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个25岁的女留学生对爱人、家人、国家的真情流露,也是她对事业、对爱情、对自己和祖国未来理性的观察和分析。

内容简介

这部书是以书信体形式写就的一位留美女生在19世纪40年代的背景下的情路历程。作者自1945年9月到1948年8月留美期间共120通作者写给未婚夫的信。作者作为当年武汉大学的毕业生订婚,后只身赴美留学。爱情生活并没有因此中断,反而历久弥珍。其中不仅有作者向未婚夫顾耕讲述留学生活的环境和学业进展,有对恋人和家人的爱恋和思念,更有对祖国的忧虑,以及对中美关系、国内战事的看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写在前面
  • 引 子
  • 1945年9-12月 重庆
  • 1945年12月 南京
  • 1945年12月-1946年7月 上海
  • 1946年7月 远洋轮上
  • 1946年7-8月 纽约
  • 1946年8月-1947年8月 密歇根大学(第一学年)
  • 1947年9月-1948年6月 密歇根大学(第二学年)
  • 1948年6-8月 纽约
  • 尾 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人生无悔

    作者杨静远(1923-2015)其父母都是当时著名的知识分子,父亲杨端六(1885-1966)留英回国后参与创建武汉大学,并任法学院院长,母亲袁昌英(1894-1973),曾留学英法,中国第一位英国硕士,这样的家庭是民国时的上流家庭。作者抗战时在就读武汉大学(见《让庐日记》),抗战胜利后得到留美奖学金,留美学习,两年后急切回国,本书是她这两年和恋人间的通信集。那个年代的美国是最富裕和兴盛时代,日子好过时人就友善,作者在美国体会到的落差主要在于地位的失落,在国内虽然物质生活困窘,但她的家庭环境属于社会上层精英,而到美国就成为完全的普通人,精神和文化上的失落。对比她的同学齐邦媛,作者回顾往事,坚定的为自己的选择不悔,我也是完全理解,作者回国最大的原因和国内最大的牵挂是她的爱人,她母亲开始是希望她能在国外读个博士再回来,而她想着是独立的建立自己的小家,左倾浪漫的理想也让她甘愿放弃武汉大学的高薪,去北京编译局做普通的革命干部,作者当年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原本是多少人羡慕的资本,但身在其中的人反而觉得是束缚,一定要解脱,多少富家子的追求她都不屑,宁可找个穷学生姐弟恋,到美国很多人倒卖汽车回中国(当时美国汽车 1K 美元,倒回国 7-8K),当时的美元用金价也是现在的 75 倍,她也不参与,反而学俄语,想去苏联,所以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就不后悔,家长和外人都无法评说。

      1
      评论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