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巴以冲突第一现场报告

    耶路撒冷是神的应许之地,也是被诅咒之地,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也是离地狱最近的地方。翻开这本写自二十年前的《中东死生门》(这本书虽是 2017 年出版,但叙述的是 2004 年 - 2005 年间的所见所闻),炮火连天、复仇式袭击、无辜的平民、满目疮痍的城市,再看最近以巴冲突的新闻,时间仿佛停滞在了无尽的种族仇恨中,唯有死亡是唯一的答案。二十年前,年仅 28 岁的周轶君作为新华社战地记者,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带驻守两年,当放下对世界格局的宏大论述,放下对见证历史的别样兴奋,看到受害幼童的葬礼游行,看到与自己同龄的人肉炸弹,她心中留下的是对生死的静默思考,就好像在书中写到的,“就像观察中国人怎么吃,法国人怎么恋爱,要了解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就要看他们怎样对待死亡。” 他们在成为人体炸弹前的生命最后时刻,给家人的录像是告诉母亲,哪家店铺的滤水器更便宜;他们在获知孩子牺牲后,施散糖果给亲朋好友,因为高兴比悲伤来的更多;但他们也会为了生存,从巴勒斯坦穿越到以色列工业区,为以色列人打工,为了一张免于失业的打工证,向以色列人出卖自己在巴勒斯坦政府工作的亲戚,使之被灭门。如何理解百年不绝的以巴冲突?两种同宗宗教之间的水火不容?两个种族之间的土地利益相争、倚强凌弱?被意识形态洗脑绑架的激进分子和平民百姓?种种原因如同源头活水,最终汇集成了世代罔替的仇恨。“那些人都说自己相信主,经书都教他们和平,实际上,他们只学会了恨。” 因为恨,他们自知没有飞机、没有坦克,只能自己以肉身相博;他们为自杀袭击的 “烈士” 年幼的弟弟,穿上了军装,塞上了冲锋枪;他们明知所有的报复都会引起睚眦必报的以色列人更加猛烈的杀戮,也沉迷于能够为以色列人制造恐慌的以卵击石的自我陶醉与安慰。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星球上,有的人酝酿着移民火星,有的人还在地上用石头互相攻击,有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又死于非命,也有人梦想着给巴勒斯坦的孩子们传授西方文化,希望拓宽文化身份的认同,让仇恨不再传递下去。希望如此,即便远在万里之外,仍能对同类的悲惨感受到痛楚;即便不知道战争有没有终止,仍不惜以点滴的力量促进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理解,我想这就是战地记者传递给世界的意义,也是本书的意义。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刻感受到国泰民安这句话的力量

      离开加沙两个月后的一天,我穿上了裙子。耶路撒冷街头,商店镜子里看到自己,有点怪异。两年来第一次穿裙子。开始怀念加沙那个黑衣黑裤黑包黑相机的我。习惯了黑,没有想过要逃离,在黑色中沉淀下来,安静而木然。穿上裙子的这一天,突然有些思绪青藤一般爬上心头。朋友在电话里说,那是正常生活的呼唤。“你终归要走的!” 这是我对自己,也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经常对我说的话。记者总是从别人身上榨取故事,然后走掉。我总有穿上裙子、看到正常生活在彼岸的一天,他们呢?刚刚回到国内时,眼前常常有中东生活的影子突然闪过。日子久了,想找回当时的感觉都很难。记忆的接缝如此完美,琐碎生活的力量如此之大。玻璃窗上的震颤、爆炸的轰鸣、绝望的呼喊、刺鼻的血腥…… 窗外阳光灿烂,人群熙攘,那一切恍如隔世。即使亲身经历归来,我都难以确信,在世界另一端,有一群人,仍然继续着他们的冲突 —— 以一种低烈度,却无休无止的方式。翻看昔日照片,我无法坦然面对他们的眼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死边缘的中东

