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谈到,智瑶的家臣絺疵虽然有本领洞察入微,却改变不了智瑶的想法,最后只好给自己找了个出差的机会,到齐国避祸去了。
就在这段时间里,赵无恤果然展开了反击,派出家臣张孟谈秘密出城,会见韩康子和魏桓子。
张孟谈,《史记》作张孟同,大约是司马迁为了避父亲司马谈的讳,把“谈”改成了“同”。
唇亡齿寒
张孟谈的游说方式非常直接,劈头第一句话就是:“臣闻唇亡则齿寒。”
唇亡齿寒这个成语在当时就已经是一句流传已久的格言了,它原本还有上半句,合起来就是:“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古人注解,辅是面颊,车是牙床,跟唇齿是很相近的部位,只不过辅和车看上去更像是车上的零件,于是久而久之,原本作为后半句的“唇亡齿寒”就开始被单独使用了。
张孟谈来讲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旦赵家被灭了,韩、魏两家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张孟谈的说辞,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版本,内容虽然大同小异,但《淮南子》的版本多出了两句很漂亮的话:“同情相成,同利相死。”
情感上有共鸣的人才容易彼此帮扶,利益一致的人彼此才甘愿为对方效死力。
在韩、赵、魏三家而言,“同情”就是对智瑶有共同的恨意,“同利”就是只有灭掉智瑶才能保全各自的家族。
但是,要想说服别人,只有“同情”和“同利”做基础还不太够,还需要第三个要素:共同的紧迫感。
《墨子》的版本给出了两句诗:“鱼水不务,陆将何及”。
意思是说,鱼如果不趁着还在水里的时候快跑,一旦离开了水,想跑也跑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