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罗辑思维硬书推荐。耗时十年的力作,重构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内容简介

《大国宪制》是北京大学苏力教授的全新力作。全书近50万字,都在回答一个问题——中国何以成为大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制造之所以独步天下,造就40年经济奇迹,底层原因就是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周其仁教授也讲过,中国能拢住13亿人,不散摊子,这件事价值巨大。只是我们每天身处其中,感受不到而已。

《大国宪制》这本书的核心洞察就是:既然我们在享受大国的红利,就应当知道大国是怎么来的,怎么持续的。很多我们熟悉的观念、组织形态,回到具体的时空中,其实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才涌现出的伟大制度发明。这就是“宪制”的含义。

为什么欧洲众国分立,而中国竟能穿越三千多年,保持统一?为什么说治理黄河、对抗游牧民族,这两件事奠定了中国的规模和气象? “齐家”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又如何构成了“治国”的基础?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的皇帝和西方的君主完全不同?庞大的疆域、松散的小农经济,靠什么凝结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我们走出了历史,不等于走出了历史的逻辑。只要你是当今中国的有识之士,这本书推荐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论 中国的宪制难题
  • 国家的构成/宪制难题
  • 小农与大国
  • 齐家,治国与平天下
  • 但,为何宪制?
  • 本书概要
  • 附录 具体的宪制问题与特定的宪制回应——古希腊雅典与斯巴达,英格兰以及美利坚合众国立宪
  • 第一章 宗法封建变迁中的宪制问题
  • 为什么宗法制?
  • 从“兄终弟及”到“嫡长继承”
  • 但必须有精英辅佐——官僚制!
  • 还得分、封、建!
  • 作为制度也作为意识形态的周礼
  • 结语
  • 第二章 齐家:父慈子孝与长幼有序
  • 农耕社区的组织治理问题
  • “父父子子”与“父为子纲”
  • “父慈子孝”
  • “兄良弟弟”?其实是“长幼有序”!
  • 社会和国家视野中的“齐家”
  • 第三章 齐家:男女有别
  • 问题或麻烦
  • “同姓不婚”,防范生物性乱伦
  • “授受不亲”,严防社会性和政治性乱伦
  • “夫为妻纲”,规训与制裁
  • 批判性透视和反思
  • 结语
  • 第四章 宪制的军事塑造
  • 作为宪制问题的军事
  • 从武功到文治
  • 兵制,军权管控和制衡
  • 治国与平天下
  •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功能分析
  •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经验与教训
  • 结语
  • 附录 不该,却被遗忘的
  • 第五章 疆域管控与行政区划
  • 大国的疆域构成
  • 西周的分封制
  • 郡县制和中央集权
  • 地缘政治与行政区划
  • 作为边陲的天下
  • “羁縻”与“改土归流”
  • 结语
  • 第六章 度量衡的宪制塑造力
  • 为什么度量衡?不是货币?
  • 从井田制到赋税制
  • 俸禄制与官僚制
  • 监察与考课
  • 度量衡与货币统一
  • 政治理性化以及对游牧文明的规训
  • 结语
  • 第七章 经济的构成与整合
  • 问题
  • 既是宪制基础,也是宪制难题
  • 国家主导的超级基础建设
  • 重要资源的全国配置
  • 均输平准,盐铁官营
  • 结语:算经济账,也算政治账
  • 第八章 “书同文”和“官话”
  • 问题
  • 书同文
  • “语同音”的意义
  • 官话的形成和维系——一个谜和一个猜想
  • “官话”的政治塑造和利用
  • “士”的塑造
  • 结语:理解文化宪制
  • 附录 时空穿越与文化认同
  • 第九章 精英政治与政治参与
  • 精英政治作为宪制共识
  • 伯乐?制度性选拔!
  • 制度演进:推举、察举与科举
  • 经世致用!
  • 精英政治,那也是政治!
  • 最后的评论
  • 第十章 作为制度的皇帝
  • 问题的界定
  • 就算民主是个好东西[11],但……
  • 精英政治的要件
  • 皇权继承的制度期待
  • 皇权继承的操作难题
  • 作为学术理论概念的皇帝
  • 第十一章 “缺失的”公民?——历史中国的国人/村民和分配正义
  • 问题的界定
  • 公民概念的社会历史语境
  • 村民,国人及其他
  • 作为国人
  • 作为村民
  • 结语
  • 结语
  • 理论寓意
  • 从家国天下视角看当代中国
  • 再说宪制,事实与规范之间
  • 附录 从历史到理论——一个方法论反思和说明
  • 参考文献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19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书读不下去了

    的确,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机制确确实实传承了几千年,基本制度大的脉络大致没变,不过这绝对不可能成为继续存续或继续决定历史走向的决定性因素。记得小时候学的政治经济学是这么讲的,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想想这话还是没有过时的。帝制为什么能在东方传承几千年,原因在哪里?应该是农耕文明使然,经过两百年东西方文明相互交融,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基础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农耕文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认命” 不是我们这代人该有的态度,更不会后人该有的态度,时代虽然需要强人,时代更需要觉醒的普通老百姓,伟人不是说过,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记得,是人民站起来了!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祛魅“普世宪制”

      好书,也是很引起争论的书,看豆瓣的评分就知道当时真是捅了马蜂窝。本书的具体解读罗胖已经详细解读推荐收听。简而言之就是中国是一个文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政治文明所处的环境不同,其宪制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特殊性,在宪制问题上没有普世价值。作者是国内法学大牛,此书写的浅显易懂,读起来很轻松。先不论想法是否正确,但中国人的特点就是实事求是,超级实用主义,佛学从印度传来变成中国的宗教,西方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也是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想起当年批判四人帮是 “马克思主义教条加封建残余”,同样西方普世价值也不能教条,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国人天然的无神论,对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普遍接受,真能发展出升级版的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宪政。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缺乏必然性

        本书感觉是其对中西方宪政差異的分析。基本分为三大部分,其一,对西方宪政的历史思考,这是作者对于古希腊、罗马以及英美宪政关键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在作者看来,西方宪政本身并不具备普遍性的意义,而更像是大航海时代国家应当时需求所产生的政治构建。这些政治的历史构建,本身是时代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必然。当然,这个话题是为了后续讨论中国制度构建,而提出的对照组吧。中国的历史构建是什么样子的,这就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对于中国家庭结构的分析,着重在于家庭父子、夫妻和家族关系的反思与批判上,通过伦理的制度构建,中国基层存在合理的稳定结构。但是,这个稳定结构是否反映到政治层面呢,这就是第三个层面探讨的问题,即政治制度,作者从封建制度的演变、军事、官僚、皇帝、技术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只是这个部分感觉思路有一点紊乱,许多方面的交叉论证,好像没有其必然性🤔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1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