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罗辑思维第五季推荐。从轻松的历史随笔中,寻找社会进步的规律与趋势。

内容简介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是国学名家、古代思想史和军事史专家黄朴民教授的历史随笔精选集。

本书分四部分,二十九篇,十余万字。本书既不同于“阳春白雪”的历史学术研究之作,也不同于“下里巴人”的历史戏说与演义,而是采用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第三种读法”,反思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功过得失。

从春秋争霸,到帝王权谋,到功臣荣辱,再到思想文化鼻祖,文章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为基,以活泼生动的随笔形式为文,既有对历史规律和战略大势的宏观把握,又有历史细节和人物性格等微观考察,不戏说,不颠覆,见解独到,让人耳目一新。这是本书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其独特价值之所在。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一张试卷中的历史记忆
  • 第一章 有人欢笑,有人忧——帝王的权谋与格局
  • 历史总是重演——春秋争霸与大国角逐
  • 都是虚名惹的祸——夫差之死
  • 君子斗不过小人——越王勾践灭吴
  • 理想甚美,现实更酷——王莽的改革悲剧
  • 亲手摧毁北魏根基的孝文帝——“全盘汉化”看上去很美
  • 格局决定结局——隋文帝的狭隘与偏执
  • 和谐为本——“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
  • 用冗员、贪官换得皇权稳定——赵匡胤的权谋
  • 第二章 君心难测英雄泪——名将的无奈与尴尬
  • 不知退进的恶果——“亚父”的尴尬
  • 时代和个人的悲剧——李广难封的真相
  • 都是朋友圈害的——论诸葛之失
  • 昏君枉死英雄——败给皇帝晕招的哥舒翰
  • 自污自晦,善终谢幕——郭子仪的圆满人生
  • 祸从口出,因忠罹难——岳飞的莫须有罪名
  • 能打胜仗,不会站队——戚继光被封杀
  • 事君数,斯辱矣——从胡惟庸到年羹尧
  • 第三章 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思想文化面面观
  • 道法自然——老子与《道德经》
  •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庄子为何选择游世?
  •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的教育境界
  • 能谦让,有睿智,敢担当——孔子的君子气象
  • 当我们谈国学时,我们谈什么——“儒”的文化史考察
  • 礼乐文明的传统影响和现实意义——门外说“礼”
  • 《武经七书》的文化密码
  • 第四章 没有人能掌握全部历史——历史研读闲话录
  • 历史,究竟是什么?——宜兰县史馆遐思
  • 求真致用,雅俗共赏——历史的第三种读法
  • 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士人悲歌——拿道德唱高调的教训
  • 无关忠义——《赵氏孤儿》的血腥真相
  • “盛世”下的危机——太平时代不太平
  • 白璧微瑕——大学者的学术失误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多一种角度看待历史

    读史可以眀智,读史也能让人愉悦。历史算做史实?还是知识?这只能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只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和自信地民族,才会不加粉饰、客观清醒地看待自己的昨天,找准今天的定位,擘画美好地明天。但不论如何发展,我们所能看到的也仅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对于普通人而言,有时候,历史也只是一种谈资,而且还要有可以交谈的对象,不然的话,也是对牛弹琴,相对无话而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历史“既不同于学术研究,又不同于戏说演绎”的“第三种读法”

      这本书的题目乍一看,就很吸引人。
       
      所谓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其实是在强调,在解读历史中,应摆脱高雅与通俗的刻板设定,平衡专业与大众,兼顾历史的专业性与趣味性。
       
      举个这本书中很有意思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北宋是个崇文抑武的时代,也常常打败仗(关于这一点,罗辑思维有很多期节目都涉及到),但很难想到宋代却是中国历史中兵学发展的第二次高峰期。
       
      比如宋代第一次出现了兵学的大型类书《武经总要》,第一次实现了兵书的专业分类,涌现出一大批专题型的兵学著述,如讨论守城作战要义的《守城录》、总结军事制度沿革及其特征的《历代兵制》、评析军事人物韬略的《何博士备论》、研究各类战法经验的《百战奇法》等等,琳琅满目,异彩纷呈。
       
      那为什么兵学能够在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的 “积弱” 宋代如此兴盛发达呢?
       
      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打败仗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宋代统治者也想改善情况,有所振足。既然军权高度集中的做法不能动摇,那么就得另辟蹊径。于是,他们就把提升军队战斗力的重点,放到强化兵学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上来,用 “批判的武器来代替武器的批判”。这么一来,学兵学理论,用兵家智慧,以弥补军事实力的不足,就蔚然成风、风靡一时了。
       
      其实,军事作战能力薄弱而导致军事理论发达,乃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基本规律。
       
      比如,兵学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期先秦时期。齐国重视文化建设、厚待士人,齐威王搞了稷下学宫,豢养了一大批文人学士,让他们享受 “列大夫” 的待遇,“各著书,不治而议论”。这一点与宋代的崇文之举可以前后辉映,互相媲美。
       
      但齐国军队的战斗力却相对较弱,荀子就曾说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孙膑自己也承认,在三晋军队面前,“齐兵素号为怯”。
       
      可就是这个齐国,兵学理论方面的建树却令人称道。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兵书,如《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司马法》等等,皆出自齐地,成为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的李零教授就曾提出的 “齐国兵学甲天下”。而齐国的兵学之所以能 “甲天下”,背景就是齐国军队打仗不行,需要用兵学理论的先进,来弥补实战能力的孱弱。
       
      反之,像秦国那样的 “虎狼之师”,却只信奉战场上刀剑定是非、拳头比高下的实力至上原则,才无暇对兵书撰写、兵学理论构筑产生什么兴趣,后世也很少有人能列举出出自秦国的兵书。
       
      可见,兵法的出现并不是军事力量强大的体现,反而是针对军事战斗力不足而做的补足之策,或是面子工程。
       
      这样的分析,在这本书里很多,涉及到了君主、臣属、将领、文化名人、社会思潮各个方面,都渗透着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 的思路,专业而不刻板,活泼而不失真实。
       
      本书作者黄朴民教授是一位古代军事史、兵法研究专家,他从军事角度审度中国古代史,往往能揭示历史的不同侧面,让读者眼前一亮。大家也可以在「得到」电子书,搜寻黄老师的《名战史话》《大写的历史(3 册)》《改变历史的二十四场战争》等专著,想必会为军事发烧友们展现更丰富、更真实的历史面貌~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历史萌新可以看一看

        第三种读法立意不错历史爱好者更好入门史书大致特点表达了个人认为去掉 30%读起来节奏感比较好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紫云文心

        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是一家优秀的图书策划和发行公司,公司以经济管理、成功励志、文化历史等为主要出版方向,兼引进版权、挖掘原创和原版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