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0千字
字数
2016-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作者通过分析桑干河流域细石器文化的流布、桑干河人的迁徙路径及其独特的文化现象,提出桑干河流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假说。
内容简介
本书约20万字,通过石器(化石),解读“东方人类”(桑干河人)的生存、生活、演变和发展历程,通过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的流布,寻找桑干河人的迁徙路径,进而搜寻“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圈”的时空范围以及其对人类进化与发展的推动作用。
作者通过具体的研究,提出人类不仅是从非洲走出去的,也是从亚洲的桑干河流域走出去的;忘记了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就是忘记了人类自己;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过度地开发和索取,最终受到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桑干河概况
- 引言
- 第一节 桑干河
- 第二节 桑干河水系
- 第三节 桑干河的形成
- 第四节 流域内气候及趋势
- 结语
- 第二章 桑干河人
- 引言
- 第一节 先从人类的起源谈起
- 第二节 我国的早期人类
- 第三节 泥河湾盆地
- 第四节 泥河湾遗址群
- 第五节 同沟共畔的许家窑人
- 第六节 早期人类的大同组群
- 第七节 朔州组群及峙峪人
- 第八节 北京人和新洞人
- 第九节 山顶洞人
- 第十节 河套人
- 结语
- 第三章 桑干河文化(上)
- 引言
- 第一节 较为熟练的打(石)片技术
- 第二节 北京人的精致的石器难与相匹
- 第三节 石球——“飞石索”上的弹丸
- 第四节 峙峪人射出了人类“第一箭”
- 第五节 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
- 第六节 虎头梁楔形石核工艺
- 第七节 于家沟的磨制尖状器
- 结语
- 第四章 桑干河文化(下)
- 引言
- 第一节 那时候这里的人们已经从事农作并驯养家畜
- 第二节 粟的故乡在这里
- 第三节 桑干河流域进入农作社会的时间
- 第四节 桑干河流域的蒙昧社会
- 第五节 与其他石器制造场的比较
- 第六节 一个重大的历史命题
- 第七节 桑干河流域农业起源地的历史定位
- 结语
- 第五章 小石器是细石器文化的基础和母体
- 引言
- 第一节 小石器和小石器文化
- 第二节 小石器文化的历史分期
- 第三节 桑干河流域小石器文化的特征
- 第四节 小石器是细石器文化的基础和主体
- 结语
- 第六章 桑干河流域以外的石器文化
- 引言
- 第一节 我国地域内的石器文化
- 第二节 其他各大洲的石器文化
- 结语
- 第七章 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圈
- 引言
- 第一节 从桑干河到叶尼塞河
- 第二节 河套一带是(小)细石器文化向西北方向传播的“中继站”
- 第三节 北京人文化是“桑干河文化树”的主干
- 第四节 许家窑原始棱柱状石核与东亚、东北亚的石器文化传统
- 第五节 峙峪的扇形石核与美洲石器
- 第六节 虎头梁楔形石核
- 第七节 北美的细石器文化源自桑干河流域的(小)细石器传统
- 第八节 基因疾病也可破解“谜团”
- 结语
- 第八章 黄种人的形成
- 引言
- 第一节 人种及黄种人
- 第二节 黄种人的分布及体征
- 第三节 黄种人的形成
- 第四节 现代黄种人形成的时空范围
- 第五节 桑干河人是黄种人最初形成的主体
- 结语
- 第九章 新石器时代话陶器
- 引言
- 第一节 桑干河流域的古陶分布
- 第二节 桑干河流域有中国最早的陶器遗存
- 第三节 两种不同文化的陶器共存说明了什么
- 第四节 “北方古文化”最初源自桑干河流域
- 第五节 桑干河流域陶艺流向的推断
- 结语
- 第十章 五帝时代传说多
- 引言
- 第一节 三皇五帝
- 第二节 涿鹿之战
- 第三节 阪泉之战
- 第四节 黄陵何在
- 第五节 胜迹何处
- 第六节 帝喾故国
- 第七节 舜禹传说
- 结语
- 第十一章 是世界的,更是中国的(上)
- 引言
- 第一节 人类最早从树上走下来的地方之一
- 第二节 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的演进过程
- 第三节 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具有草原文化的属性
- 第四节 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通
- 第十二章 是世界的,更是中国的(下)
- 引言
- 第一节 有关“西来说”
- 第二节 “长城以外说”
- 第三节 “中原中心论”
- 第四节 “满天星斗说”
- 第五节 “桑干河流域论”
- 第六节 不可忘记的(小)细石器文化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索引: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 附表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