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 晋阳之战是怎么大反转的?
00:00
11:23

上一讲谈到,智瑶的家臣絺疵虽然有本领洞察入微,却改变不了智瑶的想法,最后只好给自己找了个出差的机会,到齐国避祸去了。

就在这段时间里,赵无恤果然展开了反击,派出家臣张孟谈秘密出城,会见韩康子和魏桓子。

张孟谈,《史记》作张孟同,大约是司马迁为了避父亲司马谈的讳,把“谈”改成了“同”。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脣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 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末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 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唇亡齿寒

张孟谈的游说方式非常直接,劈头第一句话就是:“臣闻唇亡则齿寒。”

唇亡齿寒这个成语在当时就已经是一句流传已久的格言了,它原本还有上半句,合起来就是:“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古人注解,辅是面颊,车是牙床,跟唇齿是很相近的部位,只不过辅和车看上去更像是车上的零件,于是久而久之,原本作为后半句的“唇亡齿寒”就开始被单独使用了。

张孟谈来讲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旦赵家被灭了,韩、魏两家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张孟谈的说辞,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版本,内容虽然大同小异,但《淮南子》的版本多出了两句很漂亮的话:“同情相成,同利相死。”

情感上有共鸣的人才容易彼此帮扶,利益一致的人彼此才甘愿为对方效死力。

在韩、赵、魏三家而言,“同情”就是对智瑶有共同的恨意,“同利”就是只有灭掉智瑶才能保全各自的家族。

但是,要想说服别人,只有“同情”和“同利”做基础还不太够,还需要第三个要素:共同的紧迫感。

《墨子》的版本给出了两句诗:“鱼水不务,陆将何及”。

意思是说,鱼如果不趁着还在水里的时候快跑,一旦离开了水,想跑也跑不掉了。

本篇内容剩余80%,继续学习
用户留言
Maggiོe.tang
2020年5月7日

请问写一句“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 ”中的 阴 字,是什么意思?

请问写一句“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 ”中的 阴 字,是什么意思?

1
3
分享

作者回复:

阴的意思是:背地里,偷偷地,阴谋是也。

张丹心
2020年5月3日

首先,战机往往稍纵即逝,只有真正抓住战机才能扭转局势,只有针对敌人的薄弱环节实施打击,才能取得最大的战果。晋阳被围危在旦夕,赵氏家族有效地抓住智与韩魏的矛盾,展开外交手段,争取了韩魏,拆散了对方的联盟。 其次,赵襄子有效地把握了进攻智瑶的最好战机。正当智瑶陷入盲目的乐观中, 既听不进谋臣建议,更放松对韩魏甚至是赵的防御。赵襄子与盟友约定发动最后攻击的时间在“夜期”, 这又进一步增加了进攻的突然性。 第三,具体战术上,赵襄子安排周密、细致,环环相扣,步步紧逼,令敌人防不胜防:先“杀守堤之吏”,后“决水灌知伯军”,趁其“救水而乱”,安排“韩魏翼而击之”,赵襄子则“将卒犯其前”,一举而大获成功,歼灭了智瑶的军队。

首先,战机往往稍纵即逝,只有真正抓住战机才能扭转局势,只有针对敌人的薄弱环节实施打击,才能取得最大的战果。晋阳被围危在旦夕,赵氏家族有效地抓住智与韩魏的矛盾,展开外交手段,争取了韩魏,拆散了对方的联盟。 其次,赵襄子有效地把握了进攻智瑶的最好战机。正当智瑶陷入盲目的乐观中, 既听不进谋臣建议,更放松对韩魏甚至是赵的防御。赵襄子与盟友约定发动最后攻击的时间在“夜期”, 这又进一步增加了进攻的突然性。 第三,具体战术上,赵襄子安排周密、细致,环环相扣,步步紧逼,令敌人防不胜防:先“杀守堤之吏”,后“决水灌知伯军”,趁其“救水而乱”,安排“韩魏翼而击之”,赵襄子则“将卒犯其前”,一举而大获成功,歼灭了智瑶的军队。

# 跟着熊大读《资治通鉴》
15
17
分享
李盈
2020年5月3日

就晋阳一战的结果来说,智谣的败亡还是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晋阳在长期的围困中已经摇摇欲坠,智谣的成功其实是指日可待,如果晋阳城内出现内讧,杀主投降都是有可能的事。 虽然藏富于民能博得百姓的口碑,但是在生死抉择中,到底是为眼前,还是守大义,其实也是很难说的。赵家内部未必铁板一块,军队之间也未必就没有其他声音,只是都不成气候。 就连和智谣同车异梦的韩魏两家来说,是不是会实质性的采取反叛行为,这也未必。在晋阳被围困的这段时间,反戈一击的念头恐怕无数次都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但是要付诸行动,也是知易行难。

就晋阳一战的结果来说,智谣的败亡还是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晋阳在长期的围困中已经摇摇欲坠,智谣的成功其实是指日可待,如果晋阳城内出现内讧,杀主投降都是有可能的事。 虽然藏富于民能博得百姓的口碑,但是在生死抉择中,到底是为眼前,还是守大义,其实也是很难说的。赵家内部未必铁板一块,军队之间也未必就没有其他声音,只是都不成气候。 就连和智谣同车异梦的韩魏两家来说,是不是会实质性的采取反叛行为,这也未必。在晋阳被围困的这段时间,反戈一击的念头恐怕无数次都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但是要付诸行动,也是知易行难。

# 跟着熊大读《资治通鉴》
6
12
分享
去得到App,在底部「学习」中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