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9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书读不下去了

    的确,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机制确确实实传承了几千年,基本制度大的脉络大致没变,不过这绝对不可能成为继续存续或继续决定历史走向的决定性因素。记得小时候学的政治经济学是这么讲的,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想想这话还是没有过时的。帝制为什么能在东方传承几千年,原因在哪里?应该是农耕文明使然,经过两百年东西方文明相互交融,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基础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农耕文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认命” 不是我们这代人该有的态度,更不会后人该有的态度,时代虽然需要强人,时代更需要觉醒的普通老百姓,伟人不是说过,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记得,是人民站起来了!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祛魅“普世宪制”

      好书,也是很引起争论的书,看豆瓣的评分就知道当时真是捅了马蜂窝。本书的具体解读罗胖已经详细解读推荐收听。简而言之就是中国是一个文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政治文明所处的环境不同,其宪制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特殊性,在宪制问题上没有普世价值。作者是国内法学大牛,此书写的浅显易懂,读起来很轻松。先不论想法是否正确,但中国人的特点就是实事求是,超级实用主义,佛学从印度传来变成中国的宗教,西方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也是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想起当年批判四人帮是 “马克思主义教条加封建残余”,同样西方普世价值也不能教条,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国人天然的无神论,对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普遍接受,真能发展出升级版的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宪政。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缺乏必然性

        本书感觉是其对中西方宪政差異的分析。基本分为三大部分,其一,对西方宪政的历史思考,这是作者对于古希腊、罗马以及英美宪政关键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在作者看来,西方宪政本身并不具备普遍性的意义,而更像是大航海时代国家应当时需求所产生的政治构建。这些政治的历史构建,本身是时代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必然。当然,这个话题是为了后续讨论中国制度构建,而提出的对照组吧。中国的历史构建是什么样子的,这就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对于中国家庭结构的分析,着重在于家庭父子、夫妻和家族关系的反思与批判上,通过伦理的制度构建,中国基层存在合理的稳定结构。但是,这个稳定结构是否反映到政治层面呢,这就是第三个层面探讨的问题,即政治制度,作者从封建制度的演变、军事、官僚、皇帝、技术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只是这个部分感觉思路有一点紊乱,许多方面的交叉论证,好像没有其必然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

          学生时代,我的历史课成绩很糟糕。兴趣不在,也理解不了学习历史的意义;大概就是既不想要,也不需要。现在回想,还是当时年纪太小,以为自己的小日子和这个世界的过去没有什么关系。事实证明,并不一定如此;中国的现在为什么当下?欧洲和美国各自又为什么是如今这样?这种问题可能并没有简单的答案。讲道理,所有的国家都有由一个个个体的人组成的,而当下的人类拥有共同的祖先~智人,那为什么形成了如此多样的国家、民族和文化?国家的发展,个人的成长都是宏观事物,不会像量子世界那样不可预测;大概可以比喻成一架飞机,虽然下一步的动作和现在的动力有关,却也和过往的轨迹脱不开干系。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所以,读《大国宪制》能够理解中国成为中国的原因,也要照见中国的未来;更要思考,在宏观历史下,个人在未来的位置以及何去何从?一味的居安思危或者居危思安都不足取,国家的发展自有其规律和节奏。读史,即使不能揣测未来的国家发展;大概也能对国家的治理更加理性和理解,这也是一种收获;至于个人的选择,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毕竟,有个词叫做 “自由”。中国历史数千年,无非就是处理好国与人的关系;对立,则国衰民退;统一,则国富民安。国家是抽象的,需要具体的治理群体,所以,看看一国的治理群体的整体面貌和风格,就大体知道这个国家近期的未来了。有时候,越是复杂的问题,越需要简单的视角。

