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均不正常

    我認為我們華人思想中的標準偏誤可能更嚴重一些。中國的城市人口非常密集,大量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容易發生互相模仿。更何況中國人比較熱衷於社交,文化比較合群,那麼相比強調個人主義的歐美國家,可能就更容易出現模仿的現象。不同的人走同樣的路線,很大程度上是體制批量生產,或者互相模仿的結果,這個現象並不「正常」。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線,最後都實現了自己的目標,這才是真正的「正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你的独特本来就很美

      个性张扬,早已不是贬义,甚至充满鼓励和赞赏。老实孩子再乖,也不然调皮捣蛋的吃香。看完这本书,你可能会有和我一样有类似的想法。本书作者通过现实中的案例以及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清楚,对于个性的重视是大势所趋,但是这其中难免会有点功利主义的色彩,至少是有点见风使舵。会让你觉得,未来需要这样的人,或者说这样的人发挥的价值更大,所以我们需要鼓励。这样从社会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看,没有太大问题。但就像给领导阶层的书硬套在员工身上一样难免出现强人所难的情况。当然如果更多的领导阶层看到这本书,从而去践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结果可能也不错。本着人文关怀的态度,我更倾向于在阅读本书中了解到许多的事实后,更要意识到对人本身的尊重和关照。换句话说,我把你当做一个人,一个独特的人,并不是因为这样对我更好,可能也确实会如此,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不管是身处什么位置,对于具体的每一个人,一定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否则和之前被平均又有多大的区别,不过也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这就像有些企业打着为员工好口号,产生的效果却是情况的进一步恶化,或者是变成另一种糟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本破除思维误区,提升认知维度的书。当今社会到处崇拜平均人,即用一群人的平均值来说明什么叫正常,并用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给人排序和分类。人在这个一维体系中只不过是个劳动力或生产单元,个体的个性、想法、情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对于平均人是个什么状态。这种谬误类似于以前说的抛开情境谈人性,不同的人走同样的路线,这个现象其实并不正常;反而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线,最后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才是真正的正常。这本书反复例证,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某个特点和一般人不同,千万不要焦虑,不一样就对了 ,因为每个人走的路都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均的终结》

          《平均的终结》这本书告诉我们,复杂的现代社会背后有个底层逻辑,那就是平均主义,但从现代科学来看,人是太过复杂的东西,各种自由度实在太多,根本没法被平均,所以按平均主义建立的东西会被淘汰,未来会是一个个性崛起的时代。本书核心内容:一、不存在标准身材、标准长相,人与人的差距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二、没有什么所谓的性格类型,把人按性格归类本质也是在追求平均;三、人的能力也是多维度的,按某项能力的平均值找不到优秀人才。第一,《平均的终结》告诉我们,从人的生理看,根本不存在标准身材、标准长相之类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根本没有人真的符合所谓的 “标准”。第二,从人的心理看,也没有什么标准的心理。把人的心理总结成内向、外向、善良、邪恶之类的特点,也是在追求平均,心理反应是和具体情景相关的,追求平均结果没有意义。第三,从人的能力看,过去筛选和管理优秀人才的方法,都是在按某项能力的平均值找,但其实人的能力也是多维度的,拿一两个平均指标评价人的能力也是不准确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没有人符合“平均指标”

            这是一本可以颠覆认知的书,罗斯告诉我们追求平均根本不可能,因为没有人可以符合 “平均指标”,评价一个人也应该是多维度的,用平均值并不科学。阅读难度:通俗易懂,案例生动。阅读时间:泛读 40 分钟,精读 120 分钟。推荐指数:不妨一读核心思想:1、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比你想象的大的多,比如 BMI 指数,这种平均指数,罗斯教授就说它不科学。美军要重新设计战机驾驶舱,选取了所有飞行员的 10 项身体指标的平均值,最后反推想看看有多少人符合平均水平,结果即使放宽了很大的偏差,符合的人数还是 0。2、没有什么性格类型,把人按性格分类也是在追求平均,性格类型比如星座、性格色彩都利用了巴纳姆效应。比如郭德纲在人群中侃侃而谈,而在生活中不爱说话,喜欢安静看书。罗斯教授说,评价一个人性格可以用 “如果… 就…” 这个句式,比如郭德纲在社交场合就很外向。3、人的能力是多维度的,按平均值找不到优秀的人才。以学历为例,谷歌对于招聘要求的变化,现在谷歌有 15% 的员工没有上过大学。一个工作满三年的人,学历已经不能代表他的能力了。我们在关注一个指标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 “相关度” 这个变量,当用一个指标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判断和你对他的期望有没有相关度,简单的说招聘的时候智商高不能代表工作敬业,择偶的时候貌似潘安也不代表心细如针。虽然这是一本 2017 年出版的书,但是书中作者的观点恰好符合了当前全球的教育和创新公司的招聘趋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个性之路-标准不是准绳

