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读重新

    虽然不是董梅老师推荐的版本,我尝试读了,确实非常好。


    首先是行文严谨,经过多个抄本的对照校正。其次是脂批完整,而且注释全面。
    其次是得到电子书制作的精良,该看脂批的地方,不影响正文流畅,只用角标标出。可以完全忽略脂批和注释统揽正文。如果想看脂批,点一下角标就可以跳转,再点就跳回来。
    这本书本身当然不用多介绍。只说这次重读,确实又读出不少新的收获,都是年少时没有注意过的东西。
    只举一个例子吧。
    有一次袭人病了,在里面睡觉。其他人都出去玩了,只有宝玉和麝月在外间屋无聊,于是宝玉给麝月梳头。正好这个时候,外面赌钱的晴雯回来取钱,看见了这一幕,就多说了几句。大概意思是,你们之间的这点藏着的事情我早就知道了。
    说到这里,脂批也说这里透露了宝玉屋里的私事。
    可到底是什么私事呢?
    前面只说宝玉和袭人初试云雨情,没有牵涉到麝月啊,为什么麝月会有私事?这可能透露出后面告密王夫人的关键线索。
    所以说啊,这本书要常读一读。在不同的年龄,不同人生阶段,都能读出不同的味道。

      6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红楼一梦梦千年,情怨浮华终归空

      一部红楼梦,道尽了人间凡事,说尽了世间情话。流不尽的伤心泪,还不尽的前世情,游不完的风柳繁华之地,享不尽的温柔富贵之乡,到头来终绕不开那太虚幻境之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红楼梦里的梦

