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8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巴以冲突第一现场报告

    耶路撒冷是神的应许之地,也是被诅咒之地,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也是离地狱最近的地方。翻开这本写自二十年前的《中东死生门》(这本书虽是 2017 年出版,但叙述的是 2004 年 - 2005 年间的所见所闻),炮火连天、复仇式袭击、无辜的平民、满目疮痍的城市,再看最近以巴冲突的新闻,时间仿佛停滞在了无尽的种族仇恨中,唯有死亡是唯一的答案。二十年前,年仅 28 岁的周轶君作为新华社战地记者,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带驻守两年,当放下对世界格局的宏大论述,放下对见证历史的别样兴奋,看到受害幼童的葬礼游行,看到与自己同龄的人肉炸弹,她心中留下的是对生死的静默思考,就好像在书中写到的,“就像观察中国人怎么吃,法国人怎么恋爱,要了解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就要看他们怎样对待死亡。” 他们在成为人体炸弹前的生命最后时刻,给家人的录像是告诉母亲,哪家店铺的滤水器更便宜;他们在获知孩子牺牲后,施散糖果给亲朋好友,因为高兴比悲伤来的更多;但他们也会为了生存,从巴勒斯坦穿越到以色列工业区,为以色列人打工,为了一张免于失业的打工证,向以色列人出卖自己在巴勒斯坦政府工作的亲戚,使之被灭门。如何理解百年不绝的以巴冲突?两种同宗宗教之间的水火不容?两个种族之间的土地利益相争、倚强凌弱?被意识形态洗脑绑架的激进分子和平民百姓?种种原因如同源头活水,最终汇集成了世代罔替的仇恨。“那些人都说自己相信主,经书都教他们和平,实际上,他们只学会了恨。” 因为恨,他们自知没有飞机、没有坦克,只能自己以肉身相博;他们为自杀袭击的 “烈士” 年幼的弟弟,穿上了军装,塞上了冲锋枪;他们明知所有的报复都会引起睚眦必报的以色列人更加猛烈的杀戮,也沉迷于能够为以色列人制造恐慌的以卵击石的自我陶醉与安慰。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星球上,有的人酝酿着移民火星,有的人还在地上用石头互相攻击,有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又死于非命,也有人梦想着给巴勒斯坦的孩子们传授西方文化,希望拓宽文化身份的认同,让仇恨不再传递下去。希望如此,即便远在万里之外,仍能对同类的悲惨感受到痛楚;即便不知道战争有没有终止,仍不惜以点滴的力量促进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理解,我想这就是战地记者传递给世界的意义,也是本书的意义。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百多年前首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瑞士召开,提出向巴勒斯坦移民而最终建立犹太人的民族家园。1917 年英国政府通过《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 “民族之家”(national home),条件是不伤害当地已有民族的权利。由于英国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委任托管巴勒斯坦,它对犹太人迁入的态度至关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导致战后犹太人希望建立自己国家的愿望高涨。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建国的运动,得到西方大国支持。但这与当地阿拉伯人的利益必然产生矛盾。1947 年,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通过分治巴勒斯坦的决议,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阿拉伯人不接受强加于他们的领土划分,在以色列建国的次日凌晨,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联合出兵,打响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先后爆发四次中东战争,结果阿拉伯一方失去更多土地,而以色列成为地区强国。数百万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园沦为难民,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为巴勒斯坦人的代表被普遍接受。1982 年第五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出兵袭击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埃及、约旦先后与以色列建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也宣布承认以色列的存在。1993 年巴以签订《奥斯陆和平协议》,1994 年阿拉法特回到巴勒斯坦。但和平进程之后停滞不前,美国主导的戴维营会谈失败后,2000 年 9 月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人之间再次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至今。目前,巴勒斯坦人控制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多个城市,以色列领土夹在加沙与西岸之间,控制着宗教圣地耶路撒冷。加沙地带,是位于西奈半岛东北部地中海沿岸,占地 365 平方公里的一条狭长地带,也称 “加沙走廊”。2015 年统计人口 220 万,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四面为以色列封锁。2007 年哈马斯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火并,赢得加沙的完全控制权。哈马斯是巴勒斯坦最大激进组织,由巴勒斯坦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于 1987 年成立,信仰彻底的伊斯兰教义和法则,思想理论上受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影响,主张通过暴力斗争,驱逐以色列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但 2003 年亚辛宣布可以接受在 1967 年中东战争停火线内建国,意味着纲领发生重大转变。1994 年起哈马斯在以色列境内制造了多起自杀式炸弹袭击,被西方多个国家列为恐怖组织,或将其武装支部视为恐怖组织。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幸福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对比就没有幸福。期待巴以冲突快点结束,期待世界和平。生活在中国,何其幸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战争永远不会带来和平,平民永远是受害者,人间地狱也不过如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巴以冲突/新闻之外的温度