              一、读书目的工作中你是否对自己的内向性格十分懊恼,教育中孩子到了 2 岁还不会说话你是否会十分焦虑。现实社会中,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标准,我们做事时总是与这些标准做比较,导致身心疲惫。我想了解这些所谓标准的由来,以及如何应对各种各样的标准。为此,我需要一本剖析标准的书籍来读。二、选书为什么选《平均的终结》这本书?首先看作者, 托德・罗斯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 “心灵、头脑和教育” 项目主任、教授,个体科学实验室负责人,TED 超受欢迎的演讲人。这个人具有较高的学术背景,TED 的热捧也说明他的语言通俗易懂。其次,豆瓣分别得到了 7.7 分,可以说是得到读者的认可的。这种既有学术经验、又有演讲实践人写出来的书自然映入了我的眼帘。三、本书的核心内容本书讨论的核心是 “标准”,通俗点说是各种所谓的 “平均值”,例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我们习惯用这些标准当作达标,来给人排序分类。全书从平均的由来与弊端、突破平均的解决方案、对未来个性社会的向往 3 个部分来介绍的。本书前两部分的观点能够颠覆你的认知,让你明白你所认为的标准之路其实不适合你自己,通过 3 种心法激发你自己的思考,寻找适合自己的个性之路。四、本书对我印象深刻内容本书大篇幅介绍我们所谓的 “标准” 的由来,这些 “标准” 是由均值也就是 “平均” 出来的。我直接从第二部分三个心法:锯齿原则、情境原则、途径原则来谈谈本书给我的启示。(一)锯齿原则(蜘蛛图)评价一名学生优秀看什么?学习成绩。招人第一眼看什么?毕业院校。运动团队选人看什么?得分。现实中,我们是不是总想用一个简单指标来进行分类。1、均值的弊端这点显而易见,不全面,容易造成短板。举个书中的例子,2003 年,尼克斯队用得分作为指标招募队员,组建了 NBA 得分率最高的球队,然而球队却连续输掉了 4 个赛季。现在我们都知道,评价一个篮球队员至少分为:得分、抢断、篮板、助攻、盖帽几个数据。只按照一个指标去招募球员,自然造成球队比赛中的短板。不光是球队,公司排名、学校排名,如果我们只用一个指标来考核,也会造成内耗从而影响团队成绩。2、锯齿原则应用(1)定义不用一维的思考方式来理解复杂且呈现 “锯齿状” 的事物。书中说得有点复杂,简单点来说,把一个事物分成几个指标,用蜘蛛图的方式来对事物来进行评价。(2)应用条件条件:多维度构成、彼此相关性弱。多维度构成不用解释,我们说一说彼此相关性弱。也就是蜘蛛图里每一个指标不能高度相关,如果高度相关,就可以进行合并。还是用篮球举例,得分高的球员一定篮板好吗?他们之间相关性不强,这也是锯齿原则使用时重点注意的地方。感想:评价一个事物或者人,尽量用多维度去分析。(二)情境原则(人没有固定性格)平时你评价一个人性格时候会怎么说,他比较内向,他很外向。本书告诉你,这么评价一个人是错误且没有意义的。这个原则是最颠覆我观念的。1、本质主义思维(1)本质主义思维特点定义某个人的核心性格特征,用此来解释预测某人的行为。我们说一个人内向,那推断他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主动表现自己。这就是本质主义思维。(2)本质主义思维的弊端离开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解释和预测个人的行为。说白了你说他什么性格,但是具体场景下总是不适用。我孩子比较典型,出去玩的时候,小疯子一个,总是和别人打闹成一片,绝对的外向性格。然而在家里画画时候(玩手机也算吧),可以一坐几个小时,一句话不说。上课也是如此,语文数学回答问题很积极、英语课直接哑火。你说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呢?一个人的性格,在不同情景下、有不同的表现。2、情境原则我们应当怎么评价一个人的性格,在 XX 情景下,他表现出什么性格。重点是找出这个情景。还是用我孩子举例,在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他很外向。在画画的时候,他喜欢独处。在语文课上,他表现很积极。在英语课上,他不喜欢回答问题。如果纠正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一个人一般情况下是内向性格,在一般社交环境下,他不喜欢表现自己,但是在聊到科技时候,他会变得十分健谈。下次如果评价一个人的性格,请用 “在 XX 条件下,这个人表现为什么性格” 的语句。感想:一个人没有固定的性格,我们要先知道自己在什么条件下,会展现出什么样的性格。(三)途径原则(个性之路)婴幼儿学走路没有经历爬行阶段你会不会觉得身体有缺陷,孩子参加电竞你会不会认为不务正业。本书告诉你,根本不存在什么所谓的绝对正确途径。这个原则也是颠覆我观念的。1、规范化思维(1)规范化思维特点规范化思维核心假设:存在普通人发展的正确途径,我们的发展应该遵循这个正确途径。孩子学会走路前,必须学会 “七坐八爬”,没有经历爬就学会走路,说明孩子的发育有问题。很多家长都有这个疑问。如果你认为孩子必须经历 “七坐八爬” 的阶段,那就是规范化思维。(2)规范化思维的弊端 1)规范化思维否认了多样性规范化思维否认了发展的多样性。还是举孩子的例子,学不学会爬和最终是否学会走路没有什么关系呢?书中认为没有关系。书中介绍了一个例子,一个跟踪记录了 28 个宝宝从爬行之前到学会走路的过程,结果 28 个宝宝至少有 25 种途径学会走路,也就是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运动模式,而最终共同特点是,都学会了走路。现实中我观察到的结论也是如此。我同事中就有小孩跳过爬行阶段,直接学会走路。更有甚者,先学会跑步才逐步适应走路的。2)规范化思维锁定了你的路径规范化思维最大弊端是什么呢?否定了路径的多样性,从而将你锁死在只追求每关键个阶段是否达标的效率上。想一想,孩子怎么算作成材。幼儿园上幼教,小学每学期考试优秀,中学优秀,高中优秀,考重点大学,名校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进公务员或者国企。我们是不是给孩子规划了长久的路径。如果孩子不符合这个路径,不好意思,那是不行的。如果你持有这种观点,那就属于规范化思维。2、途径原则任何类型人类发展,包括身心、心理、道德或者事业发展,都没有什么单一、正常的途径。途径原则说明了发展具有多样性,同时选择哪个多样性关键看你的个性。说白了,道路很多条,关键看哪条适合你。相比规范化思维,途径原则反而比较好理解,就不举例说明了,不过这里想探讨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比如孩子想从事电竞事业,你会不会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呢?现实中,一个优秀的电竞选手可以获得流量甚至比当红电影明星都高,如果孩子有天赋你敢不敢让孩子试一试?我一般不赞同孩子从事电竞,因为相比考大学,对天赋的门槛要求太高,竞争激烈程度绝对超过考重点大学。只是,我对这一行业发展前景很看好。这里只是作为家长一个思考方式,现在孩子很多都想成为电竞选手和主播,作为家长通过禁止的方式很难行得通,必须另寻方式。比如如何用事实给告诉孩子,你根本不是这块料。感想:每个人的道路都不同,对自己来说,胜算最大的那条会不会是人迹罕至的一条?不过最关键还是,你要布置自己的发展道路网。五、其他重要内容本书是本概率运用心法,里面的招数非常多,书中介绍的心法远比我笔记丰富,还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1. 教育是如何被标准化的?(泰勒主义的运用)2. 资格教育能否开启个性化教育之门?(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教育路径)3. 卓豪公司如果通过自创大学来解决竞争问题的?(个性人才输出)4. 好市多零售为什么薪资排行榜仅次于谷歌?(员工选择职业发展路径)5. 棉花糖实验为什么证明不了人的自制力?(没有考虑孩子的成长情景)如果上述内容你很感兴趣,建议读一读原文。六:总结感受这是一本颠覆思维的书,它可以让你重新认识我们所重视的所谓 “标准”,引导你在标准化的社会之中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请记住,你的发展道路必须要符合你自己的个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个人都那么不同

