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周轶君在以色列加沙作为常驻国际记者的两年,记录十几万字,拍摄下了百余幅作品,描绘出中东百年旧怨画像。你会看到其中最根本的冲突:土地、政治与身份。

内容简介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冲突,可以追溯到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或许是这个星球上绵延至今,最古老的战争,让全人类束手无策,至今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两年在加沙的生活,让当时作为新华社常驻记者的周轶君直面生死,容不下矫情造作。在冲突仍频的加沙、圣地耶路撒冷生活的人们,和平或许只是战争与战争之间的幻影。战事令人厌倦,领袖也随风而逝,留下来打败时间的是芸芸众生的日常。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历史说明
  • 篇一 大乱
  • 第一具尸体
  • 活在鹰爪下
  • 血的楼梯
  • 鞋子的颜色
  • 活生生人的味道
  • 并行的葬礼
  • 篇二 赴死
  • 演出开始了
  • 天堂里有什么?
  • “如常”相抵
  • 子弹飞过,接着睡觉
  • 篇三 小静
  • 菲拉菲莱的诱惑
  • 耶城琐记
  • 战事之外
  • 篇四 圣地
  • 离上帝最近的地方,人声鼎沸
  • 救世主在路上
  • 伯利恒:我的朝圣之旅
  • 我们的国家是疯子
  • 记忆如圣
  • 篇五 隔离
  • 孤岛是这样形成的
  • “西岸?只有犹地亚和撒玛利亚!”
  • 休眠的火山
  • 一关难过
  • 篇六 轻重
  • 哈马斯也会饿的
  • 焦黑的作业本
  • 以和平的名义
  • 篇七 大同
  • 相爱
  • “和平绿洲”
  • 亚伯拉罕与伊伯拉罕
  • 海法的伤口
  • 我的女儿是人体炸弹
  • 篇八 众生
  • 以色列大兵施罗莫和莫蒂
  • 安德烈
  • 老城银匠
  • 空袭过后
  • 哈马斯小战士
  • 篇九 领袖
  • 与阿拉法特共餐
  • 瞄准镜下的阿拉法特
  • 倒叙亚辛
  • 黑色清晨
  • 葬礼
  • 哈马斯要靠选票上台
  • 想殉道吗
  • 以死相报
  • 差点陪亚辛挨炸
  • 对话亚辛
  • 滚滚市声
  • 阿巴斯:“我将作为一名士兵回来”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8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巴以冲突第一现场报告

    耶路撒冷是神的应许之地,也是被诅咒之地,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也是离地狱最近的地方。翻开这本写自二十年前的《中东死生门》(这本书虽是 2017 年出版,但叙述的是 2004 年 - 2005 年间的所见所闻),炮火连天、复仇式袭击、无辜的平民、满目疮痍的城市,再看最近以巴冲突的新闻,时间仿佛停滞在了无尽的种族仇恨中,唯有死亡是唯一的答案。二十年前,年仅 28 岁的周轶君作为新华社战地记者,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带驻守两年,当放下对世界格局的宏大论述,放下对见证历史的别样兴奋,看到受害幼童的葬礼游行,看到与自己同龄的人肉炸弹,她心中留下的是对生死的静默思考,就好像在书中写到的,“就像观察中国人怎么吃,法国人怎么恋爱,要了解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就要看他们怎样对待死亡。” 他们在成为人体炸弹前的生命最后时刻,给家人的录像是告诉母亲,哪家店铺的滤水器更便宜;他们在获知孩子牺牲后,施散糖果给亲朋好友,因为高兴比悲伤来的更多;但他们也会为了生存,从巴勒斯坦穿越到以色列工业区,为以色列人打工,为了一张免于失业的打工证,向以色列人出卖自己在巴勒斯坦政府工作的亲戚,使之被灭门。如何理解百年不绝的以巴冲突?两种同宗宗教之间的水火不容?两个种族之间的土地利益相争、倚强凌弱?被意识形态洗脑绑架的激进分子和平民百姓?种种原因如同源头活水,最终汇集成了世代罔替的仇恨。“那些人都说自己相信主,经书都教他们和平,实际上,他们只学会了恨。” 因为恨,他们自知没有飞机、没有坦克,只能自己以肉身相博;他们为自杀袭击的 “烈士” 年幼的弟弟,穿上了军装,塞上了冲锋枪;他们明知所有的报复都会引起睚眦必报的以色列人更加猛烈的杀戮,也沉迷于能够为以色列人制造恐慌的以卵击石的自我陶醉与安慰。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星球上,有的人酝酿着移民火星,有的人还在地上用石头互相攻击,有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又死于非命,也有人梦想着给巴勒斯坦的孩子们传授西方文化,希望拓宽文化身份的认同,让仇恨不再传递下去。希望如此,即便远在万里之外,仍能对同类的悲惨感受到痛楚;即便不知道战争有没有终止,仍不惜以点滴的力量促进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理解,我想这就是战地记者传递给世界的意义,也是本书的意义。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百多年前首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瑞士召开,提出向巴勒斯坦移民而最终建立犹太人的民族家园。1917 年英国政府通过《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 “民族之家”(national home),条件是不伤害当地已有民族的权利。由于英国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委任托管巴勒斯坦,它对犹太人迁入的态度至关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导致战后犹太人希望建立自己国家的愿望高涨。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建国的运动,得到西方大国支持。但这与当地阿拉伯人的利益必然产生矛盾。1947 年,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通过分治巴勒斯坦的决议,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阿拉伯人不接受强加于他们的领土划分,在以色列建国的次日凌晨,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联合出兵,打响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先后爆发四次中东战争,结果阿拉伯一方失去更多土地,而以色列成为地区强国。数百万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园沦为难民,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为巴勒斯坦人的代表被普遍接受。1982 年第五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出兵袭击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埃及、约旦先后与以色列建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也宣布承认以色列的存在。1993 年巴以签订《奥斯陆和平协议》,1994 年阿拉法特回到巴勒斯坦。但和平进程之后停滞不前,美国主导的戴维营会谈失败后,2000 年 9 月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人之间再次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至今。目前,巴勒斯坦人控制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多个城市,以色列领土夹在加沙与西岸之间,控制着宗教圣地耶路撒冷。加沙地带,是位于西奈半岛东北部地中海沿岸,占地 365 平方公里的一条狭长地带,也称 “加沙走廊”。2015 年统计人口 220 万,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四面为以色列封锁。2007 年哈马斯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火并,赢得加沙的完全控制权。哈马斯是巴勒斯坦最大激进组织,由巴勒斯坦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于 1987 年成立,信仰彻底的伊斯兰教义和法则,思想理论上受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影响,主张通过暴力斗争,驱逐以色列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但 2003 年亚辛宣布可以接受在 1967 年中东战争停火线内建国,意味着纲领发生重大转变。1994 年起哈马斯在以色列境内制造了多起自杀式炸弹袭击,被西方多个国家列为恐怖组织,或将其武装支部视为恐怖组织。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幸福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对比就没有幸福。期待巴以冲突快点结束,期待世界和平。生活在中国,何其幸福💝💝💝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0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