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传播学领域的一本名著,在对公共舆论的探讨上有重要的地位。

内容简介

作者经过数千次电话调查,搜集了无数各种各样的谣言分析研究的结果,阐明了人们只有掌握了谣言的规律,才能找出控制它或者反击它的办法。书中充分运用了“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生动地论述了谣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作者搜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法国流行的种种谣言,阐述了他们的起源和流传路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们、人们是如何利用谣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还分析了谣言在明星制度、政治、金融、商业行为中的作用,不仅着眼于谣言本身,更对谣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与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一个难以捉摸的现象
  • 第一部分 谣言之生与死
  • 第二章 谣言是如何诞生的
  • 第三章 谣言在流传、在流传
  • 第四章 为什么我们相信谣言
  • 第五章 谣言:它的群体,它的作用
  • 第六章 演员
  • 第七章 谣言之终结与沉默的含义
  • 第八章 谣言永远会卷土重来吗?
  • 第二部分 谣言的解释
  • 第九章 信息:偶然与必然
  • 第十章 隐含着的信息
  • 第十一章 谣言揭示的深层法国
  • 第三部分 谣言的利用
  • 第十二章 罪行、调查和谣言
  • 第十三章 谣言与明星制度
  • 第十四章 在工厂和办公室里
  • 第十五章 谣言销售学
  • 第十六章 金融谣言
  • 第十七章 政治谣言
  • 第四部分 能够扑灭谣言吗?
  • 第十八章 反谣言
  • 第十九章 辟谣:一门棘手的艺术
  • 第二十章 改变谣言的形象
  • 第二十一章 防患于未然
  • 结论
  • 后记 谣言与现代传奇:有何新消息
  • 参考书目
  • 补充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谣言”会消失吗?

    这本书对 “谣言” 的研究非常深入,有理论有实例有精准的阐述,字里行间还浮动着略带讽刺的调调,看的挺过瘾。以从书中获取的信息来看,“谣言” 是不会消失的,就像 “脏话” 一样。一个社会再理智再文明,只要是由人类构成,就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心理 / 情感需求,“谣言” 是一种交流媒介,“脏话” 是一种情绪宣泄,哪个都不能少。“谣言” 的危害众所周知,既然它不会消失,那我们就训练自己尽量不受其影响。比如,对于证据不足暧昧不清的事件,就先别急着硬要还原出一个 “真相”;遇到 “妖言惑众” 之人,把自己摘出来,当个愉快的吃瓜群众就行了;不断学习,接触各种门类,触类旁通,让自己的认知体系不断完善,这样 “谣言” 就不太容易入侵你,就好像病毒和免疫系统的关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谣言