            巴以冲突站那边究竟怎么回事不着急选边站表态度先认真看看周轶君女士怎么写中东她眼里的中东冲突之下多少人生离死别但愿最靠近上帝的地方不再有战争有的只是 peace and love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世界中心呼唤和平

              贫穷、绝望和持久战乱中,生命不再受到尊重,麻木是暴力循环的开始,美好的意愿在暴力循环面前,总是脆弱无力。所有和平推崇者和践行者的力量也只不过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作者是一个很有勇气的女性,敢于直面自己的恐惧也能如实的记录下所亲身经历的毁灭,敌对和爱。相信作者无数次尝过绝望的滋味,毕竟炮火无眼,天地不仁。而如今巴以冲突仍在继续,去年年底再一次的大规模开火也再一次印证了持续两千年的冲突很难到达和平的终点。17 年我也曾带着十二分的勇气去到了世界中心,但是没有勇气踏足伯利恒,只是在耶路撒冷老城留下了自己浅浅的足迹。亲眼目睹哭墙下的虔诚还是让我震惊,亲自穿梭在阿拉伯区和犹太区时还是比我看过的所有书本里的文字震撼。所以我相信,这本书的背后还有很多难以言说的刺痛。那片土地犹如另一个世界,在世界另一端,有一群人,仍然继续着他们的冲突 —— 以一种低烈度,却无休无止的方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见世界,大,有不同。

                我很早就知道,有些差异没法消除,​但是🉑求同存异。​​可以和陌生人交谈;我可以不认同你,但我尊重你;​可以和熟悉的,或不太熟悉的人拥抱,亲吻,哪怕有一天我们会形同陌路。就算​我们经历不同,信仰不同,我们依然可以这么做。​​可是,世界上有些差异,​逾越了百年,依然让人类束手无策。即使明明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依然要争个泾渭分明。相互伤害,相互立即报复,此异绵绵无绝期…… 它叫巴以冲突。我能理解,又不能理解。如果今天我们依然可以自由交流,不用流血冲突,也可以握手言和,说明我们就生活在大同的世界里。我们也是幸福的,平和地呼吸着一种空气,叫 “和平”。举起这本📖,沉甸甸,却让我的思想飘🉐很远很远,飘到耶路撒冷。有过曾经直面死生的刹那,两眼一抹黑过后,我也能大致体验到一种 “比自己更大的东西”。那东西是什么,难以用语言接近。它是一种体察。“就像观察中国人怎么吃,法国人怎么恋爱,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他们怎样对待死亡。” 它是我们,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说,幸福可以使你成为一个比你大的多的东西的一部分,面对差异,直面生死,也可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国家,民族,信仰。是生命中的一副绚丽画卷,也仅仅只是一幅画,它是美丽且危险的,在让生命更璀璨的同时,也在制造隔阂与间隙。人类不可能停止追寻美丽,但也请不要忘了生命的本身,尊重每一个生命。愿天下每一个生命,都能被尊重,被歌颂。星河旅途尘飞扬,激起,黄沙叠浪,掩不住,生命辉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震撼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战地记者的文章,常会有一种灵魂得到洗礼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生与死的无常,这种震撼来自于对自由向往的坚韧,这种震撼来自于对 “想象共同体” 的严肃拷问。由震撼而激起的涟漪,拓展了生命的宽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我一辈子来争那块黑石头?

