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普利策获奖作品,20世纪最好的历史著作之一。以一位美国军官在中国的成就与挫折,重述新中国的诞生与近代中美关系史。

内容简介

作者塔奇曼说,本书是一枚“双黄蛋”。它既是史迪威这位传奇将领的个人传记,又书写了一段盘根错节的中美关系史。这是一本生动的传记,讲述了史迪威在中国的经历,他本可以成为像欧洲战区的布莱德雷或者巴顿那样的人物,可他却在亚洲的危机中耗尽半生。然而本书并非只是快节奏地叙述笼罩在悲剧阴影下的纷繁事件。隐藏在这个战争故事背后的是中美两国第一次全面合作。

塔奇曼在撰写本书前,不仅搜集了由史迪威将军的家人公布的其日记和私人记录,而且她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和令人敬佩的独立精神,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作出准确而深刻的判断。对塔奇曼来说,关键的是人们的感受和言行,她反复强调了事件、人物以及地方的独特性。她使读者对这段历史着迷了,本书使读者如此接近这段历史,这接近的程度可能是前所未有的。

20世纪前叶,中国和美国正处在一个交叉点上,这是一个古老但衰弱的古国和另一个年轻但强大的新兴国家的一次相遇。在本书中,跟随史迪威——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美国最伟大的战区指挥官之一,我们见证了那次历史性的相遇,它代表了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在这种堂吉诃德式屡战屡败的努力之外,现代中国露出了它的脊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致谢
  • 开篇 危机
  • 第一章 一个军官的成长
  • 第二章 革命的访问者 中国,1911年
  • 第三章 世界大战 圣米耶尔与山东
  • 第四章 派驻北京 军阀年代,1920—1923年
  • 第五章 “能干”团和蒋介石的崛起 1926—1929年
  • 第六章 “酸醋乔” 1929—1935年
  • 第七章 出任武官:中国最后的机会 1935—1937年
  • 第八章 出任武官:中日战争 1937—1939年
  • 第九章 仓促上阵 1939—1941年
  • 第十章 “让我去哪我就去哪” 1941年12月—1942年2月
  • 第十一章 “一顿狠揍” 1942年3月—5月
  • 第十二章 受助者 1942年6月—10月
  • 第十三章 “花生米跟我上了一条船” 1942年8月—1943年1月
  • 第十四章 总统的政策 1943年1月—5月
  • 第十五章 史迪威必须走 1943年6月—10月
  • 第十六章 中国在开罗的一刻 1943年11月—12月
  • 第十七章 回程 1943年12月—1944年7月
  • 第十八章 “整个亚洲的命运岌岌可危” 1944年6月—9月
  • 第十九章 “能干”的限度 1944年9月—11月
  • 第二十章 “我们必须撤出——就现在” 1945—1946年
  • 附录 1921年筑路:谈话录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美关系的脉络

    非常值得读的一本书,首先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非虚构传记作家塔奇曼历时四年的精心之作,文笔流畅,表面是史迪威的传记,本质写的是中美关系,从 110 年前 28 岁的史迪威中尉作为情报人员踏上中国,一直到 1946 年去世,借助一个美国人的眼睛和视角,详细描述了中国当时的社会方方面面,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人的价值观和对中国人的看法观点。史迪威去世后,给他的评论是:“历史的长河中,从来没有再出现一个像他那样对中国人民忠心耿耿的朋友。”,从史迪威的身上反映出美国人对中国的矛盾心理。百年前,美国人看到的中国积贫积弱到了谷底,几个细节:1)鸦片泛滥,史迪威看到劳作一天的苦力,每天花 30% 的收入去吸食鸦片。2)年轻的李奇微(就是多年后那个韩战美军统帅)带 2 个士兵就去骚扰驱赶 1.2 万人的军阀部队。史迪威是带着救世主的心态来到中国,有着基督教的神圣理念,当然和 “花生米”(他给常凯申起的外号)是水火不容,美国大众一直是这样很幼稚的居高临下的看待中国,如宋美龄第一次在美国演讲受到狂热的欢迎,但几年后又被无情的抛弃。本书细述了中国 1911 年到 1946 年的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从美国人的角度如何看 “五卅” 惨案等一系列事件,各国列强如何在中国肆意横行。在他们眼中,中国就是他们的殖民地。细读此书,美国人骨子里的傲慢和自以为高贵,跃然纸上。大量篇幅讲史迪威和蒋介石的矛盾,” 得到 “听书有详细解读,一句话就是史迪威想训练中国人打日本而蒋要保存实力,结果是没政府迁就蒋撤换了史迪威,结果蒋也被减少了援助,美失去了中国。我反而认为那是枝节,作者还在想方设法找美国在中国失败的替罪羊,70 年前是蒋介石和一些政客,现在呢?又从 40 年的蜜月期醒来,又在找” 替罪羊 “,看不明白历史的必然。看美国对华政策,自然能看到如今阿富汗的结局。百年前美国正值盛年,有史迪威这样的人,奔赴 “荒蛮” 之地,开拓进取,住大车店,被虱子叮咬,步行跋涉。而现在这样的美国人越来越少了,看到的是遍布全世界辛劳的中国基建 “中国干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史迪威将军功不可没

      我之前总以为,史迪威将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的职务是因为美国干涉我国内政的政策出现的,是霸权主义,是可有可无的。读了这本书才了解到,史迪威将军对中国是有深厚感情的,他的作为的核心思想是拯救中国战争局势,彻底打垮日本军国主义。所以他身先士卒勇敢的出现在前线,所以他不顾蒋介石政府的保存实力的策略,所以他只看战果不看政治。他是个优秀合格的军人,虽然第一次滇缅战争他不太负责的撤退,导致戴安澜等大批精锐部队溃散,但是瑕不掩瑜,他还是个非常热爱中国非常负责的军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这段民国历史,美国力量是重要参与者,但我从没看到过以美国视角看待这段历史的作品,这给了我阅读此书的最初动力。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