            转发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495

            首先,这本书讲的是大国宪制,小国嘛,就没有大国的复杂和深刻,也没有漫长的历史和演进,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宪制天生就要比英法美的宪制要更复杂。其次,我对宪制的理解是一系列从历史、文化和传统里生长出来的秩序,这些东西的来处可考,去处可追,一直在不停的变化,却又散发着无法抹去的光芒,持续塑造着我们。最后,“我准备好接受拍砖”,作者真是可爱极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论有多大的胸怀,真正的学术其实只可能是个人视角。个人视角就一定有偏颇。可以偏颇,但不等于不通情达理。我想用一种不按时间排列整理事件的方式,即围绕问题讲道理的方式来展示中国宪制及其实践,说说历史行动者曾面对的重大约束、难题和他们的制度选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国家的构成(constitution)来看,中国在世界各国中很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在于她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古老,或独一无二的持续至今,而在于她居然会出现。这不可能只是某个人的天启,或某些人的刻意追求。在特定意义上,中国的构成一定是种种机缘巧合,因此是偶然。但巧合和偶然也不会是没有道理,一定有其内在的脉络或事理;其中包括了人为,因为人想活下去,出生在某片土地上,近代之前,一般也就只能在那里活下去,渴望能活得好一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存活下来了,那些人为以及其中的道理、脉络或事理,也就留存下来了。无人刻意,但因长期稳定的自然条件,即所谓 “天时” 和 “地利”,会塑造这里的人们,在共同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形成行为互动的基本格局,即所谓 “人和”。无论称其为不愆不忘的旧章,还是令人敬畏的祖制,甚至生长于此的普通人也未必自觉(也无需自觉),其中至少有些就是这个政治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制度。就其实在意义,我称之为构成;就其规范意义,我称其为宪制。在诸多西文中,一国的构成和宪制是同一个词,意思全等。本书关注并试图从理论上来解说中国的宪制 / 构成。我省略了 “历史” 二字对中国的限定,因为这个宪制不仅仅属于过去,它也一直影响和规定着近现代直至今天的中国。但更重要的理由是,我希望以此表明,即便不是所有国家,至少中国这样的文明国家,这样的大国,其宪制是一个结构、整合和构成的事件,是一个过程。这就意味着,本书追求一种理论叙述,而不是历史叙述。引论头四节讨论贯穿全书的四个重要问题。(1)有何理由特别关注中国的宪制?特别是,如今已有许多理论,还有 “宪法(也写作 constitution)学”;这个 “学” 的意味就是说它有普遍解说力,甚至应普遍遵循。(2)如果中国宪制 / 构成是特殊的,又何以特殊,有何理由说这一特殊不是刻意标榜,标新立异?(3)针对西方历史实践塑造的宪法理论关注,挪用中国古人的 “齐家,治国,平天下”[2],我把中国宪制划分为相互勾连和纠结的这样三个领域,讨论为什么中国必须同时又必须分别应对这三个宪制问题。以及(4)为什么本书称宪制,而不是更流行的宪法?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将便利本书各章展开具体讨论,或许有助于读者整体把握中国构成 / 宪制问题。最后一节则概述本书的基本结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永世不绝

                  这是一本打开人们对历史问题思维新世界的大门,在那些记载历史课本上寥寥几行字的背后,其实蕴含着更多更深层的问题,是鲜少有人能思考到的。比如各朝代募兵制度的不同是否会影响统治?长城是否真的在历史上发挥出了作用?婚姻中男强女弱的权利分配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在这一切的背后,都阐明了中国究竟为何成为中国,华夏子孙和华夏文明为何会连绵不断。书中始终表明的一个态度就是摆脱西方法律的思考逻辑,同时指出其实西方的普世宪法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光鲜亮丽,很有可能是昙花一现终成泡影,而中国可能会继续传承,永世不绝。尤其书中对古希腊民主的看法格外新颖毒辣,刷新了认知,虽然这本书更偏向于学术类书籍,可里面有些看待历史问题的视点十分新颖,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过作者惯用社科类论文的写作笔法,导致因为文笔原因不太好读,同时也提高了阅读的门槛。很多学者都能发现问题,但是作者更加可贵的是他总能超前于他人意识到问题的根源。相信这本书的作者再多加修炼,假以时日一定可以创造出更加优质的作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归实践常识(《大国宪制》读书笔记)

