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长江学者包伟民教授第二本自选集,所选文章反映了他近年来对史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文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略有差异的组合: 第一篇《历史学是什么》,作者用尽可能浅近的语言来表达他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问的理解。第二至五篇为第一组,是关于近三四十年唐宋史有关侧面的学术综述;第六、七两篇为二组,就相关议题的推进提出具体建议;第八至十一篇为第三组,分别讨论了史学研究中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怎样更恰当地应对海外汉学的学术影响;第十二至十七为第四组,都是在具体的专题研究中,利用一些作者感兴趣研究方法的试刀之作;最后两篇为第五组,是纪念作者先师邓广铭先生的专文。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附表目录
  • 附图目录
  • 历史学是什么
  • 引言
  • 一、什么是历史学
  • 二、史学研究如何展开
  • 三、大学历史专业学些什么
  • 结语
  • “理论与方法”:近三十年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一、学术史
  • 二、“饥渴症”
  • 三、“理论”
  • 四、“范式”
  • 五、“问题意识”
  • 六、“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 结语
  • 近四十年辽宋夏金史研究学术回顾
  • 一、时代背景
  • 二、概况归纳
  • 三、研究举例
  • 四、推进展望
  • 新世纪南宋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 一、渐成气象
  • 二、立场转变
  • 三、期待深化
  • 唐宋转折视野之下的赋役制度研究
  • 一、引言
  • 二、概况
  • 三、方法
  • 视角、史料与方法:关于宋代研究中的“问题”
  • 一、议题发掘
  • 二、史料搜集
  • “地方政治史”研究杂想
  • 一、观察视角与地方政治
  • 二、地方政治的“多样性”
  • 三、地方研究与文献不足困境
  • 数字人文及其对历史学的新挑战
  • 一、检索资料
  • 二、提出议题
  • 三、统计分析
  • 四、馀论
  • 走出“汉学心态”: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方法论刍议
  • 一、理论饥渴与汉学心态
  • 二、西方汉学的主体性与其特点
  • 三、走向实证与学术自信
  • 四、结语
  • 精英们“地方化”了吗? ——试论“地方史”研究方法与韩明士的《政治家与绅士》
  • 一、关于文献记载
  • 二、关于个案的典型性问题
  • 三、关于“长时段考察”
  • 四、馀论
  • 宋徽宗:“昏庸之君”与他的时代 ——评伊佩霞、毕嘉珍主编《徽宗与北宋后期:文化政治与政治文化》
  • 一、基本内容
  • 二、讨论要点
  • 三、视野差别
  • 努力构建以本土经验为基础的史学理论体系 ——从宋代“货币地租”问题的争论谈起
  • 一、理论概念
  • 二、地租形态与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 三、逻辑推理与学术论战
  • 四、结语
  • 历史观察的思维特征 ——从宋代城市史说起
  • 问题的提出
  • 学术史的启迪
  • 城市史的例证
  • 结语——历史观察的思维特征
  • 说“坊” ——唐宋城市制度演变与地方志书的“书写”
  • 议题
  • 坊区
  • 坊额
  • 坊正
  • 结语
  • 形式的背后:两宋劝农制度的历史分析
  • 一、劝农制度的源起
  • 二、宋代的劝农制度
  • 三、宋代劝农之制功能分析
  • 再论南宋国家财政的几个问题 ——答刘光临君
  • 一、物价指数与“天下岁入缗钱”
  • 二、两税本额与实际税负
  • 三、谁为征榷利入买单
  • 四、馀论
  • 略论元初四明儒士的遗民心态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统计数据的背后
  • 三、如何“以儒自守”
  • 邓广铭先生的学术风格
  • 特立独行、志在高远
  •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 考索之功,基础至上
  • 解析史料,重在批判
  • 文史交融,研叙并举
  • 邓广铭先生与当代宋史学科的发展
  • 一、“新宋学”
  • 二、核心议题
  • 三、学风建设
  • 附录一 “专业市镇”与近代江南市镇研究范式的再认识 ——以浙江乌青镇个案研究为基础
  • 一、“专业市镇”范式的确立及其影响
  • 二、乌青镇及其周边农业经济结构
  • 三、乌青镇商业结构分析
  • 结语
  • 附录二 从“龙游商帮”概念的演进谈学术失范现象
  • 一、龙游人“喜商贾”
  • 二、“商帮”的成立
  • 三、历史文本与史实的校检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文献资料
  • 二 近人研究论著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