                个体都被埋没在平均和标准下,然而人是那么不同,关注独立个体的,复杂事物的锯齿性特征,情境性和个性化路径,做独一无二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需要的时候再看一遍,一本帮助我见路不走,破除不正确观念的书 2)这本书今年看个三四遍,每遍写一点自己的思考,写出大概框架 3)和我之前的思考相呼应,人是动态的,不同情境下会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大学学历只代表过去,不代表现在 4)家长总是想通过关系改变孩子的命运,是否潜意识会造成认为自己的孩子的能力不行,无法独立在社会生存 5)职业规划: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胜出,如何打造多维竞争力,学历思维的重新定义有时候我们的错误观念,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影响。彻底理解了为什么要见路不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你会比别人少走好多好多弯路和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一样,你想要生活的幸福,那么你就去增加你对于生活中小确幸的感知和记录,空出更多时间和注意力放在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上面。你想获得职场的幸福,就要找到一个公司,公司文化符合你的性格,公司的收益满足你喜欢的生活的生活质量,工作是你热爱的工作。而不是说单纯找到一个收益高,或者是工作简单活少的公司,要根据你自身的发展和特征去找,且不要忽视了你会在不断变化。很多时候,我们做决策,忽视了很多的客观条件。例如我们忽视了人是会变化的,忽视了人在不同情境会根据情境做出不同的变化,忽视了自己的个性,忽视了自己也是会变化的。忽视了世界也是在变化的。例如:相亲,大家要求的都是有房有车,情绪稳定,顾家。首先这样的好男人周围机智一点的女人不会先下手为强吗,家长不会给他介绍吗,这样的男人还会沦落到相亲的地步要么是有问题,要么你想想这样的概率为啥会落到你身上。相反,人是会变化的。有车有房,也有可能有房贷车贷,这个会不会影响他的情绪,和投入到婚姻中的时间和注意力。以及情绪稳定,是因为他热爱他的工作所以职场情绪稳定,但在家庭当中,就不一定能那么热爱你的小缺点了吧。举了两个细分维度的小案例,想表达的是:想亲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未来生活的展望去找。也要考虑到人和感情是不断流动的这些客观条件。你想要什么就找什么样的,不要被外界的择偶标准所影响。大家的普遍标准和你自己的个人幸福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你想找个顾家的,就找一个时间和注意力可以均匀分配的(每天工作时间较少的,或者知道怎么平衡生活和工作的,或者他很看重家庭的),根据你的需求,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而不是拿世俗标准,有房有车爱顾家,这个太宽泛了,且你的需求和这个是世俗标准会相差很多,因为不清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希望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 “平均主义” 少一点,“个性主义” 多一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使用情景的分析是让平均终结的方式

