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作家杰弗里·图宾盛名之作,法政学者何帆全新译文。卸下黑色法袍,展露美国司法系统最高人物的真实面孔。

内容简介

为什么说总统大选会决定最高法院的未来?被奉为“司法神殿”的美国最高法院,是否的确与政治绝缘?法庭上立场迥异的“对头”,私下为何是一起看歌剧的莫逆之交?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司法大案,幕后到底有哪些妥协与博弈?所有的答案,都在《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中。

作者图宾延续一贯的严谨写作方法与一流记者的专业水准,以伦奎斯特、奥康纳、罗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亚等大法官的人物列传,揭开诸多重大判决的幕后隐情,展现美国司法众神的起与落、对峙与制衡,揭开华盛顿权力玩家的输与赢、争战与博弈。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序 法袍下的政治魅影
  • 序篇: 台阶
  • 第一部
  • 第1章 联邦党人的思想战
  • 第2章 善恶之争
  • 第3章 待决问题
  • 第4章 三驾马车
  • 第5章 博大胸怀
  • 第6章 流亡者归来?
  • 第7章 福音派反击战
  • 第8章 格格不入
  • 第9章 向左走,向右走
  • 第10章 保守主义节节败退的一年
  • 第二部
  • 第11章 危机边缘
  • 第12章 紧锣密鼓
  • 第13章 最终输家
  • 第三部
  • 第14章 开放年代
  • 第15章 法律文化
  • 第16章 演讲之前,说点什么
  • 第17章 绿皮意见书
  • 第18章 “我们行政分支不会这么做”
  • 第19章 转折年代
  • 第四部
  • 第20章 出自上帝的“G”
  • 第21章 罗伯茨法院
  • 第22章 “我了解她的想法”
  • 第23章 山雨欲来
  • 第24章 “我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是……”
  • 第25章 司法最低限度主义?
  • 尾声: 被封闭的台阶
  • 致谢
  • 参考书目
  • 注释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5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1 年第六本书 《九人 —— 美国最高法院风云》 杰佛里・图宾 著我对美国最高法院的兴趣由来已久,去年听顾衡老师讲过美国最高法院的系列课程,又因为金斯伯格去世,看了她的纪录片,以及一部专门说《罗伊诉韦德案》的纪录片,就更激发了我阅读这本书的兴趣,于是花了好几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 1990 年到 2007 年这十七年的最高法院的故事,把每一位法官都描绘得活灵活现,展现出来这些大法官们的多面性。特别是关于堕胎案、死刑案、言论自由等等案件,各有各的逻辑,各有各的立场,关于很多法理上的思辨,非常有趣。书中的精彩内容很多,无法一一重复,但我觉得非常值得一读。去年金斯伯格去世,曾经引发过很多纪念,但实际上,金斯伯格在那一代法官里,似乎并不太出众,远不及第一位女性大法官奥康纳的影响力大,或许只是因为她去世的比较晚,才会更加引发现代人的关注吧。    看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曾经最爱的一部美剧《Boston Legal》(律师风云),第五季有一集就叫决战最高法院,当时正好就是《九人》这本书所写的那些大法官任职期间,还专门找了很多特型演员来演他们,非常相像,也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是好书,但自己读,不如听顾衡老师给出的讲解。

      这本书读的我有些晕头转向。其实自我感觉,与其自己硬啃,还真不如听顾衡老师给讲解时更加清晰明白。这本书其实是美国最高法院的断代史。更多的是最近半个世纪,两个阵营的总统,为了自己政党的利益,在最高法院通过安排法官来进行博弈的历史。本身我们对先后出场的总统就根本是囫囵半片,然后每个总统任命了谁,目的是啥,有啥表现,那真的是人物众多,千头万绪,读的云里雾里。顾衡老师提过的像桑德伯格大法官,我们多少还有点印象。而第一次接触的,人气短,没有什么显眼表现的,再加上是外国人的名字,就完全理不出头绪了。倒不是说书里有何遗漏,其实即使连总统提名了,没有获得通过的那些法官,书里都事无巨细的讲到了。但恰恰是因为如此,线索就更加繁杂了。如果我真的对这个感兴趣,用思维导图和甘特图,把历任总统认命的法官,通过的,没通过的,推行过什么侧率,造成了这样的影响,还是可以梳理清楚地。问题在于。。。。没这个兴致啊。反而是听顾衡老师给去粗取精的保留下那些核心首席大法官在任期间的所作所为,已经对美国政策的影响,收获更大一些。如果不是想要写一本和这个事件有关的书,或者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大佬,那么作为像我这样的粗读者,这本书还是不推荐吧。读起来太累。有那个精力和经济基础,建议入手顾衡老师的《顾衡好书榜》进行学习。收获更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泪奔三万里,埋头做鸵鸟。兼作书评和农历新年祝福