        巴以冲突引发世界人民的关注,姗姗来迟的停火协议让人们看到了和平的曙光。身处中东的巴以民众是否能真正迎来和平,我们仍需拭目以待。《中东死生门:巴以行走观察》里作者周轶君曾经以记者的身份深入中东地区,让读者看到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人们究竟是怎么生活的。对于我们来说,和平是常态;对于 ta 们而言,或许战乱才是常见的。1. 生死边缘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早已忘记了战争到底意味着什么。尽管我们会许愿世界和平,但总有局部地区会发生战争。战争的硝烟从未散去,铸剑为犁仍为梦。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于生活在中东地区的巴以两国来说,人们对此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最为直接的体会就是生活的每一刻都是徘徊在生死边缘。朝生暮死在这里有了更为直观的展现。“就像观察中国人怎么吃,法国人怎么恋爱,要了解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就要看他们怎样对待死亡。” 在这里直面生死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天堂里有七十二处女等待烈士。” 是很多宗教狂热分子对于死亡的一种看法,然而正如本书中巴勒斯坦学者所言,经书原本是指葡萄,此后却被解释为 “处女”“美女”。“天堂里什么都有,你在人间没有的,天堂里都有……” 对于女性来说,可能是大房子等更为具体的东西。总而言之,死亡就像一扇旋转门,可以给予人们在尘世不曾拥有却渴望的一切。2. 视死如归《第五幕》里美国踏入帝国坟场阿富汗后有句话广为流传,“美国人有表,塔利班有时间。” 尽管本书不涉及阿富汗,但生活在巴以地区的人民可以说是战场上的原住民。以色列有先进科技,还有美国在背后支持。相比之下,巴勒斯坦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从以色列建国开始,双方之间就存在着摩擦和冲突,成规模的战争更是不在少数。弱势的巴勒斯坦一方还有什么?除了束手就擒,人体炸弹、自杀式袭击的出现似乎也不那么让人意外。《末日巨塔》里基地组织劫持飞机撞毁世贸大厦,基地组织曾经的手法被很多后来者学去。我们固然可以用恐怖分子来划分巴勒斯坦的民众,可看本书的描述就已经明白这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战争广告代理商》中波黑战争让世人意识到了公关对于战场局势的重要性,要是看过《现场》就会发现以色列在这一方面早就是高手了。先进的科技和军事,有美国的支持,还有舆论上的优势。坦白来说,留给巴勒斯坦的选择并不多。即便如此,这种自杀式攻击往往也是收效甚微。3. 冤冤相报冤冤相报何时了。关于中东地区战火不断,人们对此给出的分析大概是石油、经济和宗教等方面的原因。除了这些宏观的,我想书中给出了更为具体的答案。对于那些选择舍命攻击的人,国仇家恨往往变成了一个个非常具体的原因。或许是亲人的殒命,或许是上一辈的恩仇。倘若双方没有寻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书中那些惨剧自然还是会再次上演。《明朝那些事儿》里明末天雄军之所以威力无穷一大原因就是朋友、兄弟家人等血缘关系等编制出来的紧密网络。一人动手,集体参与。这种战斗精神极强的秘密此后被《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里的曾国藩学了去。对于巴以双方的民众来说,曾经的血海深仇很难放下,哪怕战火暂时停下,迟早也会卷土重来。对于那些将牺牲者视为烈士的家族或亲属,出现此类行为的概率相对也更高。巴勒斯坦的抵抗,以色列的赴死。双方早已难解难分,短暂的和平似乎更像是战争的中场休息,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安宁。要是再考虑到双方仇恨的与日俱增,这片地区就像早已被不定时炸弹所覆盖,只要一点小火星就足以引发大战。4. 大乱小静大乱里总是有小静。阿城的话颇有哲理。或许就像书中所言,等着另一个靴子从楼上落下来是故事,可天天等待轰炸的人多少也有些习以为常。用一句充满矛盾的话来说,既怕它来,又怕它不来。当地居民的闲庭信步让我们忘记了战争的存在,可以享受着片刻的安宁,甚至会被其所感染。可惜努力维持的背后,战火从未消失。频频出现的葬礼时刻在提醒着人们劫后余生的每一天都可能会被彻底画上句号。在被封锁的加沙地区,人们除了吃饭睡觉上班再无其他,这或许是迅速变老的一大原因。但更可能的是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勉强生存就已经耗费了所有的力气,很难留出一些给生活。本书作者作为战地记者深入前线固然冒了不少风险,但在这片土地上终究只是一个过客。对于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并且还将继续生活下去的人来说,我们作为外人了解并不太多。看到新闻报道,有些人喜欢就国际大事发表个人看法,但坦白来说如此复杂多变的事件很难给外行人太多可以发挥的空间。或许我们都是纸上谈兵,不过是从一个井跳到另一个井底的青蛙。5. 巴以局势中东地区对我来说是相对陌生也是缺乏兴趣的,最为简单的印象就是乱。一再出现的新闻热点让我也逐渐产生了一些好奇,尤其是在阅读了《末日巨塔》之后。巴以局势在以前或许只是局部发生的战争,不过当全球联系日益紧密之后,其所带来的影响也让我们难以置身事外。我们可以避免和战场的正面接触,可势必会被此后的涟漪波及。既然是门外汉,我也就不发表太多的意见。谈点个人的感受也不怕被笑话。远离战争渴望和平的我们是很难理解书中人以及其所处的环境,只能带着自己的视角去加以了解。战地记者直击一线,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但未见得就离事实和真相更进一步。或许我们都是受到偏见和猜测的左右,只是彼此并没有太多的交流与互动。加强交流合作,或许可以帮助双方尽快回到谈判桌。回望历史,面对那么多逝去的生命,我们也很难说未来就有更好的结果。大概只有不断的努力和常识,期待能看到希望的曙光。6. 写在最后本书最先让我触动的是作者的文字,很显然让我自惭形秽。文字在作者的笔下似乎凝结了曾经的时光,记录了那些鲜为人知的过往,更让其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战地记者或许是记者的一种成人礼。直面生死之后似乎就像结束了一场盛大的洗礼。或许在外表上没有太多的变化,可内心被触动之后改变会慢慢发生。我很难想象战地记者的世界,更无法对于书中人物感同身受,只能在有限的经验里不断去想象,试图突破自身的局限。或许哪天会在人生中有过类似体会才明白,或许此生难以知晓。我们可以逃离战争,却无法避免死亡。书中人对于生死的看法或许可以让我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多一些不一样的思考。《重启生命》与死神的擦肩而过让其对生命的体悟又多了一分,我们可以借助他人的经验多走一步。当死亡到来之时,我们没有做好准备。可当战争来临,书中的巴以人民是否有所准备呢?大概当炮声响起,一切的准备都可能会付诸东流。或许有人会想起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百多年前首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瑞士召开,提出向巴勒斯坦移民而最终建立犹太人的民族家园。1917 年英国政府通过《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 “民族之家”(national home),条件是不伤害当地已有民族的权利。由于英国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委任托管巴勒斯坦,它对犹太人迁入的态度至关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导致战后犹太人希望建立自己国家的愿望高涨。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建国的运动,得到西方大国支持。但这与当地阿拉伯人的利益必然产生矛盾。1947 年,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通过分治巴勒斯坦的决议,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阿拉伯人不接受强加于他们的领土划分,在以色列建国的次日凌晨,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联合出兵,打响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先后爆发四次中东战争,结果阿拉伯一方失去更多土地,而以色列成为地区强国。数百万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园沦为难民,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为巴勒斯坦人的代表被普遍接受。1982 年第五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出兵袭击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埃及、约旦先后与以色列建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也宣布承认以色列的存在。1993 年巴以签订《奥斯陆和平协议》,1994 年阿拉法特回到巴勒斯坦。但和平进程之后停滞不前,美国主导的戴维营会谈失败后,2000 年 9 月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人之间再次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至今。目前,巴勒斯坦人控制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多个城市,以色列领土夹在加沙与西岸之间,控制着宗教圣地耶路撒冷。加沙地带,是位于西奈半岛东北部地中海沿岸,占地 365 平方公里的一条狭长地带,也称 “加沙走廊”。2015 年统计人口 220 万,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四面为以色列封锁。2007 年哈马斯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火并,赢得加沙的完全控制权。哈马斯是巴勒斯坦最大激进组织,由巴勒斯坦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于 1987 年成立,信仰彻底的伊斯兰教义和法则,思想理论上受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影响,主张通过暴力斗争,驱逐以色列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但 2003 年亚辛宣布可以接受在 1967 年中东战争停火线内建国,意味着纲领发生重大转变。1994 年起哈马斯在以色列境内制造了多起自杀式炸弹袭击,被西方多个国家列为恐怖组织,或将其武装支部视为恐怖组织。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见世界,大,有不同。

