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多方面对秦腔与丝路文化进行研究。

内容简介

秦腔流传西北大地,展现西部风情,其传播区域叠加于古老的丝绸之路之上,融汇东西文化充分交融的因子,中西合璧,活力四射。

秦腔又属梆子腔,是中国戏曲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形成过程中起到重大推动作用,而这一切,正与它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丝绸之路上具有紧密联系。它的出现与流传,既是丝路文化的产物,又是中国戏曲本身包容性的具体体现。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引言
  • 第一节 俗讲的兴起
  • 第二节 戏曲起源与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戏场里的“转变”
  • 第四节 变与皮影的转换
  • 第五节 丝路文化的纽带
  • 第一章 变与皮影:小戏诸腔为先导
  • 第一节 戏场里的“变”
  • 第二节 变转换成影戏的可能(一)
  • 第三节 变转换成影戏的可能(二)
  • 第四节 诸腔纷呈的关中皮影小戏
  • 第五节 皮影诸腔的唱词格式
  • 第六节 板腔体发展自有路径来源
  • 第七节 华阴老腔的板腔体特征
  • 第二章 神鬼之话与史传搬演
  • 第一节 变的魔力拓展中国想象
  • 第二节 目连救母故事进入戏曲民俗
  • 第三节 目连戏在西府秦腔中的流传
  • 第四节 史传故事与目连戏神鬼之事共同发展
  • 第五节 老腔皮影为讲唱艺术的痕迹
  • 第六节 关中皮影起源说证实其源自讲唱艺术
  • 第三章 其乐融融:唐宋时期关中戏剧与丝路所传文化
  • 第一节 关中东府渭北地区出土宋墓杂剧壁画
  • 第二节 具有北宋杂剧各个方面特征(一)
  • 第三节 具有北宋杂剧各个方面特征(二)
  • 第四节 关中东府形成秦腔的条件
  • 第五节 墓主人信息透露丝路文化
  • 第六节 进一步揭示该墓葬中的丝路文化的信息
  • 第七节 粟特人改信佛教
  • 第八节 粟特人在关中东府渭北一带的活动
  • 第四章 丝绸之路上最早的戏曲声腔——西秦腔
  • 第一节 复杂的西秦腔
  • 第二节 王依群对西秦腔的一段考证
  • 第三节 西秦腔与陕西境内现存的秦腔
  • 第四节 秦腔名称辨析
  • 第五节 程砚秋发现“两个秦腔”
  • 第六节 关中东、西两路秦腔的差异
  • 第七节 东、西两路秦腔汇聚为西安梆子
  • 第八节 西秦腔传播的广东实例
  • 第五章 梆子与胡琴:融合与分途
  • 第一节 梆子虽古却晚出
  • 第二节 梆子桄桄各不同
  • 第三节 胡琴进入梆子戏
  • 第四节 秦腔剧义再辨析
  • 第五节 秦腔分途发展是一个客观存在
  • 第六节 王依群秦腔板式学说是一个整体
  • 第七节 秦腔音阶调式与苏祗婆音阶
  • 第八节 西曲二黄纷乱哤
  • 第九节 梆子二黄皆出秦腔
  • 尾声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