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用13个有趣的实验证明,我们并非想象的那样理性。

内容简介

按照理性的观点,我们的一切决策应该符合我们的利益,我们应该辨别面临的各种选择并准确计算价值,做出符合我们利益的选择。如果我们非常理性地做到各种“应该”,那真的再好不过了。不幸的是,我们做不到。在《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中,行为经济学家艾瑞里探讨了人类偏见的负面影响,而本书则探讨了非理性积极的另一面。非理性能让我们适应新的环境、信任别人,乐于不断努力,爱自己的孩子。这些美妙、奇异非理性的积极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各种目标,更好地生活。同时,本书还将越过工作环境,深入检验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我们与萍水相逢的人如何相处?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亲友?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情绪?我们如何适应新情况、新环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 第一部分 以匪夷所思的方式彻底颠覆职场中的既定逻辑
  • 第一章 金钱的诱惑 为什么巨额奖金带不来高业绩?
  • 第二章 工作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乐高游戏中学到什么?
  • 第三章 宜家效应 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
  • 第四章 不在这里发现的偏见 为什么“我”的点子比“你”的要好?
  • 第五章 报复的本能 为什么我们要寻求公平正义
  • 第二部分 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挑战生活中的常规
  • 第六章 适应的法则 为什么我们能适应一些事 (但不是所有事,也不是一直如此)
  • 第七章 好不好? 适应、伴侣和美丽市场
  • 第八章 市场的失灵 一个有关在线约会的案例
  • 第九章 感情的偏好 为什么我们选择帮助某个人, 却漠视许多人的痛苦?
  • 第十章 短期情绪的长期效应 为什么我们常常感情用事?
  • 第十一章 非理性的教训 为什么一切决策都需要检验?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受益匪浅

    书中讲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而且是很多的道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行为经济学的真正目标就是:努力了解我们到底如何运作,更充分地观察我们的偏见,这些偏见如何影响我们,然后才有希望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决策以匪夷所思的方式彻底颠覆职场中的既定逻辑引发自我表现的过度激励可能来自电击、高额薪酬或者社会压力,在所有的状况下,人类与非人类在事关根本利益力求超常表现时的实际表现似乎都比没有压力时表现得差。如何把愉悦转化成工作的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于自己劳动意义的认识。无论正面还是负面,要吸取工作的意义其实非常容易。如果你是一个经理,成心想破坏雇员的积极性,只要毁掉他们的劳动成果就够了。如果你想做得巧妙一些,对他们的劳动成果不闻不问也可以。相反,如果你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和你齐心协力,那么你必须重视他们,重视他们的工作,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或许就像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所说的,“要养成两种习惯 —— 治病救人,起码不能害人”,他的教导在医学上和工作中同等重要。人们对自己创意的偏爱现象难逃商界人士的法眼,而且就像其他重要的业务运作一样,这种现象也有一个非正式的术语:“孩子是自己的好” 法则。这一法则的中心就是:“如果不是我(我们)发明的,那就没有什么价值。” 尽管报复会带来许多伤害(经历过反目成仇或者艰难离婚的人应该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我还是要说,报复的威胁(即使人们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能够成为维护和支撑社会秩序的有效强制机制。我并不主张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但我猜测,报复的威胁总的说来是具有一定功效的。许多智者警告人们不要相信报复的所谓好处。马克・吐温说:“报复的害处在于:它只是出于一种预期;它本身是痛苦,而非愉悦;最起码痛苦的成分更大。” 沃尔特・维克勒进一步观察认为:“用报复浇灭怒火无异于用盐水止渴。” 艾伯特・史怀哲写道,“报复…… 就像滚动的巨石,有人奋力把它推上山,它以更大的力量落下来,砸断推它上山的那个人的骨头。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坚信不疑,要说服他(她)改变信念是非常困难的。内在幸福感会对重大生活事件做出反应,并且打乱 “常态”,但它在一定时间内会恢复到基本状态。我们的享乐适应能力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它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作用 —— 不管是适应新家、新车、新的人际关系、新受的伤还是新工作,甚至是囚禁生活。所有这一切的情况,我们都可以预测到,如果事与愿违,我们将痛苦不已;我们还以为,只要如愿以偿,我们就会幸福无比。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预期几乎都是靠不住的。无论好事坏事,我们都预料不到 —— 从长远来看,我们遇到了好事,最终不会像原来料想的那么幸福;发生了坏事,我们也不会像原来料想的那么悲伤。预测享乐适应之所以困难,原因之一是我们在进行预测时,常常忘了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即生活会继续,假以时日,其他事件(正面的和负面的)会对我们的幸福感产生影响。“时间会医治一切创伤”,此话千真万确,因为随着时光流逝,你会部分地适应你的状态和环境。这个推动 “别人有,我也要有” 的怪圈又被称作 “快乐水车”。我们期待到手的东西会给自己带来幸福,却意识不到这种幸福感只是暂时性的,结果一旦适应了又去追寻别的。最重要的是:即使你短期内对某件事物怀有强烈的感情,从长远看,这也未必会使你像原来所预料的那样欣喜若狂或者痛苦不堪。正如经济学家提勃尔・西托夫斯基在《无快乐的经济》中所强调的,我们在工作中倾向于选择安全可预测的道路,做那些能显示稳定进程的事情。不过,西托夫斯基特别提出,真正的进步,与真正的愉悦一样,来自冒险和对不同事物的尝试。相同的经历未必导致同等的适应结果,不同人的适应方式各有不同。我的忠告是探索自己独有的适应方式,了解什么能够启动你的适应进程,什么不能。到头来,我们都必须平静地对待我们是谁、能够做什么,归根结底,只有适应与善于调整才能使人更幸福。这些实验似乎说明最好的做法就是,在决定帮助别人时少动脑子,只要跟着感觉走就行了。很遗憾,生活并不是那么简单。有时候,应该帮助别人时我们没有帮,但我们为受难者出头时,这样做却是不理性(起码是不恰当)的。事实表明,情绪很容易影响决策,即使情绪与决策本身毫不相干。我们还学习到情绪的影响比它本身持续的时间长得多,并且会长期影响我们的决定。最实际的教训是:如果我们处在情绪控制下什么都不做,就不会产生短期或长远的危害。但是,如果我们对情绪的反应是莽撞地做出决定,那么我们不仅会为随之而来的后果感到懊悔,还会创造出一种长久的决策模式,它将持续地误导我们。最后,我们学习到自我羊群效应的倾向不仅发生在我们进行同样的决策时,在做类似决策时也会发生作用。不管是划船时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先冷静下来,再决定采取何种行动对我们才是有利的。否则,我们的决定将来一定会碰壁。最后,如果你有意和我一样计划给别人补课,一定要记住我当时是怎样做出反应的。做出利益攸关、改变生活的真正重大决定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都容易受到形形色色、难以克服的一系列决策偏见的影响。这些偏见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光顾我们的机会也比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多得多。如果只是按照直觉和常规想法做,或者按照习惯处理 ——“我们一直就是这样的”,我们就还会继续犯错误,结果就是把大量的时间、劳动、感情、金钱扔回了原来(经常是错误)的那个不知名的世界里。如果我们学会质疑自己,挑战自己的信念,就可能真正地发现我们什么时候会出错,错在哪里,并且改善我们的爱情、生活、工作、创新、管理和治理的方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客观的看待和认识人性的弱点

        深刻的理解人类的行为,避免自己陷入误区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