                    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一个不自觉的倾向,那就是习惯性地 “事后之明”。事后之明,就是当我们看到了已经确定发生的历史事件之后,就会从这个事件的结果来反推当时,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决策或者制度设计。这种情况,尤其会发生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所谓的理论,并拿这些理论去套用过去的历史事实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当时的历史实践并不符合理论的分析,然后就会感慨,如果当时的人知道这样的理论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还是过去太 “落后” 了。由此就会产生这样一种心态,就是我们对当下的实践,要符合理论的推演,根据思考的逻辑来行事,才会有好的结果。但是问题就在于当实践和理论不符的时候,到底是实践有问题还是理论有问题?最近两年读到的一些哲学社会科学的书,明显有一个转向,就是从纯粹的理论研究,逐渐在转向深入探究情境。就像苏力老师在书里所说的:“所有这些被抽象表达的制度法律实践都同特定时空语境相联系,其正当性、合理性、有效性以及局限性都受限于具体语境。” 理论之于实践,这是我们之前很重视的事情,因为有了理论,实践起来总归是手里有个工具,实践的效率总会高一些。但是,问题就在于,当我们越来越强调理论的绝对性的时候,就会越来越发现理论与实际的不符和差距。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来说,这种差距,只能说是理论出了问题,毕竟这些理论都是从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理论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复杂的实践,进行简化和抽象。也确实只有经过了简化和抽象,才能通过逻辑思考,来进行有效的推演和计算。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来看,历史虽然发生是随机的,但是还能够从长时间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规律和逻辑。足够多的人,就会逐渐形成一种行为的趋势,而这种趋势最终汇总起来,就成为了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文明的样态,而这些样态的表现形式就是所谓 “宪制”。这种 “宪制” 可以说成是法律、文化、习俗、规则,总之是一种影响力足够大的,能够使人们都在这样的规范下形成更高效合作的制度安排。但是,有一件事情还是需要清楚的,那就是人本身就是有意识的自变量,在面对制度的时候总会产生相应的对策。真正实践性的制度智慧是很难解说的。这种智慧,是人在逐渐形成对策的过程中产生的生存智慧,而这些制度也反过来对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当我们把所有的人都抽象成一个变量的时候,虽然这样的做法是迫不得已,否则无法进行理论的分析,但这样的做法总有一个问题,就是把人这种有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忽略,进而把人物化。这尤其在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时候。不得不承认,理论是有其独特的美感的。没错,是美感。这种严谨的逻辑,往往会让人产生智力上的快感。只是,历史的实践让我们必须要警惕的一件事是,每一个独立的人本身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逻辑思考是一种能力,但既然是能力,总归还是一种能够拿来使用的工具。是的,我是把逻辑思维作为一种工具来看待的,这样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加强的,就像工具经过打磨能够变得更加顺手和好用。但是,我们不能把拥有好的工具当成更高级的比较基础。每个人都有其应有权利,而不应该被物化成可有可无的数字。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回到社会的实践本身。因为,作为一个足够庞大的群体,形成的制度特征,一定是经过了足够长的时间和足够多人的选择,最终才能为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提供了制度的保障。就像书里说的,它们是自然生发而后被筛选出来的,并不是天然具有所谓形而上的绝对性的。所以,在这个世界上,除道理本身外,万事万物都不只是道理的产物。中国形成现在这个样子一定不是所谓的某种能够极度抽象的理论就能解释清楚的,期间一定有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表现成我们能够抽象出来的某个理论的样子。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一种历史上的连续性,然后才能使国民对自己的国家形成更广泛的认同。“除了持续的成功,制度的伟大没有其他判断和鉴别标准;否则,人们就会势利地将之唾弃。” 制度好不好,绝对不是理性上的逻辑自洽,也绝对不是美学上感人,而绝对是在实践上的是否管用。在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大一统的庞大疆域。庞大不只是地域的广大,更意味着更多、更复杂的问题,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所谓理性的设计就能解决的,而是在不断地磨合、试错中凝结下来的。虽然很多宪制在我们后人看来有很多 “显而易见” 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明白的一件事是,这也有可能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最不坏的选择了。真正的伟大会融入生活,我们只是不自知而已。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太容易忽略一些本该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常识。而这也提醒我们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做任何实践的时候,都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实践源自于真理,而是要回到常识,回到其本来的样子,才能对复杂的实践有更全面的掌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国宪制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残酷的生存发展下的一种特有认知能力和生存手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有的老师说中国延续二千多年基本上保持不变的原因是:郡县制、科举制和忠孝文化。郡县制实现了金字塔管理模式,权力高度集中,另立山头不容易啊。那么为什么天下大事又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权力高度集中,失去有效监督,必然走向腐败,一旦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就会起义,必然天下大乱。郡县制好是好,(一直延续至今),但以计划为主,难有市场,难以根治官吏腐败,也难以促进科技创新,所以社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建立了市场经济机制,所以,中国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的是大部头,但真的值得啃,建议配合《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法度与人心》《大国大民》一起服用,全部串联起来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制度体系