                        该题材📖每每读来,总是沉重的。而也正是苦难让我们更加敬畏。本书主要以下内容:1. 巴基斯坦🇵🇰的自杀行为 2. 葬礼,两国 3. 哈马斯(让我想到《两京十五日》中的白莲教,意大利黑手党,当百姓依靠不了现任政府,毕竟会有民间力量诞生,影响力之大到一定规模和程度,新 “政府” 诞生)4. 两国交界百姓生活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印象深刻:也想起来另一个以色列人,丹尼尔 —— 他那样的人在以色列被划成 “左翼”,他厌倦了冲突,说不想跟阿拉伯人争夺圣地:“得了吧,用我的一辈子来争那块黑石头?” 一旦任何东西被赋予了意义,便成了枷锁。万物本是客观存在,人的主观为此赋予了意义。主观能动性,让我们之所以成为人,不同于自然界其它生物存在。但与此同时,意义本身便是一把双刃剑。小至 “钻石”,可象征忠贞的爱情信物,也可是剥削压迫的血钻;大至国家和宗教,可为百姓谋福利,也可是政治家玩弄的利益游戏盘、带来屠杀战争的工具。看清意义之外的万物本质,对我们摆脱一些思想束缚很有帮助。对于柏拉图的 “哲学王”,Philosophy King 的理想国,确实有了更多体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字一句,痛如刀割

                          直接引用作者的原话吧:传说中离上帝最近的地方。鲜血与死亡,在意料之中,尽管触目时仍然惊心。没有料到的,是人心竟可以变得如此麻木 —— 即使像我这样的过客,也会因为见惯,而无泪可流,无所畏惧。贫穷、绝望和持久战乱中,生命不再受到尊重,麻木是暴力循环的开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巴以和平是可以期待的

                            从两国,两个民族,平民,烈士,各党派代表人士的角度来描写巴以 (加沙) 冲突不同视角的直观感受,真实且深刻。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全民之间的敌对状态由来,未来是否有可能走向和平,我想这本书里会给到一些线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雨中祈雨

                              能想象 200 万人吗?那是北上广深任何一个城市十分之一的人口,一座二线省会的四分之一的人口。他们之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不同的人,仅仅是想象,我都能感受到那真切的多样性。在雨中 —— 祈雨,“我们并不幼稚”,这是一个民族的创伤后应激,突出边境的铁丝墙,毫无尊严的工人,镌刻着 peace seeds 的枝条。世界有许多地方,阿拉伯的孩子和犹太的孩子是其中最漂亮的,可我知道长大后迎接他们的是什么,而他们甚至未必能活到长大。“他们在争夺什么呢?” 摊开一幅世界地图,“瞧,巴勒斯坦是地球的心脏位置。” 同样的话,韩国人也说过。地球是圆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了忘却的记忆

                                不该被遗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周轶君眼里的中东

                                  看周轶君频繁往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以至于跟埃雷兹检查站的士兵打成一片,我很想问问她的立场是支持哪边?随即我自己卡住,我觉得似乎这么问不合适,或者说问不出什么确定的答案。这两个国家,从底层人民到政治领袖,各有各的道理。可一旦按下开火打起仗来,就没有道理可言。高科技武装下连尸首都是碎片。最近在啃《耶路撒冷三千年》,放在时间维度上去了解这片土地,是一个个更替的王朝,具体到住在这里的老百姓生活,读周记者的这本书更有温度。于是暂停那本捡起这本一口气看完。她是第一个在巴沙的战地女记者,记录她在 2002-2004 年中的所见所闻。现在我经常在短视频里看到她的读书分享,看她不施粉黛略带棱角的脸庞,会盯着她的眼睛很久。书里写一个女人肉炸弹,实习律师,弟弟和未婚夫被炸死。自杀当天在爆炸地(饭馆)吃饭并买单…… 除了做炸弹,她原本跟我追的任何言情剧女主角没差多少啊!作者克制的描述,有点海明威的风格,这本书没有煽情也不会落泪。但后座力太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世纪难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隔11年,巴以冲突再登头条

                                      一群人在想着殖民火星,另一群人还在扔石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走进加沙,走进战地,走近生死

                                        从《圆桌派》看到了周轶君老师,后来又看了《锵锵三人行》。她的从容、优雅、大方吸引着我,于是逐渐了解到她人生中的主要几个节点,战地记者肯定是浓重色彩的一笔。看这本书,让我了解电视新闻之外,战地的一草一木、一人一城。书中很多爆炸、葬礼的描述展现了加沙地带人们的生活、心声。看书的过程我无数次眼含热泪,也许是感慨、难受、心酸吧,说不清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本描述加沙日常的书

                                          作者对加沙的日常生活描述的很细,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细节,巴勒斯坦人的情感描述很多,但缺少巴以冲突的大局描述,以及历史往来描述。可以当做无压力的快进阅读爽文看,但对于了解中东局势和历史来说收获有限。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