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1千字
字数
2019-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对调查性纪录片展开的开拓性的研究,体现人文科学研究者应有的公共精神和人文关怀。
内容简介
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之上,作者运用叙事学、伦理学、传播学等理论,考察了调查性纪录片的社会功能、文本建构、生产机制、传播效果及未来发展。作品追踪历史上和新媒体环境下调查性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综合运用文艺学和传播学理论做跨学科研究,作品视野开阔,时有创见。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序言
- 引言 一则寓言
- 第一章 定义与边界
- 一、调查性纪录片的定义
- (一)纪录片的概念
- (二)“调查”的内涵
- 二、调查性纪录片的边界
- (一)纪录片的边界
- (二)“调查”的边界
- 第二章 历史与演进
- 一、调查性报道的变迁
- 二、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演进
- 三、西方调查性纪录片的成长
- 四、中国调查性纪录片的萌芽
- (一)作为本研究背景的中国调查性报道
- (二)中国调查性纪录片的现状
-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框架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一)隐性知识
- (二)信息不对称
- (三)约哈瑞窗口
- 二、知识沟理论
- (一)“知识沟假说”的提出
- (二)知识沟假说的修正
- 三、对话、交往及其他相关理论
- (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 (三)李普曼的公共舆论理论
- 第四章 关于“真”的哲学之思
- 一、真理符合观
- 二、存在就是被感知
- 三、实践出真知
- (一)格物致知
-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 四、竞争性真实
- (一)颠覆“逻各斯”
- (二)滑动的能指
- 第五章 调查对象:并不完美的世界
- 一、切入沉重的现实
- (一)纪实性镜头
- (二)陌生化场景
- 二、唤醒沉寂的历史
- (一)引证文献资料
- (二)发掘口述历史
- 三、霸道的权力与资本
- (一)对社会的影响
- (二)对信息的控制
- 四、人性的缺陷与弱点
- (一)性善还是性恶
- (二)自利的“经济人”
- 第六章 调查主体:理想的调查者
- 一、展开独立的调查
- (一)自由的空间
- (二)独立的内涵
- 二、拥抱人文的情怀
- (一)承担社会责任
- (二)守望社会正义
- 三、实施入世的行动
- (一)打破沉默
- (二)推动交流
- (三)促进行动
- 第七章 调查报告:建构的文本
- 一、参与和反思
- (一)参与行动模式
- (二)自我反映模式
- 二、母题与叙事
- (一)寻找的母题
- (二)第一人称叙事
- 三、语言及风格
- (一)表现蒙太奇
- (二)反讽的风格
- 第八章 调查效用:有限的生产与传播
- 一、有限的生产
- (一)漫长的周期
- (二)衰微的调查
- 二、有限的传播
- (一)受控的渠道
- (二)“绝缘”的受众
- 三、有限的效果
- 结语 向未来开放
- 一、真实无止境
- 二、调查新变化
- 参考文献
- 参考影片(节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