            我很早就知道,有些差异没法消除,​但是🉑求同存异。​​可以和陌生人交谈;我可以不认同你,但我尊重你;​可以和熟悉的,或不太熟悉的人拥抱,亲吻,哪怕有一天我们会形同陌路。就算​我们经历不同,信仰不同,我们依然可以这么做。​​可是,世界上有些差异,​逾越了百年,依然让人类束手无策。即使明明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依然要争个泾渭分明。相互伤害,相互立即报复,此异绵绵无绝期…… 它叫巴以冲突。我能理解,又不能理解。如果今天我们依然可以自由交流,不用流血冲突,也可以握手言和,说明我们就生活在大同的世界里。我们也是幸福的,平和地呼吸着一种空气,叫 “和平”。举起这本📖,沉甸甸,却让我的思想飘🉐很远很远,飘到耶路撒冷。有过曾经直面死生的刹那,两眼一抹黑过后,我也能大致体验到一种 “比自己更大的东西”。那东西是什么,难以用语言接近。它是一种体察。“就像观察中国人怎么吃,法国人怎么恋爱,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他们怎样对待死亡。” 它是我们,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说,幸福可以使你成为一个比你大的多的东西的一部分,面对差异,直面生死,也可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幸福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对比就没有幸福。期待巴以冲突快点结束,期待世界和平。生活在中国,何其幸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战争永远不会带来和平,平民永远是受害者,人间地狱也不过如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巴以冲突/新闻之外的温度

