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如何认识情绪,你只需要这一本书就足够了。

内容简介

每一天,我们都会带着情绪醒来,也会带着情绪入睡。我们会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甚至被情绪牢牢控制,做出积极的或是消极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行为。那么,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吗?

传统情绪观认为,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外界活动激发了我们内在的情绪反应。如果我们无法用理性思维控制情绪,我们就会做出傻事,甚至产生暴力行为。但是,大量科学研究证明,这种传统情绪观有可能是错误的。

知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莉莎·费德曼·巴瑞特博士基于多年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全新的情绪构建理论,这个理论将彻底改变我们对人类大脑的认知。作者认为,情绪并非与生俱来,它也不具有普遍性。情绪不是被激发的,而是由个体创造出来的。情绪的出现是各种因素(包括你的各种生理特征、灵活的大脑以及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协调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能够通过具体可行的方法,管理情绪、控制情绪、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学会接纳自己,体谅他人,从而打造融洽的人际关系,拥有和谐幸福的生活。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一 你真的了解情绪吗?
  • 推荐序二 成为情绪专家
  • 推荐序三 请注意,升级你的情绪系统
  • 什么是情绪?情绪如何产生?
  • 前言 情绪是与生俱来的吗?
  • 第1章 情绪“指纹”是否存在?
  • 第2章 情绪是怎样炼成的?
  • 第3章 情绪具有普遍性吗?
  • 第4章 情绪的源头在哪里?
  • 第5章 如何成为一个情绪专家?
  • 第6章 如何利用情绪进行预测?
  • 第7章 社会文化对情绪有什么影响?
  • 第8章 所有情绪的本质是什么?
  • 第9章 如何掌控情绪?
  • 第10章 情绪波动会导致疾病吗?
  • 第11章 情绪失控,就可以激情杀人?
  • 第12章 动物也有情绪吗?
  • 第13章 关于情绪的新探索
  • 致谢
  • 附录1 有关大脑的基本知识
  • 附录2 第2章补充说明
  • 附录3 第3章补充说明
  • 附录4 概念级联的证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4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情绪是什么?情绪粒度是什么?读读这本书

    📕 情绪可以通过我们的面部表情一一展现,如微笑、皱眉、怒视,或通过其他特定的、易辨识的表情显现出来;情绪也可以通过我们的声音显现出来,如大笑、喊叫或者哭泣。📕 什么是情绪粒度?就好比一个优秀的作家,其词汇量远远大于普通人;同样,情绪粒度足够高的人,往往拥有数千个情绪词汇来描述情绪;情绪粒度低下的人,往往只有数个词汇描述情绪。巴瑞特教授建议,你可以通过阅读小说、旅游等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情绪粒度。📕 情绪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一些更基本的部分构成的。情绪不具有普遍性,而是会因为一个人所处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情绪不是被激发的,而是由你创造出来的。情绪的出现是你身体各个部分协调作用的结果,包括你的各种生理特征、一个受环境影响的灵活的大脑、你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 “情绪粒度高” 是指可以准确解读内心的情绪状态。如果某个人能够用不同的词(如 “快乐”“悲伤”“恐惧”“厌恶”“兴奋”“敬畏”)来区分不同的情绪,那么他一定能发现每个情绪的生理线索或者反应,并能够正确解读它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情绪指纹并不存在

      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从弗洛伊德到达尔文,他们都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专属的配套动作,包括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心率、出汗情况等等。尤其是在达尔文的代表作《人类和动物情感的表达》中,这个观点早就被人认同了。


      莉莎・费德曼・巴瑞特 (Lisa Feldman Barrett)是一位心理学家,她将近 30 年的职业生涯,都是用来研究情绪的形成机制。在《情绪》这本书中,她认为这些大佬的假说不靠谱。
      这是因为即使是这些大神,他们在研究情绪时,也只能通过猜测,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解释,是很主观的。
      但科技发展到今天,脑部成像技术迅速发展,研究者可以利用这个技术持续观测人类大脑神经活动的运作,任何设想都可以通过科技来验证。
      研究者们都发现了什么呢?有两点,第一是,情绪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说,所谓的情绪指纹并不存在;第二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情绪的理解和相关的表现也不同。
      根据最近研究的数据分析,人们在开心的时候,只有 12% 的人会笑,生气的时候,只有 28% 的人会表现出不高兴的表情,这么看来,根本没办法发现统一的标准。
      每种情绪都有不同的体现,在不同的文化中,对情绪的解释和表现也不同,咱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情绪指纹并不存在。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帮我解决了90%的情绪问题!

