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会员畅读」看懂货币的历史,才真正懂得经济和金融的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彭信威教授研究中国货币史的经典之作,分八章讲述了从殷商时代到清末中国货币的沿革发展,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制度、货币购买力、货币理论、信用等都做了深入研究,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多方面,从货币角度展现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是一部包罗万象的货币通史巨著。

对于中国经济、金融及历史领域的研究者、学习者、爱好者,本书不仅提供了重要参考,而且是十分值得珍藏的经典。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货币的发生
  • 第一节 货币经济的萌芽
  • 一、产生货币的社会背景
  • 二、殷周时代的贝和铜
  • 三、贝的种类及其来源
  • 第二节 货币经济的确立
  •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币
  • 二、黄金和金币
  • 三、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币制
  • 四、货币经济确立后的影响
  • 第三节 货币理论
  • 第四节 信用的发生
  • 第二章 两汉的货币
  • 第一节 货币制度
  • 一、钱币
  • 二、三国时的钱币
  • 三、金银
  •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 一、楚汉战争所引起的货币减重
  • 二、武帝时匈奴战争所引起的货币贬值
  • 三、王莽时的货币贬值
  • 四、东汉的币值
  • 五、两汉物价小结
  • 六、三国时期的货币贬值
  • 第三节 货币研究
  • 一、货币理论
  • 二、货币史
  • 第四节 信用
  • 第三章 晋到隋的货币
  • 第一节 货币制度
  • 一、钱币
  • 二、金银
  • 三、谷帛
  •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 一、两晋的币值
  • 二、宋齐币值的变动
  • 三、梁陈币值的变动
  • 四、北朝的币值
  • 五、隋的币值
  • 第三节 货币研究
  • 一、货币理论
  • 二、钱币学的产生
  •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
  • 第四章 唐代的货币
  • 第一节 货币制度
  • 一、钱币
  • 二、五代十国的钱币
  • 三、绢帛
  • 四、金银
  •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 一、盛唐钱币的购买力
  • 二、安史之乱与通货贬值
  • 三、贞元元和间的通货回缩
  • 四、晚唐五代的币值
  • 五、唐代物价小结
  • 第三节 货币研究
  • 一、货币理论
  • 二、货币史
  • 三、钱币学
  • 第四节 信用与信用机关
  • 一、商业的发达与长安金融市场之产生
  • 二、放款
  • 三、存款
  • 四、生金银买卖
  • 五、汇兑的产生
  • 第五章 两宋的货币
  • 第一节 货币制度
  • 一、钱币
  • 二、金银和金银钱
  • 三、纸币的产生
  •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 一、北宋初年的币值
  • 二、熙丰年间的币值
  • 三、崇观年间币值的下跌
  • 四、金人进军中原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 五、南宋会子的膨胀
  • 六、白银的购买力
  • 第三节 货币研究
  • 一、货币理论
  • 二、货币史
  • 三、钱币学
  •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
  • 第六章 金元的货币
  • 第一节 货币制度
  • 一、辽的钱币
  • 二、西夏的钱币
  • 三、金人的币制
  • 四、元代的币制
  •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 一、金人的通货膨胀
  • 二、元初中统钞的膨胀
  • 三、至元钞的贬值
  • 四、元末至正钞的贬值
  • 第三节 货币研究
  • 一、货币理论
  • 二、货币史
  • 三、钱币学
  •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
  • 第七章 明代的货币
  • 第一节 货币制度
  • 一、纸币
  • 二、钱币
  • 三、白银
  •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 一、大明宝钞的膨胀
  • 二、万历以前铜钱的购买力
  • 三、晚明的铜钱贬值
  • 四、白银的购买力
  • 第三节 货币研究
  • 一、货币理论
  • 二、货币史和钱币学
  •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
  • 一、高利贷和典当业
  • 二、钱庄的兴起
  • 第八章 清代的货币
  • 第一节 货币制度
  • 一、制钱
  • 二、太平天国的钱币
  • 三、清末的钱制改革
  • 四、白银和银币
  • 五、钞票
  •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 一、清初钱价的波动
  • 二、太平天国革命时清朝政府的通货贬值
  • 三、清末币值的变动
  • 四、白银的购买力
  • 五、黄金的购买力
  • 六、清末的货币数量
  • 第三节 货币研究
  • 一、货币理论
  • 二、晚清的货币思想和币制改革运动
  • 三、货币史
  • 四、钱币学的发展
  • 第四节 信用机关
  • 一、银铺和典当业
  • 二、钱庄和银号
  • 三、票号的兴衰
  • 四、银行的兴起
  • 中国货币史大事年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货币史也是金融史

    挺专业详细的一本书,梳理了从春秋战国开始的范铸法一直到光绪年开始铸造钱币,就是一部农业社会的货币史,看中国历史要时刻注意时间这个维度,因为其漫长,所以任何事物都在重复新生到消亡的循环轮回,比如现在都知道大明宝钞(纸币)的失败,但如果看时间也流通了 200 年,历朝历代都是从开元的时候铸新钱,后来逐渐钱内掺杂质,到最后因铸造成本高(平均 15%)而停止铸钱。如清初钱(铜)贵银贱(贸易顺差),到清末因鸦片白银外流,社会战乱,银贵钱贱,有钱人都开始窖藏银元宝了。农业社会粮食受到土地的限制,产出是基本恒定的,所以货币主要作用是财富的储存,直到民国废除银元,流通法币,民间还是把财富换成银元宝埋在地里窖藏,从上到下还是习惯量入为出,50 年前还骄傲于 “即无外债,又无内债。“资本社会的扩张性,才发展出金融,复式记账法。中国到民国还没有普及阿拉伯数字,还是用算筹符号记账,放高利贷和典当是自古就有,可利息一直很高,总的来看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一直处于通缩的状态,也就是 “钱荒”,明朝后期的美洲白银才让市场交易蓬勃,而蒙元统治造成的恶性通胀,如同后期的金圆券,一直是农耕文化挥之不去的噩梦。游牧民族统治收入主要是掠夺和商业税,开发出纸币等各种货币容易造成通胀,而保守的农耕文明习惯实物粮食为基础,要预防的是通缩。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货币史》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应当以商品交换的存在为前提。固然商品交换不一定需要货币,可以用物与物交换的办法;不过物物交换有许多不方便,尤其若是可供交换的物品的种类增加,实物交换的困难更多。所以实际上在交易行为发生之后不久,必然会产生出货币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古代中国,国家更像是货币经济的参与者。中央政府会允许地方和民间 “分享” 发行货币的权力。另外,资本市场和信用机构也是由民间推动的。可以说,古代政府、民间和商人,共同支撑了货币经济的运行。

          1
          评论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