                  巴以冲突站那边究竟怎么回事不着急选边站表态度先认真看看周轶君女士怎么写中东她眼里的中东冲突之下多少人生离死别但愿最靠近上帝的地方不再有战争有的只是 peace and love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四点多醒了,列完今天早上要做完的工作,准备工作的时候发现 vpn 登不上,又回到被窝把这本书读完。这并不是一本令人愉快的书,透过周轶君的眼睛看到的巴以世界过于残酷,然而这是真实的,更残酷了… 加沙 哈马斯 人体炸弹 读这本书之前对我来说都是很陌生的概念。我之前连巴勒斯坦和阿拉伯是什么关系都没搞懂😂加沙是大型监狱,活在里面的人抽到了地狱模式。哈马斯是反抗以色列的以暴制暴的恐怖主义,人体炸弹是每一个或许被仇恨裹挟或许被洗脑的实施反抗的个体。巴勒斯坦有平民变成人体炸弹,炸伤了以色列的平民,以色列再放炸弹炸巴勒斯坦平民。存活下来的平民仇恨增加再成为下一个人体炸弹,简直是个∞的循环。读的时候我很多次想 三国时期各种打仗,到最后合并成一个国家了,那么打仗本身没有什么意义。而现在巴以打仗,在地球变成一个整体跟外星人交往的时候也没有意义。打仗更像是有权利的少部分人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利 诱导平民去牺牲和斗争 而获得更多的权利。不然为什么亚辛(哈马斯曾经的领袖)只让别人(平民)的孩子做炸弹呢?战争本身一点意义都没有,用后记的一句话结尾:一群人或许殖民火星,同时另一群人在地上用石头相互攻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些人,有些地方,有些事,不曾历经,很难懂得。就像巴以冲突中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跟我们那么远,那么不同,那么的坚定,坚定着我们根本想象不到甚至觉得荒谬的东西。但不理解也无法忽略一次次流血,一次次死亡…… 轶君的文字很朴实,不华丽,也最接近她所经历的这一切。放远了看,可能有好多窄门都没必要穿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永远在重演

                        就是这么巧,读到亚新遇害身亡时,现实世界的新闻: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遇袭身亡。一个又一个非理性的因推动一个又一个非理性的果,因果循环,无休无止…… 是地狱。本来以为这本书是写作者对中东局势的看法,原来是两年驻地记者的点滴回忆,也许此因果难解,不谈也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呼唤和平

                          今年六一儿童节,悲惨的巴勒斯坦儿童突然闯入我的视线,刚好之前听说过周轶君老师的《中东生死门》,决定跟随一名战地记者的视角,看看这段我非常陌生的实事。作者分明写的是 2005 年以前的一些实录,但悲哀的是 2024 年的今天,这些悲惨的事情还在发生,并没有好转的迹象,加沙地区的人民水深火热的活了这么多年,文字一幕幕的记载实在让人揪心。很难想象,地球的另一端,他们经历着的生活,好像另个世界一样,是啊,不一样的境遇,悲喜怎么会相通呢,我担心的是明天吃什么早点,怎么开展明天的工作,而他们要面对的是明天是否活着,是否要成为一颗 “人弹”…… 真为自己的无知和肤浅感到惭愧。      作者以自己的视角阐述着她眼中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那些熟悉的、在新闻中出现的词汇 “人弹”“哈马斯”“亚辛”“阿拉法特”“阿巴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都在为捍卫自己的想守护的人而战,这场浩劫中,谁会胜利?谁占了上风?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战争可能有输赢,但无论如何人民都是输了,双方的人民都输了和平安稳的生活。     以前听有人许愿 “世界和平”,总觉得有些虚伪和矫情,但是了解的越多,越无力,真的不知道我能为悲惨的巴勒斯坦儿童做些什么?甚至当前我好像都不能公开表达些什么明确的立场,能做的只有关注和许愿了,在这片传说离上帝最近的地方,苦难中的他们不该被遗忘,不该被忽略,真心呼唤和平,世界和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世界中心呼唤和平