        我常常会遇到一些情绪问题,但是又没有比较好的办法去解决,比如:1 早上起床常常有一股莫名的焦虑,心感觉慌慌的,甚至会影响排泄系统,常常拉肚子。2 有时候会发一些脾气,事后想一想又觉得没有必要。比如会因为一些小事情然后跟老婆吵起来,其实当时意识到觉得没有必要吵起来,但大脑像进入一个自动驾驶的状态,根本停不下来。直到我看了丽莎的 How Emotions Are Made 这本书之后,利用它提供的一个原理,我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个原理就是:要对自己的感受拎得清,也就是说能够分清楚哪一些是单纯的生理感受,哪一些是你真实的情绪反应。为了理解这个原理,我们还得从情绪的定义说起。传统的观点认为情绪是普遍的。全世界至少有六种基本的情绪,比如快乐,悲伤,生气等,他们有统一的表情以及生理反应,是客观存在的,有一些特定的脑区去控制它们。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保罗艾克曼,有一部美剧叫做《别对我说谎》,其中的男主角,就是以他为原型的。但是丽莎在这本新书中提出了颠覆性的新观点。她认为情况并非如此!在过去几十年,有几百个研究来支持她的新理论。丽莎认为情绪的本质是预测。这其实也是大脑的基本工作方式,我们的大脑就像是科学家一样,时时刻刻在进行预测,根据以往的经验,然后来猜测眼前可能会发生的事情,给它赋予意义。我们来看下面这幅图。你觉得这幅图是什么呢?你看你的大脑现在一定是在疯狂的进行猜测它是什么,它最可能是什么。你可能会想,这是不是北冰洋里面的冰山?或者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斑点?又或者是你此刻大脑一片空白,猜不到它究竟是什么。因为你以往的经验里面没有类似的东西。实际上这时候你的大脑就经历了一个叫做经验失明(experiential blindness)的阶段。那下面呢,我就来揭示答案,帮忙治好你的失明吧!现在你知道它是什么了吧,如果我再让你看原来的这个黑白的照片,你就能够看到一条蟒蛇了,这是因为你学习了这个新的知识,将它作为你经验库中的一部分,那么你就可以快速的运用它来进行预测,给图案赋予意义。嗯,我们对情绪的判断也是这样的。不仅仅是从表情来猜测我们现在是什么情绪,我们还会结合当下的情景以及我们内感受(interoception),比如我们的心跳,身体温度,手心出汗程度,等等,这样的一些感受来进行猜测。为什么说光从表情来猜测是不够的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 2012 年 Science 上面的一个研究,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幅图片。你觉得他们现在是怎样的一种情绪状态呢?是痛苦吗?是愤怒吗?不是,实际上是网球运动员得分后极度兴奋握拳大吼的表情。我们再来看一下下面这幅图片,这个男人正在接受乳头穿孔的手术。你看他的表情跟上面网球选手的得分时的表情有区别吗?科学家们就把这个表情转移到网球选手的脸上,结果看起来毫无违和感呀。被试们都无法分辨!可能你会说这是一些强度很高的情绪反应,对一般的情绪状态呢?人们还能不能通过表情来判断他此刻的情绪状态。在 youtube 上我看到一个视频,叫做 the Resting Bitch Face,也就是说婊子脸,看起来总是一脸不爽。但实际上他们此时的表情是中性的,所以常常会受到别人的误会。 我之前去学车,要坐大巴去郊区。就遇到婊子脸。司机的脸色不是特别的好,看起来好像一直在生气。后来我发现那个只是他非常专注在开车的样子,因为他会去抿他的嘴巴,眉毛在自然的状态下,稍微往上翘,看起来就像很生气。而这本书的作者丽莎,认为实际上人们的情绪,就像是曲奇饼干一样。曲奇饼干可以是大的小的,干的软湿的,薄的厚的,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情绪也一样。你以为这个人他是笑着,但是他内心可能是生气的,你看他是在哭的,但她只是喜极而泣。同样是生气的情绪,我们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面部表情。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是不自觉地根据情境来判断别人或者是自己的情绪,比如说同样是哭泣,为什么有的就是喜极而泣呢?