                      平均只是一个参考不能作为一个标准最近做了一些数据分析的工作,你会发现其实从平均数的角度来看我们做的效果非常好,但从直接的用户调研来看,却又并没有带来非常大的提升。我深入的看了一下数据的分布发现,其实有很多大量的事情,对于公司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太大的意义。虽然这一方面说明我们有很多的优化点,但事实也应该要说明,平均效率的大幅降低,其实不是一个真正衡量价值的标准。情景分析是要把问题聚类才有意义今天我们对一些场景的分析,其实是要找到符合这些场景的数据,为首要目标,所以平均数不是我们的最根本的东西,按适当的情境进行分析,才能让我们的目标更加的聚焦。让人和机会去做适配,系统也是要调优的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仿佛觉得系统是不需要调用的,因为是人适应系统而不是系统来不断的迭代。但我们应该要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能改变这个系统的上限的。所以系统也是要调的。而只有一个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人才能去调优这个系统,虽然这种风险可能会很高。作为企业用人的时候,是否敢于去让员工去做这样的事情,其实非常重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不必追求他人心中的完美,往往活出自己,找到适应自己的环境,就能在自由自在的同时获得认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受启发,无论是在员工招聘,还是在日常的员工敬业度调研,或者是培训以及职业发展上都有值得借鉴和参考的观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启发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