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1. 头上的星空唤起敬畏,内心的道德律赋予自由,二者共同定义人性对无限的谦卑与超越。康德认为,人面对自然(星空)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但通过道德法则(良心)又能超越这种渺小,找到理性的尊严。星空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宇宙说明书,良心像你心里的小法官,一个让你好奇,一个教你别干坏事。2. 人非手段,皆是目的。别把别人当工具,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尊严。康德的绝对律令强调,人必须被视为目的而非手段。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选择,你也必须同样对待他人。比如你请朋友帮忙搬家,不能只把他当免费劳动力,而要尊重他的时间和意愿。3. 思想无内容则空,直觉无概念则盲;真理的丰碑,终矗立于感性与理性的裂缝之上。康德说,感性提供材料(照片),理性提供结构(修图逻辑),两者结合才能形成知识(朋友圈的精彩分享)。没有感受,脑子空空;没有思考,感受白瞎。真正的智慧,都是看得到 + 想得透。就像旅游时拍了一堆照片(感性),但只有写游记时整理出意义(理性),才算完整体验了这趟旅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thing-in-itself学习和进行哲学,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康德之桥。对于纯粹理性,康德进行了人类认知边界的断言,我们无法摆脱先验知识带来的主观束缚,从而认清物自体的世界,否则就将陷入二律背反。这无疑是令人沮丧的。后来的哲学家,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都在进行着对哲学的跨越。其思想有待我进一步学习。对于实践理性的看法,面对何为基本道德,康德的看法是一个观念和行为只能出于绝对律令而非假言律令即他律,方才能是真正的目的,也才是真正值得严肃对待的。我对这种思想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对于美学的理论,审美判断力是一种主体特有的能力,而在所有的理性存在者所共有。对于康德的全面和重要,是一个哲学家的伟大范例,他不仅是柯林斯堡和加里宁格勒的骄傲,也是人类理性的骄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作为哲学史上的高峰,康德在哥尼斯堡宅了几十年潜心研究,著述甚多,卷帙浩繁,以一己之力开创了认识论、伦理学、美学、自然哲学等多个领域研究的新局面,哲学体系极为庞大,且晦涩难懂。本书八万多字,还不足康德一生著述的一个零头,概括的难度可想而知。康德虽然是哲学史上的伟人,但并不代表他说的就是真理,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即是对其认识论思想的巨大冲击。而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他将对美本质的研究转向对审美的研究,意义重大,而且他对于审美特征的论述让人耳目一新,但这本书的逻辑并不缜密,结论也难以令人信服。个人认为审美并非单纯审物,而是在审人,是在表达自己,是强调自己的品味和偏好,是主观的。这种普遍性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人的基因决定的,看到有利于生存的事物会产生更多多巴胺;另一方面是由人所共同生存的社会决定的,人的偏好在非本真的生活下总是趋同,或是趋向于更高的阶级,这也导致汉人喜瘦、唐人爱胖。另一方面,由于审美是强调自己的品味和偏好,那么他人的否定就是对自己的否定,而非单纯对审美对象的否定,所以我们就会不自觉地认为别人也能欣赏它。而对东西冷不冷、烫不烫等判断很明显是功利的,但我们内心认为是确凿的,也不会体现自己的品味,所以不会要求别人有同样的感受,因为我们假定别人肯定会这么想。再举另一个例子,同一个办公室有些人觉得空调冷、有些人觉得热,这就是功利的(实际上美感与多巴胺相关,也是功利的)、生快感的,而且要求别人的感受相同的,按照康德的理论,空调的温度也具备审美的特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