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类型
7.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8千字
字数
2017-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波澜壮阔的华为变革史,详细还原华为公司自1987年成立起所进行的管理变革实践。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系统论述华为管理变革的专著。
四位中澳管理学家率领一批中青年管理学者,历时三年,阅读了国内外大量关于华为的各类资料,包括文件、论文、专著等,并访谈了部分华为高管和员工,尤其是主导或参与过华为变革的内外部专家,同时又进行了多轮、多种方式的结构梳理和细节讨论,在此基础上才分头动笔。此书虽为标本式的商业案例探究,但其中的细节与故事极具生动性。
华为的30年发展史正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变革史。中西杂糅的变革理念、因时因势的变革方略、渐次推进的变革节奏、领导者的变革勇气与谋略,以及以开放为旗帜的自我批判等,使华为从原始积累期的混乱与活力并存逐步走向规范化与秩序化,进而铸就了华为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
华为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它能够不断进行管理变革,突破自身的组织桎梏,稳步向前发展。更有意义的是,华为用制度化的方式主动地将“变革”融入组织,使其成为所有员工的共识,进而形成华为极其独特的组织文化和“常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
序二 恐惧是变革的最大动力
-
第一章 华为管理变革:概述
-
1.1 引言
-
1.2 华为历史简介
-
1.3 华为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
-
1.4 建立和打破制度
-
1.5 本书的章节结构
-
第二章 高管团队与组织变革:基于制度化变革视角的解读
-
2.1 引言
-
2.2 变革中的领导力
-
2.3 高管团队的变革
-
2.4 小结
-
第三章 华为的集成产品开发变革
-
3.1 IPD变革的意义
-
3.2 IPD系统的思想与构架
-
3.3 IPD变革的实施过程
-
3.4 小结
-
第四章 华为供应链管理变革
-
4.1 引言
-
4.2 第一阶段:集成供应链
-
4.3 第二阶段:全球供应链
-
4.4 小结
-
第五章 华为财经管理变革
-
5.1 引言
-
5.2 第一次财经管理变革:“四个统一”
-
5.3 集成财经服务变革的背景
-
5.4 第二次财经管理变革:集成财经服务变革
-
5.5 集成财经服务变革的推行
-
5.6 集成财经服务变革的效果
-
5.7 华为的财务管理
-
5.8 小结
-
第六章 华为的人力资源体系变革
-
6.1 引言
-
6.2 第一阶段:人事管理(1987—1991)
-
6.3 第二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开端(1992—1997)
-
6.4 第三阶段: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1997—2005)
-
6.5 第四阶段: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2006—2010)
-
6.6 第五阶段:员工赋能管理(2010—2016)
-
6.7 小结
-
第七章 华为研发管理变革
-
7.1 引言
-
7.2 变革管理的过程分析框架
-
7.3 1991年前:研发管理变革的背景
-
7.4 1991—1994:建立非正式的研发管理系统
-
7.5 1995—1998:建立正式的研发管理系统
-
7.6 1999—2004:IPD变革
-
7.7 2005年至今:建立全球领导力
-
7.8 小结
-
第八章 华为的国际化之旅
-
8.1 引言
-
8.2 第一阶段:克服外来者劣势
-
8.3 第二阶段:站在全球的视角管理企业所面对的复杂性以取得协同效应
-
8.4 第三阶段:战略思维的转变——从追随者到产业领导者
-
8.5 小结
-
附录A 华为1987—2016年的员工数和销售收入明细
-
附录B 本书写作过程中的相关访谈明细
-
附录C 《华为公司基本法》(华为,1998)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谦虚而务实
每日一书:《华为管理变革》。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三个核心的管理原则被认为奠定了华为的成功,并帮助其在行业内取得领导地位。当工业文明源起英国之时,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和 “劳动分工理论”;在法国,有亨利・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和 “十四项管理原则”;到了德国,有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和 “官僚组织理论”;在美国,有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1911)、梅奥的 “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 “需求层次理论”、西蒙的 “决策理论”、德鲁克的 “现代管理理论”、波特的 “竞争战略” 等;在日本有威廉・大内的《Z 理论》(1981)和美国人基于日本企业的管理实践而提出的 “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 等。亦有那些基于著名的企业管理实践总结分析而成的影响世界的管理书籍,如:美国斯隆的《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1963)、钱德勒的《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1977)、日本藤本隆宏教授的《丰田制造体系的演进》(1999)…… 这些影响工业文明进程和现代企业管理的 “之所以然” 之著述不胜枚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谦虚又直率、开朗而务实,永不言败、永不屈服,总有一种乐于做 “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的乐观主义精神。