                            这本书讲述制度,法治,社会等问题很透彻,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错书籍

                              思想深刻,虽然读起来较为辛苦,但终究全部读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中对古希腊民主的看法格外新颖毒辣,刷新了认知,虽然这本书更偏向于学术类书籍,可里面有些看待历史问题的视点十分新颖,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过作者惯用社科类论文的写作笔法,导致因为文笔原因不太好读,同时也提高了阅读的门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是读下来的感觉挺好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宪制薪火传千年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绵延不绝。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份。几千年来,有王朝更替,有英雄辈出,有盛世,也有战乱,有分也有合。不变的是国家的宪制经验一直沉淀于我们的文明之中。中国这个大国,经历几千年传承、不断革故鼎新,涅槃重生,具有强大活力。这是一本讲述中国制度的 “清明上河图”,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说明了中国一直以大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根本原因,以及中国对于宪制文明的特有贡献。我们为什么要制度自信,从书中也能找到答案。书比较厚,可以先看罗胖的十几期精彩解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苏力老师的这本《大国宪制》有的视角是很独到的?这里面可以思考一些问题,我们今天这个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影响它形成的因素都有哪些呢?同时,还可以思考,美国的那种制度是像他们说的一样是最好的吗?是因为制度让他们强大?还是他们地理位置好没挨过揍才让那种制度发挥了作用呢?什么才是最好的制度?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9批评在什么意义上是正当的

                                        苏力老师的书很多老师是作为法学初级读物推荐的,不是因为简单,是因为说的清楚。同样的苏力,也是被批评最多的理论法学的学者。最常见的句式是 “苏力的思路是危险的”。写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好像上来不批评几句苏力老师,都显不出自己的高明来。我是从法治及其本土资源那本书开始阅读苏力的。那本书里面有一篇叫《什么是你的贡献》,这篇文章很有意思,中国人现在不会去自说自话,而是用别人的眼光,别人的术语,甚至别人的问题来套自己的生活。自说自话不好,直接就拿来主义,问题也不少。重要的是立足中国,给世界中国的智慧和贡献,不管要到什么时候出现,起码,得做起来。在这个延长线上,大国宪制就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了。顺便说一句,苏力老师有本书叫走不出的风景,是开学和毕业上的致辞。苏力老师文笔很好,但可以看出一直在努力做到言之有物。后来很多网红领导的讲话,是亲民不端着了,怎么说呢,就像炒了一大堆网络段子的小品,乏味,无聊,小家子气,还带点猥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全书读后感】读完全书,如果只需记住三句话,那就是 “天时地利人和”、“齐家、治国、平天下”、“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首先在特定意义上,中国的构成一定是种种机缘巧合,因此是偶然。可以理解为 “天时地利人和” 造就了中国的形成。其次,全书以 “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引线,将整体内容串联起来,阐述了中国宪制离不开家、国、天下这三个共同体。这三个共同体的各自构成、相互勾连和相互补足,三者的整合 “家国天下” 就是一个复杂的宪制系统。而齐、治、平这三个动词则是面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方式,面对家族、族群是要管理好,面对国家是学会治理,面对天下则要考虑如何安抚怎样平定。再有,从西周开始,有了以中央集权的官僚制一统天下的愿景,即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就形成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的宪制特色。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