体验
  • 快乐人生:做自己的健康教练
  • 获得全面健康
  • 吃得健康
  • 记忆大师:充分挖掘大脑潜能
  • 第三章 如何识别真假思维导图?
  • 谬见和误解:关于思维的本质
  • 5种盛行的伪思维导图
  • 蜘蛛图
  • 金字塔图
  • 概念图
  • 鱼骨图
  • 旭日图
  • 聪明的大脑如何思考
  • 第四章 给所有学习者的忠告
  • 坚持就是胜利
  • 学会提出好问题
  • 用简洁、有力的图像
  • 为观点留白
  • 善待杂乱
  • 种下迷你思维导图
  • 让重复来引导你
  • 摆脱犹豫不决
  • 坚持到底!
  • 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
  • 第五章 跳出思考边框,创造无限可能
  • 一种直觉和逻辑工具
  • 多维思考:六大领域,98种应用
  • 规划高效率生活
  • 职场必备工作法
  • 决策制定
  • 非暴力沟通:寻找共同立场
  • 为生活而工作,为工作而活着
  • 从认知自我到深度学习
  • 像本地人一样学习
  • 激发创作天赋
  • 像诗人一样写作
  • 出版!
  • 使用设计思维原则
  • 对抗缺陷,掌控大脑
  • 与痴呆症的斗争
  • 过目不忘的记忆法
  • 一幅围绕“构建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
  • 第六章 人工智能将统治思维导图?
  • 机器和算法无法取代
  • 数字化思维导图的好处
  • 接下来去哪儿?
  • 机器人法则对战思维导图构建规律
  • 一段争论谈话
  • 未来掌握在你手中
  • 参考资料与文献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8
5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思维导图发明者本人的传道

    这本书主要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思维导图:第一,什么是思维导图;第二,如何绘制一张思维导图;第三,思维导图的应用场景是什么;第四,当下流行的思维导图是否真的有效,还是仅仅借用了其名;第五,在人工智能时代,思维导图能发挥什么作用,或者它与人工智能之间能产生怎样的碰撞。关于什么是思维导图,书中详细讲解了思维导图的几个核心元素。首先,思维导图必须有一个中心主题,因为它模拟的是大脑的思维过程,即发散式的脑神经结构,类似于树状向外扩展的模式。因此,绘制思维导图时,需要将中心主题写在横放的 A4 纸的中央,然后向外延伸。其次,思维导图需要使用颜色,至少三种以上,以区分不同的分支。颜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类大脑对颜色有特殊的认知能力,不同的颜色能对应不同的场景,从而加深我们对主题的理解。最后,每个主题应该用单词而非短语来表达,因为单词是经过提炼后的关键点。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寻找单词的过程中完成对主题的思考和提炼,还能使思维导图更加简洁明了。而且,当我们再次回想起某个单词时,往往能激发出更多的关联想法。此外,思维导图还有一些其他特征需要注意:首先,关键词应使用大写字母(英语类);其次,各关键点之间的连接应使用曲线而非直线,因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并非直线式的。这些特征构成了思维导图的基本书写规则。遵循这些规则,我们就能绘制出符合思维导图标准的作品。那么,思维导图具体有哪些用途呢?作者列举了几个主要功能:首先,它可以用于记忆。历史上,有一种经典且高效的记忆方法叫做 “宫殿记忆法”,即将知识点转化为关键信息,并储存在脑海中的 “记忆宫殿” 的各个角落。思维导图正是基于这一原理,结合脑神经科学研究发展而来的一种记忆方式。其次,思维导图还可以用于创作。当你确定一个中心思想或主题后,将其具象化地绘制在白纸中央,然后逐级向下延伸,就能激发出一系列新的想法和创意。这种发散式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创造性思考。思维导图不仅能激发创意,还能帮助我们做出决策。当你把整件事的优劣势都清晰地呈现在纸上时,就能通过直观的画面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书中还详细列举了思维导图的其他应用场景。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特别提到,当下流行的一些图表,如蜘蛛图、鱼骨图等,虽然具备一些关键点的记录功能,但并非真正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核心在于模拟大脑的思维过程,即以一个中心点向外发散的过程。这些图表只是具备了其中的部分功能。如果能将这些特定功能的构图工具进一步提炼成思维导图,将会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过程。在 AI 时代,思维导图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存,或者说思维导图能为 AI 带来什么?作者与众多 AI 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提出,或许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思考思维导图能为人工智能提供什么。目前的人工智能主要基于数学模型和大数据。如果能让人工智能按照思维导图的方式,或者说按照人类思考的方式来提炼出思维导图,那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那么,这样一个大模型,是否可以在思维链的深化和模拟人脑活动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延伸呢?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畅想的课题。总的来说,这本书由思维导图的创作者撰写,从它的诞生、结构、用法等多个方面详细讲述了思维导图的相关内容,是一本非常值得认真研究的好书。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废话颇多,实战很少

      感觉这一类书最大问题就是很多废话充字数,实际上能用的内容非常之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精华部分

        进入你大脑的每一条信息 - 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是思想(包括每一个词汇、数字、代码、食物、香味、线条、色彩、图像、节拍、音符和纹路)都可以作为一个中心球体表现出来,从这个中心球体可以放射出几十、几百、几千、几百万只钩子。每只钩子代表一个联想,每个联想都有其自身无限多的连接及联系。你已经使用到的这些联系,可以被认为是你的记忆,你的数据库,或是你的图书馆。当你阅读这些词汇的时候,你可能始终会坚信不疑,即包含在思维之中并阅读着这些东西的就是一个数据处理系统,它比这个世界上所有最先进的计算机分析、储存能力加起来还要出色。你重复思维模式或图谱的次数越多,对他们造成的阻力就越小。因此,重复本身就增大了自我重复的可能性,这一点至关重要。换句话说,“思维事件” 发生的次数越多,它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该发现与常见的误解相矛盾,传统的看法认为,给人们的教育越多,他们彼此相似的程度就越高,发散性思维却显示,情况刚好相反:给人们的教育越多,他们巨大的、不断增长的联想网络就越与众不同。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1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