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终结乱世的“功夫皇帝”
2024.01.22 219782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刘怡。今天我要为你讲的书,是一部中国古代帝王的传记。它的主人公,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这个人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所以,本书的书名也是简简单单三个字:“宋太祖”。

如果我问你,中国古代有哪些“明君”,你可能脱口而出的,就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提到的那四位——“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过,跟另外三位皇帝相比,宋太祖赵匡胤的成就,似乎稍逊一筹。他既不像秦始皇那样,留下过“书同文,车同轨”的制度遗产;也不像汉武帝和唐太宗,能够开疆拓土,平定边陲。相反,赵匡胤建立的宋朝,总给人一种文弱有余,霸气不足的感觉。在北方,宋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直面临辽国的威胁。在西部,宋与小国西夏交战,也占不到上风。这些缺憾,追根溯源,都和开国皇帝宋太祖有关。史学大家钱穆先生就认为:“在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这跟过去中原王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魄,差得着实有点远。

但是,在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里,宋太祖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盖世英雄。他是京剧《千里送京娘》和《斩黄袍》的主角。在这些故事里,赵匡胤义薄云天,爱憎分明,远比一般的帝王来得可亲。武术界还有传闻说,赵匡胤发明了“太祖长拳”,是一位功夫高手,这就更不像一个典型的皇帝了。这些传奇故事,到底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呢?

另外,赵匡胤建立的宋朝,虽然在边疆战争中表现不佳,但它的稳定程度,在中国古代史上却是首屈一指的。赵宋王朝前后传承300多年,没有出现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乱象,这可是汉唐两朝都没能做到的。不仅如此,宋朝建立前,中国刚刚经历了五代十国乱世。光是中原地区,就在53年里换了15个皇帝,毫无稳定性可言。在这样的背景下,仓促建立的宋朝,不仅摆脱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宿命,还开创了文化和商业上的盛世。这跟赵匡胤的缔造之功,显然是有直接关联的。明太祖朱元璋就称赞说,赵匡胤有“君天下之德,安万世之功”,令人景仰。

问题来了:赵匡胤的是非功过,到底该怎么评价呢?他是怎样从武艺高强的草莽英雄,成长为开国之君的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我今天要讲的这本《宋太祖》里。本书作者顾宏义,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致力于研究宋代历史文献超过40年。顾老师治史最大的特点,叫做“无一字无来处”。就拿这本38万字的《宋太祖》来说,书中涉及不少野史掌故,有时不免让人将信将疑。但顾老师旁征博引,对它们一一做了辨析,丝毫没有主观臆断的成分。他用扎实的史料告诉我们:评价宋太祖的历史地位,既要看他从五代乱世,继承了哪些家底和传统;也要看他在治国方略上,做出了多少创新。赵匡胤在位不到17年,能完成巩固政权、创设法度、统一南方三件大事,这在开国皇帝里绝对属于头一档。他前半生的奋斗史,更是充满励志色彩,令人钦佩。学习完这本书,你不光增加了历史知识,还能重新审视个人境遇与时代环境之间的关系,为自己的奋斗找到新方向。

接下来,我就分两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赵匡胤在33岁之前,是怎样从无名小卒,崛起为黄袍加身的皇帝的。在第二部分里,我会带你回顾,当上皇帝之后的赵匡胤,做出了哪些重大决策,它们的成效又是如何。

1.从武将到皇帝,宋太祖做对了什么

说起赵匡胤这个人,中文里有好几个成语,来历都和他有关。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黄袍加身”。公元960年,正在后周政权担任禁军大将的赵匡胤,被手下将士套上一件黄袍,半推半就做起了皇帝。但“黄袍加身”这个模式,其实不是赵匡胤原创的。它真正的发明者,是赵匡胤的老上司、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时间只比赵匡胤自己称帝早了9年,两次还都成功了。这种武将频繁自立为帝,“兵强马壮者可为天子”的现象,正是五代十国这个大乱世的常态。

要问五代十国有多乱,你可能没有太清晰的概念。举几个例子吧:本书的主人公赵匡胤,出生在公元927年。在他24岁之前,已经经历过三个中原王朝,受过8位皇帝的统治。这8位皇帝,最长的在位7年半,最短的只干了5个月。光是公元947年,中原地区就换过三位皇帝。更离谱的是,这些皇帝,没有几个是按照父死子继的顺序,自然即位的。后唐有两位皇帝,和上一代君主压根没有血缘关系,是以养子身份继承的帝位。还有三个人,是通过举兵造反,杀死在位的皇帝,夺取的政权。换句话说,在当时,皇帝属于“高危职业”,根本没有神圣性可言。

这么混乱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呢?这就得说回到160多年前的“安史之乱”了。我们都知道,安

本篇内容剩余80%,继续学习
用户留言
可试听5分钟
前进 后退
00:00
31:47
去得到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