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当今世界被称为“新媒体时代”或“互联网时代”,表明新媒体的影响无处不在。新媒体发展对国家治理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僵化封锁或者盲目让步,都只会适得其反;只有善待、善用、善管,才能化危为机,在全新环境下实现国家治理的重大创新。

内容简介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与使用,带来了第四次传播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互联网赋予公民的传播权力,将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级的阶段的同时,也为我们的国家治理提出了紧迫的新课题。李良荣编著的《新传播革命》对近年来互联网传播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和研究,论题涉及互联网传播带来的新变革、新挑战以及互联网传播下的国家治理问题。

全书由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组成,选题前沿、观点清晰,内容涉及互联网传播研究的多个方面,对于读者了解互联网传播的最新发展现状与趋势、开展相关科研项目研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第一章 新变革
  • 论新传播革命
  • 一、传播权力的回归——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 二、“去中心化、再中心化”——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 三、新执政环境——新传播革命的基本挑战
  • 四、争夺传播主导权——新传播革命的重大命题
  • 互联网与大众政治的勃兴
  • 一、大众政治在网络舆论中呈现
  • 二、大众政治勃兴的双重逻辑
  • 三、大众政治对权力关系的重构
  • 四、对大众政治走向的辩证思考
  • 互联网与民粹主义流行
  • 一、“唯民是举”的民粹主义
  • 二、二元对立下的民粹主义
  • 三、民粹主义:网上表现,网下根源
  • 四、以正确态度求解民粹主义
  • 新意见领袖论
  • 一、新意见领袖——互联网催生的新权力层
  • 二、新意见领袖的产生: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必然结果
  • 三、新意见领袖与粉丝:谁服从谁?
  • 四、新意见领袖的新动向:商业化、职业化、群体化
  • 第二章 新挑战
  • 大数据、云存储与关键数据安全——移动互联时代国家信息安全疆界变迁带来新威胁
  • 网络中意识形态新特征、新问题与新思路
  •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新特征
  • 二、网络意识形态的新问题
  • 三、加强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思路
  • 移动互联时代的微政治:新媒体发展与国家治理态势分析
  • 一、唯物史观视域下“移动互联”技术对政治关系的再构
  • 二、“移动互联”深化了“微政治”,也给国家治理带来难点
  • 三、探索适应“移动互联”新信息生产方式的地方治理思路
  • 网络群体性事件态势
  • 一、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发展周期
  • 二、2010—2011年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总体事件特征
  • 三、2010—2011年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媒体传播基本特点
  • 四、2010—2011年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指向人反应态度基本特征
  • 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机理:“传播属性”与“事件属性”双重建模研究——基于195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QCA)
  • 一、“关键因子”:基于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材料的假设
  • 二、研究方法、数据及测量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新治理
  • 争夺传播主导权:应对新传播革命挑战
  • 一、维护政治安全:争夺传播主导权的战略意义
  • 二、适应传播革命:争夺传播主导权的战略环境
  • 三、应对大众政治的勃兴与定义新“解释框架”:争夺传播主导权的战略任务
  • 四、灵活反应与塑造“软权力”:争夺传播主导权的战略思路
  • 五、完善智库支持:争夺传播主导权的战略支撑平台
  • 网络传播的治理与社会冲突的化解:“阿拉伯之春”“伦敦之夏”“华尔街之秋”与“莫斯科之冬”比较分析
  • 一、共同背景: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引发的社会动荡
  • 二、共同行动方式:新媒体基础上的大规模抗争
  • 三、传播治理的不同策略导致不同结果
  • 四、取长补短、灵活应对:中国的选择
  • “三善”应对新媒体的关键群体:意见领袖群体的演进与应对
  • 一、背景概述:第三代意见领袖的崛起及其挑战
  • 二、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基于人群的分析
  • 三、基本应对思路:容忍网络上的“温和反对派”
  • 中国推动建立“全球网络空间新秩序”的若干建议
  • 中国应力主倡导建立“全球网络空间互不瞄准协议”
  • 三管齐下,治理互联网
  • 一、互联网乱象纷呈,法制管理缺乏实效
  • 二、人大立法,保护信息安全
  • 三、行政定规,维护网络秩序
  • 四、网络自治,提高网民素质
  • 第四章 新媒体
  • 主体性: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传媒新角色
  • 一、公共性的追寻:三次传媒改革的仪轨与反思
  • 二、国家治理体系:传媒公共性建构的制度保障和实践场域
  • 三、主体性:国家治理视角下传媒的社会新角色
  • 四、传媒主体性构建及参与多元治理的未来方向
  • 五、双重角色:中国传媒的新探索
  • 新老媒体结合,造就舆论新格局
  • 一、舆论格局的演变:2003年以来的变化
  • 二、舆论新格局的形成与新旧媒体各自的角色
  • 三、舆论新格局的诉求与未来
  • 参考文献
  • 不失时机,推动传媒体制改革
  • 一、舆论传播格局面临全新形势和巨大挑战
  • 二、当前传媒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三、传媒体制改革原则
  • 四、传媒体制改革路径
  • 传统媒体再造
  • 一、传统媒体必须直面的重大危机
  • 二、传统媒体仍然具有的主要优势
  • 三、传统媒体再造:理念与路径
  • 新媒体管理的国际经验与代表案例
  • 一、概述:现状、先决条件与基本原则
  • 二、美国模式: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互动
  • 三、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模式:强政府单一主体实施的直接管理
  • 四、英国模式:政府间接实施的“把关人”模式
  • 五、简要结论:西方经验及其参考价值
  • 平等、互动、迅速和公开——西方各国政治领导人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与民众沟通
  • 一、新媒体对于政治领导人的公众沟通产生了什么样的挑战
  • 二、西方各国领导人所采取的措施
  • 三、与西方相比,中国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可以采取的措施
  • 代跋 新媒体研究总报告:善待 善用 善管
  • 一、对新媒体的基本认识:新媒体革命的本质是生产力革命
  • 二、多元、多中心、多样化:新媒体带来治国理政的新挑战
  • 三、新媒体带来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新动力、治国理政新手段
  • 四、在核心价值观统领下,三管齐下治理新媒体
  • 五、构建国家网络空间大战略,确保网络安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