                            贫穷、绝望和持久战乱中,生命不再受到尊重,麻木是暴力循环的开始,美好的意愿在暴力循环面前,总是脆弱无力。所有和平推崇者和践行者的力量也只不过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作者是一个很有勇气的女性,敢于直面自己的恐惧也能如实的记录下所亲身经历的毁灭,敌对和爱。相信作者无数次尝过绝望的滋味,毕竟炮火无眼,天地不仁。而如今巴以冲突仍在继续,去年年底再一次的大规模开火也再一次印证了持续两千年的冲突很难到达和平的终点。17 年我也曾带着十二分的勇气去到了世界中心,但是没有勇气踏足伯利恒,只是在耶路撒冷老城留下了自己浅浅的足迹。亲眼目睹哭墙下的虔诚还是让我震惊,亲自穿梭在阿拉伯区和犹太区时还是比我看过的所有书本里的文字震撼。所以我相信,这本书的背后还有很多难以言说的刺痛。那片土地犹如另一个世界,在世界另一端,有一群人,仍然继续着他们的冲突 —— 以一种低烈度,却无休无止的方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国家,民族,信仰。是生命中的一副绚丽画卷,也仅仅只是一幅画,它是美丽且危险的,在让生命更璀璨的同时,也在制造隔阂与间隙。人类不可能停止追寻美丽,但也请不要忘了生命的本身,尊重每一个生命。愿天下每一个生命,都能被尊重,被歌颂。星河旅途尘飞扬,激起,黄沙叠浪,掩不住,生命辉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震撼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战地记者的文章,常会有一种灵魂得到洗礼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生与死的无常,这种震撼来自于对自由向往的坚韧,这种震撼来自于对 “想象共同体” 的严肃拷问。由震撼而激起的涟漪,拓展了生命的宽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我一辈子来争那块黑石头?

                                    该题材📖每每读来,总是沉重的。而也正是苦难让我们更加敬畏。本书主要以下内容:1. 巴基斯坦🇵🇰的自杀行为 2. 葬礼,两国 3. 哈马斯(让我想到《两京十五日》中的白莲教,意大利黑手党,当百姓依靠不了现任政府,毕竟会有民间力量诞生,影响力之大到一定规模和程度,新 “政府” 诞生)4. 两国交界百姓生活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印象深刻:也想起来另一个以色列人,丹尼尔 —— 他那样的人在以色列被划成 “左翼”,他厌倦了冲突,说不想跟阿拉伯人争夺圣地:“得了吧,用我的一辈子来争那块黑石头?” 一旦任何东西被赋予了意义,便成了枷锁。万物本是客观存在,人的主观为此赋予了意义。主观能动性,让我们之所以成为人,不同于自然界其它生物存在。但与此同时,意义本身便是一把双刃剑。小至 “钻石”,可象征忠贞的爱情信物,也可是剥削压迫的血钻;大至国家和宗教,可为百姓谋福利,也可是政治家玩弄的利益游戏盘、带来屠杀战争的工具。看清意义之外的万物本质,对我们摆脱一些思想束缚很有帮助。对于柏拉图的 “哲学王”,Philosophy King 的理想国,确实有了更多体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字一句,痛如刀割

                                      直接引用作者的原话吧:传说中离上帝最近的地方。鲜血与死亡,在意料之中,尽管触目时仍然惊心。没有料到的,是人心竟可以变得如此麻木 —— 即使像我这样的过客,也会因为见惯,而无泪可流,无所畏惧。贫穷、绝望和持久战乱中,生命不再受到尊重,麻木是暴力循环的开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巴以和平是可以期待的

                                        从两国,两个民族,平民,烈士,各党派代表人士的角度来描写巴以 (加沙) 冲突不同视角的直观感受,真实且深刻。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全民之间的敌对状态由来,未来是否有可能走向和平,我想这本书里会给到一些线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雨中祈雨

                                          能想象 200 万人吗?那是北上广深任何一个城市十分之一的人口,一座二线省会的四分之一的人口。他们之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不同的人,仅仅是想象,我都能感受到那真切的多样性。在雨中 —— 祈雨,“我们并不幼稚”,这是一个民族的创伤后应激,突出边境的铁丝墙,毫无尊严的工人,镌刻着 peace seeds 的枝条。世界有许多地方,阿拉伯的孩子和犹太的孩子是其中最漂亮的,可我知道长大后迎接他们的是什么,而他们甚至未必能活到长大。“他们在争夺什么呢?” 摊开一幅世界地图,“瞧,巴勒斯坦是地球的心脏位置。” 同样的话,韩国人也说过。地球是圆的。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