一切制度的缺陷皆源于人性的缺陷,个体对财富、权力、成就感的贪婪,对未知的不安全感,追求舒适与惰怠的本能,既在某些方面构成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动力,又对组织的制度设计、制度运行构成多元威胁。华为是一个罕见的不断 “折腾” 自身的组织,正是源于创始人任正非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性异化和组织异化的深刻恐惧,而恐惧是变革的最大动力。华为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够不断进行管理变革,突破自身的组织桎梏,不断向前发展。更有意义的是,华为用制度化的方式主动地将 “变革” 融入了组织,使其成为所有员工的共识,进而形成了华为极其独特的组织文化和 “常态”。任正非承认:我在技术上、管理上、财务上,基本是个半明白人,处在边学习边实践的状态。因此,我必须,也只有谦虚地团结一群人,发挥集体管理的作用去推动企业的发展。(Tian & Wu, 2015)田和吴(2015)提到自从任正非创立了华为,他就一直广泛阅读历史、经济、政治、社会、人类、文学和艺术等各类书籍,从中找到一些如何管理华为的方法。他同时也和世界各地的精英交流,以找到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最佳管理实践(Tian & Wu, 2015)。任正非为了让公司上下接受变革,他借鉴了毛泽东统一党内思想的方法,不断地强调公司自身需要 “批评” 和 “自我批评”(Dittmer, 1973)。田和吴(2015)解释道:到 1997 年前后…… 任正非开始较多地提倡自我批判精神,将坚持了 10 年的民主生活会进一步制度化,并扩大到公司各个代表处和基层组织。这是典型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的做法,在华为的干部队伍成长、团队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在坚持进行。为保证华为变革的制度化实施,华为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制度体系以顺利发起和实施变革,在架构上设立了变革指导委员会(RSC)、变革项目管理办公室(PMO)以及变革项目组三个层级的变革机构。2011 年,华为进入高管团队结构变革的第三阶段,选举产生 13 位董事会成员。郭平、胡厚崑和徐直军轮流担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每人的轮值期为 6 个月。自此,华为正式实行轮值 CEO 制度,3 位高管轮流担任 CEO,下设 4 个委员会支持轮值 CEO 的工作。每一个集成组合管理团队负责管理一个产品组合,相当于其他公司中的一个事业部。集成组合管理团队决定每一个项目是否立项,并向投资评审委员会汇报工作。集成组合管理团队的成员通常都是每个职能部门的主管,需要在团队中表达自己部门的意见。业务管理团队(Business Management Team, BMT)和产品开发团队(Product Development Team, PDT)则由大约 7 位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员工组成。业务管理团队负责一个产品从开发到全生命周期的决策,而产品开发团队负责单一版本的产品开发。业务管理团队和产品开发团队都有独立的会计核算系统,参与其中的每个成员的绩效都和他们所负责产品的绩效紧密相关。决心要穿一双美国鞋,那我们就不能摇摆,如果我们今天摇摆这样明天摇摆那样,我们将会一事无成。所以要坚定不移地向 IBM 学,集中精力向 IBM 学,不摇摆。任正非,《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2003 华为的集成供应链变革是自上而下的,离不开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华为全球供应链的构建和落地,是自下而上的,离不开一线员工的创造力和努力奋斗。集成财经服务变革提升了华为整体的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绩效,同时也帮助华为解决了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财务问题。从财务绩效方面看,用两个典型的财务指标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Days of Sales Outstanding)和存货周转天数(Inventory Turnover Days)可以说明集成财经服务变革的成效。我们将华为人力资源体系的发展历史分成 5 个独立的阶段:1. 人事管理(PM);2. 人力资源管理的开端(HRM);3.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HRM);4. 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IHRM);5. 员工的赋能管理(TM)。尤其自 IPD 变革以来,华为建立起专业化的变革项目团队来推行变革,而不是高层领导直接下令做出改变。从被动到主动,从靠直觉而变到进行系统化的变革,这彰显了华为的变革管理已经走向了制度化。这样的制度化是企业能力的储存,可以帮助企业在未来不断学习、发展。
一部大体量的书读完了,华为也是一路发展,一路发现问题,一路解决问题,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公司里常见的,获得了很多启发,这一遍看下来并没有完全读透,期待下一次再读时又将有新的收获
墙裂推荐,学个十点八点就够了。
说是学管理,其实看下来是学华为用血汗泪钱换来总结来的经验。关于变革的部分,关于人事的部分,说的够坦诚直接,大的体系不敢学也学不来,有几个小的方法还是可以借鉴到工作中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