        红楼梦里经常写梦。又常写梦醒之人。


        以大荒山无稽崖起笔,给这个状写现实的作品,抹上了一层奇幻色彩。凡是大荒山等世外地方的人,和繁华喧闹中的世人又好有一比:世人在梦里,世外人则是醒着的。
        痴迷于世道的人很难醒,必要是经过一番磨难,在繁华里生出了幻灭感,这人才能醒过来。譬如甄士隐经历了爱女被拐,家道衰落,家人零落,这才走上的出尘的道路。秦可卿及待身死之后方和王熙凤透露贾府盛极必衰的谶理。尤三姐死后前往太虚境注案,这才恍悟自己的命运和孽缘…… 凡次种种,都是患难乃至身死之后才换得一个梦醒。
        也有慧根不足的,比如贾瑞,痴迷王熙凤,照风月宝鉴,到死仍旧不悟,更不知沉沦于何处。
        过去的读者常拿妙玉和林黛玉相比,实际上却是很有些不同。
        妙玉的孤怪,不在于情深,而是看透了繁华虚妄,是红尘大梦中醒着的人。
        第六十三回,众人给贾宝玉庆贺生辰,妙玉也托人送来一张字帖,落款是 “槛外人妙玉”。
        什么是槛外人?从小熟识妙玉的岫烟做了解释,出自两句古诗的典故:纵有千秋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土馒头是坟墓,铁门槛和它对应,自是阳世间一场繁华。
        妙玉既称槛外,当然意指不在这俗世中,不在俗世的红尘梦中。意思自己本来就是世外之人。她的出尘的生活观,最终导致了性情的孤怪。细究起来,与空空道人一类更为相近。
        和甄士隐开悟遥遥呼应的,是柳湘莲。
        经历过世态炎凉后,甄士隐在垂暮之年听到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明白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甄士隐还自己解注一篇,将《好了歌》的旨意,用更具现实关切的话题敷陈出来:
        陋室空堂,当年芴满床;衰草枯肠,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这一篇敷陈,单道世事的兴衰无常,以及时间逝去的必然性。
        人事兴替的常理令甄士隐升起了幻灭感,进而走向出尘的 “开悟”。于是乎,他便 “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柳湘莲入空门的事情发生在第六十六回,乃是由悔,由恨,由愧,由被红尘误。尤三姐因耻而自尽后,柳湘莲始明白自己看走了眼,正在呆想愣怔、出门无所之的当口,撞见一个跏腿道士在破庙了捉虱子。
        柳湘莲前去问,这是什么地方?对方是什么人?回答:
        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
        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分明是机锋口吻,意思是当下一切不过纯属偶然,缘来缘散,幻起幻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那柳湘莲本身浮萍浪迹之人,向无拖累牵挂。经此一渡,冷面冷心的冷二郎,顿时 “不觉泠然如寒冰侵骨”,就此开悟了。
        红楼梦里写梦,虚虚实实之间笔法令人惊叹,颇有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甄士隐初逢一僧一道时,乃是炎夏永昼、身乏意困之际,不觉间滑到梦里,乍然时梦里醒来 —— 当然,若以红楼梦的坐标系来看,梦时方倒是醒着,醒时才算在梦里 —— 在梦和现实之间,是炎夏永昼的困倦,是霹雳一声的惊悚,总是些寻不着边际的东西,然而又最难越过。
        到贾宝玉梦游太虚境的时候,不止学会了男女之事,还和秦可卿产生了一段情,直到秦可卿死时,贾宝玉不止是梦中得知,并且 “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可见梦里和现实中的事情不仅互相关涉,并且梦中的经验也经常成为现实经验的一部分,于是梦醒之间的区别,就更不在于虚实。真正 “假作真时真亦假” 了。
        红楼梦固然看得现实如一场梦般,然而对这入梦的现实,就只有遁去一途了吗?只怕也不是。
        实际上,世外之人对于俗世中人应该持怎样的价值观,也是有一些看法的。要言之,也仍旧是以经济文章为重,如此则庶几可保钟鸣鼎食气象的延续。贾宝玉之入太虚境,原本就是警幻仙子受人所托,希望能够令他 “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警幻仙子的努力中,仍旧提到了 “解释开悟”。
        所谓解释,自然是解开情迷意困,自释于对女儿的迷恋,最终能够达到 “开悟” 的境界。
        开悟之后是什么呢?是认识到儿女之情不可执,在尘世当中有所进取罢了。
        似乎在世外人士看来,这也是一种开悟。
        贾宝玉的密友秦鲸卿临死前,也有一番告解。这乃是以一个性情相近的人物的毕生经验,促成贾宝玉在人生信念上能够有所转变。
        秦鲸卿拼着和鬼判官求情的功夫,生捱着,不肯死,就为了要告诉贾宝玉一点人生经验,足见他对贾宝玉的爱惜,和对这点人生经验的珍惜。
        他是怎么说呢:
        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悟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说完这句话后,秦 “长叹一声,萧然长逝”。
        以前自以为见识高过世人者,无非是多看了些 “禄蠹” 之类,觉着他人俗不可耐,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如自己这般才算是知道了。然而到临死时,人生追求又发生变化,何谓?自己从前以为是,仍旧是执迷罢了。
        统归到最后,仍旧是立志功名一途,方能在尘世间去伪存真,找到人生的真趣。
        贾宝玉显然并没有汲取密友的建议。实际上,他继续在这条路上走得更深更远。
        先是只不耐烦薛宝钗、史湘云、袭人劝他用力于经济文章,到后面,所有人都给他一个 “无事忙” 的诨号,再后面,连林黛玉对他的行事风格也不以为然了:
        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找宝钗说笑去了。
        上述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对话,发生在第六十二回,显示林黛玉固然不以经济文章劝导贾宝玉,但她自己却绝非是不通经济文章的人。闲常时候,也会算计。贾宝玉则不一样,他只是要做甩手掌柜,什么心也不去操,然而这些又都是俗世里男人必须掌握的本领。
        他嘲笑别人是 “禄蠹”。自己仗着家底儿厚固然免于做禄蠹了,然而也只是 “蠹” 罢了。主心骨上只会坐吃山空,安身立命上无一打算,光想着喜聚不喜散,再能够体谅人,也是立不起来的一个人。至于说出 “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就更见其鄙俗短浅了。以至于黛玉也不再听他,转身走了。
        以上几个片段显豁了红楼梦系统对于俗世价值观的一种意见,就是人活在世间,活在那样的位置,仍是应当立意进取的。这是由他的身份和处境决定的。
        但另一方面矛盾却现实的是,作者似乎认为人又不该执意于此,应该认识到盛衰无常的道理,应当豁达接受这些,或穷或通都不要陷进去而出不来,否则不要说机关算尽太聪明是自误误人,即便像贾政那样堪为家长典范的也有些过犹不及了。
        曹雪芹似乎是在说,世事一场梦,但是做梦也该有个做梦的样子。与此同时,曹雪芹是做梦的人,是梦醒的人,还是述梦的人,三重身份叠加到一起,感慨无已: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为什么说谁解其中味?
        因为痴人不可说梦,一说梦,他反而坐实,这也是个表达的困难。是非人只懂是非话。超越是非的话,就只是一个说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心中的红楼

          人到 30 岁才粗略看完了《红楼梦》,《红楼梦》是一本细致的小说,它不像《水浒传》一样描写江湖儿女,它如同涓涓细流刻画了纸醉金迷的贵族生活和背后蕴藏的悲哀。《红楼梦》诚然是一部悲剧,作者曹雪芹用电影式的分镜方法来写作,透过文字我们就能一窥大观园的堕落和奢侈。《红楼梦》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唯一形成一个派系 “红学” 的书,这种地位有点像国外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形成的 “沙学” 一样重要。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部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残稿,现在公认的就是曹雪芹只完成了前 80 回,后四十回是其他人续写的,我看的这本就是高鹗续写的 120 回本。我看完之后也会想曹雪芹心中会是怎么样的结局?我虽然不研究红学,但是我也会想象,后面还发生了哪些事情…120 回本里面完整刻画了宝黛之间的感情,只是总有些许的遗憾,生活充满各种可能性,或许在红楼梦的其他平行世界中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典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红楼梦》的内涵有多么丰富,能让众人在其中发现自己对应注重的专长。又见《红楼梦》,枝头吐新芽。与君分享我在大学重读《红楼梦》的点滴感受与想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令人思叹的著作

                几次想读而未读,几次拿起,几次放下。今天读了了一册,前六十回。真是感慨不已。我读的是纸质书,够厚,够实在,厚厚的一本。从包头读到西安,从西安读到银川。从去年,读至今年… 废了不少的心力,在阅读途中,到厌倦而思… 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只冒出这么一句不合适的粗理来… 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巨著,经典,也同样为这样的自己感到无限欣慰。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