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作者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殁了。

内容简介

“武士弄墨,尚可附庸风雅,学者扛枪,只能归咎于命运的残酷。1944年6月16日,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布洛赫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在里昂市郊被枪杀,噩耗传出,西方历史学界为之震惊。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便沦入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此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

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10万余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此找到源头,为此,有人将它称为“年鉴派历史学的宣言书”。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我所呈献给读者的,只不过是一位喜欢推敲自己日常工作的手艺人的工作手册,是一位技工的笔记本,他长年摆弄直尺和水准仪,但绝不至于把自己想象成数学家。”话虽出于自谦,可也使人感到亲切,书中没有令人望而却步的理论体系,只是些娓娓道来的治史心得。”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的话
  • 为历史学辩护
  • 由古知今、由今知古
  • “有意”的史料与“无意”的史料
  • 评判还是理解?
  • 献给吕西安·费弗尔
  • 有关本书手稿的一点说明
  • 导言
  • 第一章 历史、人、时间
  • 1.历史学家的选择
  • 2.历史与人类
  • 3.历史的时间
  • 4.起源的偶像
  • 5.过去与现在的界限
  • 6.由古知今
  • 7.由今知古
  • 第二章 历史的考察
  • 1.历史考察的一般特征
  • 2.证据
  • 3.证据的流传
  • 第三章 历史的考证
  • 1.考据方法的历史概要
  • 2.辨伪正误
  • 3.考据方法的逻辑
  • 第四章 历史的分析
  • 1.评判还是理解?
  • 2.从人类功能的多样性到人类良心的一致性
  • 3.术语
  • 第五章 历史的因果
  • 再版后记
  • 2013年版译后
  • 2019年版译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看,值得一读

    适读了 10%,读的正尽兴,被告知试读权益用完了,要继续阅读只能购买。我很不开心 (/≧ω\)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在恶劣处境下的真知灼见,干货满满。不仅是对历史学,任何科学研究都可从中得到启发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9月,为社科类综合性出版社。本社以 “严肃的思想,典雅的学术”为出版己任,致力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良的精神产品。 出版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史学、文学、教育、心理等各类图书,以及工具书、地方志(含年鉴)等。设有历史、经济法律、文化文学、心理教育、社科人文智库和教辅六个编辑室,在长期的出版实践中,形成了高端学术著作、世界历史文化、心理学、方志等出版特色。我社曾多次荣获国家和上海市的各类图书奖项。 此外,被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推荐申报出版机构,在学术界有较高的声誉,在图书市场也有一定的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