      我印象最深刻的关于谣言的亲身经历是在小时候三四年级的时候。那应该是一个冬天,记忆里满天满地的雪,天黑的早,我们踏着雪回家。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谣言四起,说有一伙贩卖人体器官的坏人来到了镇子上,还附有很多细节,他们会在夜里绑架那些落单的人,挖出他们的器官,运出去卖掉。尸体据说惨不忍睹。父母那段时间没在家,听到这种谣言,邻居阿姨建议我们去她家睡。有一天晚上,半夜醒来,迷糊看到一个黑影,好似一个高大的男人,手举着尖刀,慢慢靠近,还能听到他的脚步声,害怕地发不出任何声音,一度怀疑我吓晕了过去。不过据邻居阿姨后来的说法,那天晚上,我害怕地大叫了起来,她觉得应该是做噩梦了,就没管,很快我就又睡过去了。第二天醒来,我看了一下,那个高大的身影是屋里分隔空间的那扇门框上挂了半扇门帘。哦,踏实了。后来,不知道时候,也可能是冬天过后,这则谣言就悄然消失了。后来,如有若无的,也好像还有过类似的谣言,可是再也没有那么害怕过了。读完这本书,对照了一下,觉得很能解释这件事情。一、谣言之生与死。        书中说:“谣言表达的是一种由其来源(非官方)、传播过程(连续传播)和内容(这是一个新闻,与当前的某个事件有关)所决定的现象。” 书中将谣言分为三种:把欲望当作现实的谣言(即乐观的谣言),表达恐惧或忧虑的谣言(一场灾害即将发生),攻击群体里的成员来制造分裂的谣言。并指出,“谣言来源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并不重要。在谣言传播过程的起点,必须解释的是人群的参加与动员。就算存在着一个始作俑者,谣言的基础也还是在于他人,在于听到谣言并且传播谣言的人身上。” 虽说来源不重要,但是作者还是详细列了很多来源 ,如私房话,见证,幻想,神话,误解,操纵信息等。至于为什么流传?也提供了各种可能:为了求知,为了取乐,为了说而说,为了说服他人等。传谣之人为什么会相信?可能是消息来源可靠,或是无利害关系的消息,或是可能性的延伸。谣言有什么作用?“谣言的内容各有主顾”。谣言中各类人的角色,有挑唆者,代言人,舆论引导者,普及者等。        我之所以把有犯罪团伙挖器官这则消息定义为谣言,是基于我后来经历的证实,因为并没有听说镇上有哪个人被害。这则谣言不知所起,迅速流传开来,持续了大概整个冬季。但是可以猜测,事实可能是这样:某个小学生回家晚了,她妈又担心又生气(那时还没有普及手机),吓唬他说,外面有挖器官的呢,你就不要早早回来。成功吓唬住了他,于是第二天他就给亲密的小伙伴说了,我妈妈说了吧啦吧啦,传谣成功,一传十十传百,就这么在小学生放学队伍里流传开来,嗯,我也是此时获知的。告诉家长的,家长也乐的借此警告自己的孩子早早回家,没有家长可告诉的(父母没在家啊),就自己吓自己吓到半夜惊醒。二、谣言的解释书中将信息按人物加行动分为四个象限,分析了四种信息成为谣言的可能性。       之所以否定之否定型消息(作者称为黑色信息)更容易成为谣言进行传播,在特定情况下,一方面为了缓解当下负面情绪,一方面为了达成意见一致。前者如本人本地面临了一场灾难,听到他地他人发生了另一灾难,出于比较的本能,会缓解这个人或者这个群体的恐惧心理。这也许能稍微解释一下为什么疫情里更容易传谣的现象?求安慰罢了。后者是一致对外时,会更有助于内部团结。信息在长期传播过程中会不断演变,出于交流的欲望,分享信息和说服他人的欲望,会不断丰富细节,浓缩时间,甚至改变内容。谣言中会隐含很多信息,要学会辨别谣言里隐含的信息,如傲慢与偏见,恐惧与忧虑等。          “挖器官谣言” 为什么会传播开来,源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安全的一贯担心。但隐含信息是什么?来挖器官的应该是外地人,因为前不久镇上刚刚来过一个马戏团。我们镇上实在没有什么新鲜事。有外地人来带来了新闻,也带来了隐患。恰好有那么一个小孩晚归被教训,于是谣言便产生了。传播过程中,难免有添油加醋,小孩子的想象力也是很丰富的,对于语言的理解力也有所不同,即使传走了样也是正常的。但最重要的,还是有外地人来挖器官的核心信息传播出去了。这么多年来,越来越少类似的谣言少了,可能也是因为我们镇活动圈大了,外地人边界也扩大了。这让我想到前几年听到的一对夫妻出国旅游妻子被绑架砍掉双腿挖掉眼睛被卖到马戏团的小道消息,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们对于外人的怀疑与恐惧吧。三、谣言的利用这部分主要分了六种具体情境下的谣言:    1. 在犯罪调查过程中,尤其是犯罪嫌疑人未被锁定,调查没有方向时,谣言就会经由一些人模糊不清的记忆被提取创造出来,难免会有无辜之人因此受害。自媒体时代,谣言更容易产生传播。西方政治中,很多罪案中的谣言会被某些政客利用,达到自己的目的。    2. 关于谣言和明星制度。“从来没有不引起谣言的明星。” 关于明星的谣言扩散的两个条件天然形成:一个是明星的巨大重要性,另一个是笼罩着明星的神秘色彩所造成的极度朦胧。为了补偿自己无望的爱,明星迷想得到一点点独有的消息,窥视一眼偶像的私生活。这种想象中的占为己有代替了绝无可能的占有。关于女明星的谣言,从订婚到结婚生子甚至离婚,几乎贯穿女明星的所有生涯。男明星除了以上内容,还会加上英雄事迹啊什么的,都是为了维护对明星崇拜的形象。明星也是身不由己的,不能没绯闻,也不能有太多或者不能控制的绯闻。明星在暴露自己的私生活时,需要掌握好那个度。    3. 在职业生活中,“人们感到完全失去了把握自己前途的能力时,谣言便盛行”。要说机关单位什么时候小道消息最盛行,那就是干部推荐大会之前,各种猜测,揣测领导的意思,评价可能晋升人员的概率。这种时候,我这种吃瓜群众总能听到平常听不到的八卦,真假不知。    4. 销售领域,口传媒介会被作为一种宣传工具,有时候是自发的,有时候会被商家刻意利用,但是效果好坏则取决于产品好坏。商家还会利用 “舆论引导者” 的影响力达到自己的宣传目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与行为,比如聘请明星当代言人。    5. 金融领域,充斥着太多大大小小的谣言了。大至全球经济、宏观政策,小至专家关于某只股票涨跌的预测。    6. 政治领域里,“在政治斗争的武器库里,谣言这一武器有很多好处”,不需要暴露自己,不需要证据,不需要花钱,就能说出自己不方便说出的话。不过正因如此,有可能会控制不住,后果可能会很惨烈。作者还提供了几大主题,诸如秘密协议,健康,金钱,性等。四、谣言能被扑灭吗?        大而化之地讲,如何扑灭谣言,是不现实的。有的谣言,不需要扑,等消息的价值消失了,也就自动灭了。有的谣言,下了好大功夫,也不能被扑灭,如宝洁公司与魔鬼的谣言。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总得来说,这本书刷新了我对谣言的认识,说起谣言,我们只觉得是假的,是不好的,然而谣言的正面作用确实不怎么为大众所知。如果谣言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先好好认识一下这个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谣言不一定是假的,但一定是非官方的。

        谣言之为谣言,是因为它是人们共同构筑的社会性真相,然而,它没有获得 “官方地位”。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