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细读鲁迅代表作33篇,钱理群教授写作20年总结集。

内容简介

收入这本书的文章,钱理群老师最早写于1993年,当时钱老师在上海《语文教育》开设“文本细读”专栏,并汇成《名作重读》一书;最后一篇钱老师写于2013年,是专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读》一书而写。钱老师的“鲁迅作品细读”前后写了二十年。这本书辑录了钱老师阅读鲁迅的小说五篇,散文五篇,散文诗六篇,杂文十八篇。

钱老师说之所以如此痴迷鲁迅在于,“坚信鲁迅是中华民族具有原创性、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阅读鲁迅是民族精神基本建设和教育工程,而且鲁迅作品是要读一辈子,常读而常新的;坚信阅读鲁迅原著是走进鲁迅的唯一途径,而且要静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地细细品味,来不得半点浮躁与虚假。”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前言
  • 辑一 小说五篇
  • 一、 读《孔乙己》
  • 二、 读《示众》
  • 三、 读《在酒楼上》
  • 鲁迅气氛
  • 魏晋情结
  • 《在酒楼上》:漂泊或坚守
  • 四、 读《孤独者》
  • 对鲁迅精神气质、小说艺术的几点新认识
  • 五、 读《铸剑》
  • 辑二 散文六篇
  • 一、 读《阿长与〈山海经〉》
  • 语感:体味贬义词背后的爱意
  • 辨析:为什么“大词小用”?
  • 感悟:最后的“神来之笔”
  • 二、 读《风筝》
  • (一)“回忆的套子”的设置
  • (二)变“叙述”为“描写”
  • (三)回到“回忆的套子”
  • 三、 读《兔和猫》
  • 四、 读《五猖会》《父亲的病》
  • 《五猖会》:刻骨铭心的隔膜
  • 《父亲的病》:刻骨铭心的恐惧和负疚感
  • 读卡夫卡:《致父亲》
  • 从《致父亲》看《五猖会》
  • 从《父亲的病》看鲁迅小说中“父亲的缺席”
  • 五、 读《无常》
  • 六、 读《女吊》
  • 辑三 散文诗六篇
  • 一、 读《死火》
  • 二、 读《雪》
  • 三、 读《求乞者》
  • 四、 读《影的告別》
  • 形影关系的解读
  • 流动的生命:对“有”“住”的拒绝
  • 最后的选择:“在黑暗里沉没”
  • 生命的黑暗体验:选择了黑暗,就获得了光明
  • 五、 读《墓碣文》
  •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 放逐自我,追求本味
  • 六、 读《颓败线的颤动》
  • 梦境里的悲剧
  • 鲁迅的精神困境
  • 鲁迅的言语困境
  • 独属鲁迅的精神世界、言语世界
  • 辑四 杂文十六篇
  • 一、 读《夜颂》
  • 二、 读《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 三、 读《灯下漫笔》
  • 四、 读《春末闲谈》
  • 五、 读《记念刘和珍君》
  • 其一:由文字到电影场景的转换
  • 其二:在比较中阅读
  • 其三:抓住作品中的“存在编码”
  • 六、 读《杂感》
  • 七、 读《爬和撞》
  • 八、 读《论辩的魂灵》
  • 九、 读《小杂感》
  • 十、 读《论“他妈的!”》
  • 十一、 读《晨凉漫记》
  • 十二、 读《推背图》、《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及《“滑稽”例解》
  • 十三、 读《现代史》
  • 十四、 读《推》
  • 十五、 读《几乎无事的悲剧》
  • 十六、 读《秋夜纪游》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鲁迅文章解析

    如题目,这本小书很像我中学时买的语文书本外的教材辅导类书籍,很有上学时,老师解析课文内容的风格。所以,在阅读这本书时,最好先把作者要解析的文章原文看一遍,看过后再看此书中相应的解析。此书中列举出来的鲁迅文章的篇幅都很简短,最多三四页,篇幅短的,连一页也没用满,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文章就简短易懂,相反,里面更是隐藏了鲁迅先生想要表达的各种思想与情怀,包括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着意味深长的用意。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透彻地分析出文章中不易被发觉的格调,这种格调并非作者自己随意地主观延伸,而是根据鲁迅所作文章当时的阶段处境、社会事件、原由何起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得,所以,如果读鲁迅先生的文章,这本书是很好的辅助。比如文中所列出的《在酒楼上》、《孤独者》、《夜颂》,如果只读文章,就会只回味在文学性,或隐约感觉出其中的讽刺,却并不会清楚这样表达所暗指的是哪些人与事,隐喻的是怎样的情感与寄托。但是如果结合这本书,就像撒上了荧光粉,很多忽视的、不懂的,就都浮现出来,清晰了。读完这本书后,对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也从中体会到:短短数字搭配上各类标点(原以为标点符号只是文字的工具,但这次重新学习后,发现,标点也可以像文字,表达出更深的含义),就可以把情绪与节奏猝然提高,让人明显上头。所以我给这本书五颗星,并推荐,并且并且,推荐在每一篇分析前,先读原文!先读原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十年前没读懂,十年后很沧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深刻

        豁然开朗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出版集团是新闻出版总署1999年批准组建的全国首批7家试点出版集团之一,拥有北京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文津出版社、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和《十月》《父母必读》《少年科学画报》《北京卡通》《夜北京》杂志社。集团前身北京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 集团公司作为北京市最大的综合性出版机构,牢牢把握正确的出版方向,为广大读者奉献了大量优秀的精神食粮,在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50余年来共出版各类图书2万余种、15亿多册,出版物获得多项国家级出版大奖和文学大奖。每年出版图书、音像、电子、网络等出版物近3000种,其中新书约1600种,在销品种约8000种。出版物在全国零售市场持续稳居前列。在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中,北京出版社曾两次获得“最受读者喜爱的出版社”。2009年,集团公司获得“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