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里涉及的不是头脑中可以被测试或者可以被灌输的历史知识,而是不断变化着的历史兴趣、不同形式的历史倾向、历史所提供的各种经历。

内容简介

本书的焦点更倾向于民族志学。研究的对象除了代、家族和城市形象中的个人历史经验以外,还有以2006年和2007年为甚的公共历史辩论和蓬勃历史市场中种类繁多的商品。本书为“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中的一本,主要探讨了德国人对自己国家历史尤其是纳粹历史的记忆、情感、态度和认识,题名中的“记忆中的历史”是指真正存在于德国人记忆和普遍认识中的历史,即德国人如何面对历史,德国历史是如何被人们谈论、解读和描述的。本书探讨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德国人不断变化着的历史兴趣、不同形式的历史倾向、历史提供的各种经历,以及当今对于历史的消费。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译版序 不可回避的过去 ——阿莱达·阿斯曼及其《记忆中的历史》
  • 序言
  • 前言
  • 开端: 德国历史有多漫长或是多短暂?
  • 作为进步的历史——作为记忆的历史
  • 波赫尔的新民族/国家历史的理想
  • 记忆文化的三个维度
  • 被体现的历史:几代人的动力
  • 一代人——“水砖”
  • “四五年代”
  • 谢尔斯基的“怀疑的一代”肖像
  • 关于“怀疑的一代”和“六八年代”的衔接
  • “战争”一代的告别:公众的历史课
  • “六八年代”的告别:一代人的身份和时代剧变
  • 年代手册:20世纪中七代人的概览
  • 结语
  • 家庭记忆中的历史:世界历史的私人通道
  • 开端与结束,断裂与延续
  • 从父亲文学到家庭小说
  • 达格马尔·雷奥帕特:《战争之后》
  • 斯蒂芬·瓦克维茨:《看不见的国度》
  • 结语
  • 公共空间中的历史:作为记忆承载者的建筑
  • 重建与新家园
  • 波恩:临都的博物化
  • 柏林:羊皮纸城市
  • 新中心的争夺战
  • 重建与复建
  • 作为民族象征的普鲁士
  • 关于柏林城市宫的大讨论
  • 结语
  • 被展演的历史:博物馆和媒体
  • 展览及博物馆
  • 历史展示的三种基本形式:叙述、展览、展演
  • 物件的魅力
  • 历史展演
  • (好莱坞)电影中的德国历史
  • 历史的舞台:关于历史地点的展演
  • 边界城市黑尔姆斯特市的“无边界”项目
  • 展望: 国家的重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社会记忆理论

    本书对于社会语言学的博士论文,非常有帮助!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是南京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机构,自1984年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出版理念,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出版宗旨,坚持以精品出版为“魂”、学术出版为“本”的经营思路,形成了自身在高品位学术专著、高校精品教材、传统思想文化出版、国外学术名著译介等方面的出版特色,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版高地,中华民国史出版重镇,国外学术前沿重要译介平台。迄今出版的万余种图书中,多种图书获得了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在内的各类图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