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揭示金圣叹小说评点独特的文化特征,发掘其中蕴藏的理论价值与现代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以“经典再生产”作为理论支点,运用了文化透视的方法,分别研究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语境、形式批评、政治批评和文化意义,揭示金圣叹小说评点独特的文化特征,发掘其中蕴藏的理论价值与现代意义,在沟通古代文论与现代文学理论包括西方文学理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佳绩。

全书视野宏阔,阐释细致而别具、富有新意,是金圣叹研究的一次有效推进,对于加强当代中国文艺学建设,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 序二
  • 导言
  • 第一章 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语境
  • 一 吴中“才子文化”的建构
  • 1. 文学与地域文化
  • 2. 吴中文化的嬗变
  • 3. 吴中士风
  • 4. 吴中“才子文化”
  • 二 金圣叹与吴中文化
  • 1. 金圣叹的狂放
  • 2. 金圣叹的“焦虑”
  • 3. 金圣叹的人生抉择
  • 4. 金圣叹的超越之路
  • 三 金圣叹与“魏晋风流”
  • 1. 金圣叹与魏晋名士
  • 2. 金圣叹的人格之美
  • 3. 金圣叹的瞬间迷失
  • 4. 金圣叹的最终复归
  • 四 金圣叹的“才子”说
  • 1. “才子”释义
  • 2. “才子”的艺术表现
  • 3. “才子”说的意义
  • 第二章 金圣叹小说评点的形式批评
  • 一 叙事:历史还是小说?
  • 1. “事为文料”
  • 2. “以文运事”
  • 3. “因文生事”
  • 4. “文章衍生”
  • 二 叙事成规:金圣叹的“文法”理论
  • 1. 叙述结构
  • 2. 叙述节奏
  • 3. 叙述观点
  • 4. 叙述语言
  • 三 “传神写照”:金圣叹的人物性格理论
  • 1. “性格”说辨正
  • 2. “传神写照”
  • 3. “化工之笔”
  • 4. 东方神韵
  • 四 对话:金圣叹评点与英美“新批评”
  • 1. 走向“本文”
  • 2. 语言的魔力
  • 3. “读者精神”
  • 第三章 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政治批评
  • 一 小说评点知识谱系考索
  • 1. 小说评点与经学
  • 2. 小说评点与“读书法”
  • 3. 话语与权力
  • 二 小说评点作为意识形态的生产
  • 1. 金圣叹思想的矛盾
  • 2. 小说评点的意识形态生产
  • 3. 小说评点与经学话语
  • 4. 小说评点的意识形态再生产
  • 三 金圣叹的“症候阅读”
  • 1. “独恶宋江”
  • 2. 文本的“改造”
  • 3. “症候阅读”
  • 第四章 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意义
  • 一 小说“经典化”的文化空间
  • 1. 江南的都市化
  • 2. 文化的“突破”
  • 3. 士人的分化和参与
  • 4. 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
  • 二 经典再生产:文化的参与
  • 1. 小说的“小”
  • 2. “命名”的策略
  • 3. 小说之“体”
  • 4. 文化的参与
  • 三 超越金圣叹(结语)
  • 附论: 金圣叹小说评点的研究与反思
  • 参考书目举要
  • 中文部分
  • 外文部分
  • 后记
  • 我的朝圣路(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