        去年的此刻我对今年的此时抱有无限的期待,然而此时此刻我希望留给明年更多的希望和可能性。所以就心安理得的当鸵鸟吧。在沙土中回顾过去的一年,外边的世界很精彩,身边的事情也不少,拉黑断交,宛如取经路的经济环境,似乎每一件都值得反复回味,但最后汇入脑中的确是各个小区门口保安经常会问我的终极三问:嘿,你谁啊,哪来的啊,去哪栋楼呀,给我登个记。那么我到底是谁呢。从历史脉络中视乎这不是什么问题,你是主的选民,是主子的奴才,是蓝血贵族或是累世家奴,但惟独你不是独立的个体。从现在演化中看,我是谁就不那么好确认,性别可以跨越,国籍可以转换甚至没有,亲属关系可以从法律上断绝,生理关系没准你是代孕或者试管婴儿,宗教意义上全知全能的神似乎被逻辑证伪。我好像越来的越独立,越原子化。原子化的人是自由的,是平等的,是能像《人类新史》里的原住民那样随意迁徙和转换归属的。是美好的,他们抛弃的是锁链得到的是整个世界。可惜这是美好的想象,是用鲜花铺就的通往地狱的道路。不管最高法院的 9 个人怎么配比,他们都没做到抛弃自身的归属,像一些沙俄知识分子各种横跳,而且即使横跳的沙俄知识分子也有脉络可循。马克斯韦伯说过,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的生物,也因此我们其实无法轻易的从一个网子蹦跶到另一个网子,或者说如果能轻易的从网中蹦出,那这个网就没法负担你的重量。我们以为的蹦出其实不过是重心的转移和网线的延长。性别的转换不能让你从事一切其他性别的活动,国籍的转换也只是让你变成某某裔。我们终归无法像想象中那样随意的蹦出网子。也就是说我们只是想法把原先的意义之网延伸的更长编制的更复杂如此而已。所以,我是谁这个问题或许我们终归无法回答,但我们不是谁确是我们首先应该反思的,我们需要去除过于束缚自身的网线,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承担自身意义的网,不是把自己束缚在无法动弹的点的网。比如,我们可以与父母子女间拥有坚韧的网线连接,但和公司单位之间就不该有这种连接,什么单位是我家之类的束缚一定要切断,你不是公司的奴仆,你和公司的关系就是一份工资正常上班,一小时加班费加一小时班,最多就是同等价位不跳槽的弱连接而已。也因此我们和一些想象的共同体之间,也不该有束缚的无法动弹的网线连接,我从属于这个想象的共同体,但这是认知上情感上的,不是物理上的,更不是宪政意义上的。认知情感上的连接是不可改变但没有物理束缚的,宪政束缚是物理上但可挣脱的,换个词就是权责对应的。是的,我们首先要想法挣脱的就是这种用认知束缚之名行物理束缚之实的网线。我们固然无法也不该完全的原子化,但同样的我们也不该变成被束缚在原地的点。网子很大也很结实,应该也必须蔓延和在上面移动。每挣脱一根束缚的网线,我们的意义在这个网中的分量就重十根。我们可以移动网可扩展的程度也都会大幅增加。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节日不是传统,节日代表的意义才是传统。仅用这篇个人感慨代替书评兼新年祝福。祝所有的普通人都平凡的活下去,不会成为英雄,不会成为背景板,不会成为应该付的代价,更不会成为统计数字的一个 1。                                                                        2025 年 1 月 28 日 17:24

          转发
          2
        • 查看全部19条书评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