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9.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9千字
字数
2016-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青铜时代研究的典范著作,该书开启了西周史研究的新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西周的通史,甚至也不是西周晚期的通史,而是对西周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实证性研究。
作者通过探讨西周国家的衰弱和灭亡这一特定的持续历史和地理过程中,地理条件及其政治性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联系地表形态的特征,分析和说明了西周的政治体系是如何并且为何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从而最终导致了西周国家的解体和王畿的崩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地图目次
-
插图目次
-
西周王年
-
干支表
-
中文版序
-
绪论
-
第一章 西周国家的基础:建构政治空间
-
第一节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
-
第二节 西周国家的东方
-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汾河谷地
-
小结
-
第二章 混乱与衰落:西周国家的政治危机
-
第一节 政治混乱的出现和西周衰落
-
第二节 结构性冲突和政治对抗的起因
-
第三节 贵族力量与王权的对抗
-
第四节 西周王权的最后一次振兴:宣王中兴
-
小结
-
第三章 门前的敌人:玁狁之战与西北边境
-
第一节 周与玁狁战争的历史
-
第二节 确定周人与玁狁之战的地理
-
第三节 空间危机和周王朝的西北边疆
-
小结
-
第四章 西周的灭亡:党派之争与空间的崩溃
-
第一节 观点和学说
-
第二节 西周灭亡的新发现
-
第三节 西周灭亡的地理考订
-
小结
-
第五章 东迁:周的重构
-
第一节 周室在东部的重新安置
-
第二节 贵族宗族的迁徙
-
第三节 秦的崛起与向周心脏地带的迁移
-
小结
-
第六章 西周的遗赠
-
第一节 留给帝国的经验
-
第二节 共同的西周经历
-
第三节 地域性文化的背景
-
结语
-
附录一 边缘地区:西周国家的最大地理范围
-
第一节 周的“远东”地区
-
第二节 周在南方
-
第三节 周在北方
-
小结
-
附录二 犬戎和玁狁之间的关系
-
附录三 《竹书纪年》和周幽王的年代问题
-
附录四 有关《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与政治危机》的评议
-
附录五 西周历史研究:一个回复和方法论的说明
-
参考文献
-
青铜器铭文索引
展开全部
简直就是侦探小说,不,是纪实。考据,推断,史料,文物… 跟上节奏读来有一种过瘾的感觉,时不时地冒出 “原来是这样” 的念头。
西周的灭亡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583 本)#2024 年读书主题(五)历史 - 上古历史《西周的灭亡》(127)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主题、52 个细分话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历史的主题开始,选择上古历史的话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七本是《西周的灭亡》,中国青铜时代研究的典范著作,该书开启了西周史研究的新视角。本书并非一部西周的通史,甚至也不是西周晚期的通史,而是对西周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实证性研究。作者通过探讨西周国家的衰弱和灭亡这一特定的持续历史和地理过程中,地理条件及其政治性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联系地表形态的特征,分析和说明了西周的政治体系是如何并且为何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从而最终导致了西周国家的解体和王畿的崩溃。2、精彩内容:公元前 1045 年 1 月,周及其盟军在河南省北部商都附近的牧野一战中一举击败势力强大的商朝军队,曾经不可一世的商王朝从此陨灭。周从其位于陕西中部渭河流域的肇兴之地起,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席卷了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和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北抵燕山山脉,南达淮河及长江中游,西到六盘山,东至山东半岛。这是一个在秦始皇(前 259 - 前 210 在位)之前由单一政权建立的最为辽阔的地域政治统一体。在国家结构上,与商代国家基本让名义上臣服于它的地方集团自治管理从而形成一个由自主部族所构成的集合体不同,周人决定亲自治理他们征服的空间。他们将大量的王室后裔和近亲分封到各地去建立统治,从而使王室血统在其政治版图内得到延伸。无论在王室宫廷还是在地方诸侯国,内在的混乱最终都会令外部势力有机可乘。一场由周的前属臣鄂侯发动的叛乱,几乎将周王朝推向崩溃的边缘。在度过了外部的打击之后,内部积聚已久的冲突也极力寻求释放口,在一场疾风暴雨般的国人暴动中,备受争议的周厉王(前 857/53 - 前 842 在位)被驱逐出王都,再未归返。历史上一个王朝走向终结的方式有许多种,例如外族入侵、权力更替、革命以及在稍后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上演得最为频繁的农民起义等等,都可以导致一个王朝的终结。西周的崩溃属于典型的外族入侵,中心遭毁灭,由周王朝一手营建的地缘政治统一体也随之瓦解。于是,西周的覆亡除了与其内政密切关联外,同时与发生在中国西北部复杂地形之上的周人与西北诸多部族持久的文化和军事对抗也不无关系。外部的危机定然有着内在的原因。沿着这种思路,我们将调查并分析导致西周政治和社会混乱的根源,因为正是这种混乱削弱了周王朝维持其早期那种疆域广阔的空间存在的能力。本书在西周国家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其统治原理中来寻找西周逐渐衰弱的根源。西周国家的中心位于陕西中部的渭河谷地。在克商之前这里是周人的家乡,并且之后在整个西周时期也一直是他们的政治中心。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地区受周王朝的直接行政管理,并由王师独力承担防御,这是儒家经典中描述的所谓 “王畿” 的原型。在西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即已积淀的结构性危机。我相信在西周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样一种历史现象,即当一个政治组织由于短时期过度的扩张,而一时难以消化既得胜利果实时,它便不得不将其有限的人力物力过分疏散到各地,以期维持其庞大的地缘政治统一体。在西周中期与西周晚期偏早阶段的大部分时间里,面对着日渐扩大的政治混乱与外族入侵,王权出现了全面衰微的趋势。这种危机是内忧加外患,但更根本的是发生在西周国家政治和社会结构之中。长期以来,西周国家似乎无力克服这些问题,以至积重难返,逐渐演化成一股摧毁西周政权之基础的巨大力量。西周国家最终的垮台是周人与玁狁之间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新的周王 —— 平王(前 770 - 前 720 在位)即位之时,周廷要想继续驻留渭河谷地显然已不可能,因为玁狁随时都会卷土重来,更不用说从这里统治天下了。为此,平王决定将王室迁往东都洛邑,从而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
角度新颖,值得借鉴
兼听则明,作者角度出奇,从地理角度解释政治,实在是合理且必要,不过作者有些疑古派,建议先阅读通史,再辅之以此书。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该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