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情景可能是一对失散已久的母子,重聚了。或者一对因误解分开的情侣,重归于好了。第三个,我们会根据内感受,来进行情绪的判断。内感受就是我们身体感受的总和,比如心跳加速,身体发热,手心出汗等等。它其实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只不过是在一些比较关键的时候,我们会去给它赋予意义,那它就变成了情绪。我们常常会错误的来解读这些内感受,比如本书的作者丽莎,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个同事对她很有意思,一直在追求着她,想邀请她出去吃个饭,约个会。而丽莎一直以来对他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在对方多次的轰炸下,丽莎觉得觉得不好意思,不得已还是去见见他。在餐桌上,丽萨突然间觉得自己的脸颊发红,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糟糕,难道这是心动的感觉吗?可是当丽莎她回去之后,才发现原来她是得了流感,这些只是流感的症状。她错误地把这些症状归因为心动了。我们在心理学教材里面也看过吊桥实验,也就是说那些在吊桥上的人,相对于在平地上,对女性的好感度会更好,实际上也是人们错误地来归因他们的感受。了解了这个原理之后,我重新来看待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早上起床会感到莫名的焦虑。我发现实际上是因为早上起床的时候人虽然醒了,但是身体还没有醒。口干舌燥,血压又在慢慢的恢复,眼睛怕光,这个过程比较难受。我就要给它们赋予意义。联想到了工作上或者生活上的一些挑战。然后就会想,这是不是就说明我最近过得很糟糕,这种身体的反应是不是就在向我发出这个信号,那这种内感受的话就强化了我负面的评价了。越想越焦虑。当我意识到有可能是错误的归因的影响之后,我起床会先做一下深呼吸训练,然后去用冷水洗个脸,让自己清醒一些,接着开始刷牙。用清新的气味来驱除口腔不好闻的味道,并且去喝水,让自己整个人身体也慢慢醒过来,然后这种糟糕的感觉就没有那么强烈了。我同时发现,因为一些小事情跟老婆发火,往往是发生在这样的时刻。比如早上要一起出门,但老婆却比较拖拉。傍晚的时候一起回家,或者是刚回到家还没有吃饭的时候,这时候因为都没有吃饭,所以身体是血糖比较低,胃可能又开始有一些翻滚。这时候因为这样的一个情境,我的身体就会把这些反应解释成是生气,那它们变得很强烈,让我的火爆程度蹭蹭蹭上去了,难以控制。现在我的做法是,早上先喝一杯酸奶,让自己的血糖升上去。或者是跟对方说现在我的内感受会让我容易失控,所以我们还是先等一下再聊,等我吃过饭了我们再聊这个事情。我把这个原理也运用到了另外的一些情景当中。比如之前晚上回到家,吃过饭之后,北京瘫在沙发上玩手机,觉得自己真的很累了,然后什么事情也不想干了。后来我开始进行反思,我确实是累了,但是我又是想要多读点书,我怎样来改变自己的这种状态呢?我想到的就是赶紧去洗个澡,结果就发现整个人又精神,可以做事情了。像这一个分享,其实是我在前天晚上洗完澡之后,用两三个小时写出来的。既然我能够改变网上的这种疲惫的状态,那是不是能够让自己更加早起一些呢?因为我现在大概是 12 点睡,早上 8 点到 8 点半起床,这我就睡了 8 到 8 个半钟头,有点长,浪费。我能不能就只睡七个小时,早上 7 点钟就起床?提前一个小时起床,必定会感觉到很困,然后眼睛睁不开。所以这时候我采取办法来改善我的这种身体的生理的反应。我把闹钟调到 6:50,先把自己闹醒。之后我把窗帘拉开,把灯打开,然后再放上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在床上再眯个十分钟,让自己的身体更快醒起来。同时起床之后去刷牙洗脸喝水,喝一点酸奶。截止今天,我坚持大概一个星期,发现早起没有太大压力。丽莎在书里还介绍很多有意思的研究,欢迎大家去探索!正如丽莎所说的,我们不是被动的受到情绪的控制,而是主动的去做预测构建情绪,实际上我们是自己情绪的建筑师,能够更好的构建自己的体验,让自己活得更加精彩!

          3
          评论
        • 查看全部18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